六十三 秦可卿靈堂
關燈
小
中
大
秦可卿的戲已在中央電視台播過兩次;據說,有的電視台還播過三次。這出戲播出後,引起了很大争論。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此我不作評價或辯解。我所要談的是這場戲的拍攝過程。那是十分艱巨的,”尤其是靈堂和大出殡的場面,要求的是“一大三多”,即場面大,演員多,拍攝射鏡頭多,換的地方也多。
靈堂一場戲,是在上海大觀園和北京白雲觀兩處地方拍攝的。原書描繪道“單請一百零八衆僧人在大廳上拜‘大悲忏’……仇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十九日解冤洗業醮。然後停靈于會芳園中,靈前另外五十衆高僧,五十位高道,對壇按七作好事”。這些如何表現在電視中呢?如果一無巨細地拍來,既無可能,也不必要。導演決定這場戲的場面,隻要适當地表現一些就可以了。這裡附帶說一下,這場戲中的“道士經”不在上海,而是在北京白雲觀拍的。那是非常真實的道士經棚。至于細心的讀者要問:上述引文中的“全真道士”和“高道”有何區别。我這裡也附帶解釋一下。“高道”如同“高僧”,“高”是形容詞;而“全真”則是道教專名詞。金代名道士王嘉,号重陽子,居全真庵,創全真教,是道教的一個重要流派。這個教派提倡熔儒教“忠孝”、佛教“戒律”、道教“丹鼎”于一爐;其哲學思想,有相對道理,所以影響甚大。以全真标榜者,不同于一般道士。曹雪芹如此寫,是否有諷刺賈敬、賈珍、秦可卿等人的意思,如同焦大的痛罵一樣,這還有待于進一步研讨。為了說戲,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撇開道士,且說和尚、女尼,和尚經、尼姑經,這些都是在上海大觀園“體仁沐德”的“靈堂”内拍的。僧人、女尼都是顧鳳莉同志從上海請來的。這些被請來的用場。作什麼呢?那就是“靈堂”,而且是“雙份”。素可卿和賈敬的靈堂,都是在這個新落成的精緻院落中拍戲的僧人、女尼,也真在靈前念經、按方位繞靈,很能表現舊時的風情。
賈珍──李志新同志扮演,在院中曳杖而行,如喪考妣。寶玉向他推薦鳳姐協理甯國府,就是在“體仁沐德”院中所拍。院中有鼓樂亭、孝棚,白幔飄拂,倒很能渲染戲中的祭事氣氛。
靈堂官員上祭的鏡頭也拍了一些,但更重要的是在場景中拍人物特寫。如鳳姐痛哭秦可卿的鏡頭,就是在這裡拍的。在此,也順便提一點,就是舊式婦女哭靈,總是象對死者說話一樣,邊哭、邊說,而訴說的調子又跟唱歌一樣,也就是古代“挽歌”的遺意。現在鳳姐哭靈的特寫,未能如此設計配音,令人感到美中不足。再有瑞珠披麻戴孝守靈的特寫,也要求演員放聲痛哭。而這位演員卻一時哭不出來,隻好往眼中點甘油了──那味道自然不好受,于是怪叫一聲,眼淚就下來了。
“體仁沐德”的靈堂場景,拍完秦可卿的喪事後,稍一改裝,就接着用來拍賈敬的喪事。而這個情節,主要拍尤氏、尤二姐、尤三姐的戲。扮演者,一身孝服,更顯出素妝的美麗和動人。至于現在熒屏上所出現的那些有關她們和賈珍、賈鍊等人眉來眼去的鏡頭,從表演的角度看,應該說也都是比較成功的。
《紅》劇劇組在“體仁沐德”拍戲,還有不少有趣的事發生,想來讀者會感興趣。我在下面慢慢道來,也算一點“花邊新聞”吧!
靈堂一場戲,是在上海大觀園和北京白雲觀兩處地方拍攝的。原書描繪道“單請一百零八衆僧人在大廳上拜‘大悲忏’……仇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十九日解冤洗業醮。然後停靈于會芳園中,靈前另外五十衆高僧,五十位高道,對壇按七作好事”。這些如何表現在電視中呢?如果一無巨細地拍來,既無可能,也不必要。導演決定這場戲的場面,隻要适當地表現一些就可以了。這裡附帶說一下,這場戲中的“道士經”不在上海,而是在北京白雲觀拍的。那是非常真實的道士經棚。至于細心的讀者要問:上述引文中的“全真道士”和“高道”有何區别。我這裡也附帶解釋一下。“高道”如同“高僧”,“高”是形容詞;而“全真”則是道教專名詞。金代名道士王嘉,号重陽子,居全真庵,創全真教,是道教的一個重要流派。這個教派提倡熔儒教“忠孝”、佛教“戒律”、道教“丹鼎”于一爐;其哲學思想,有相對道理,所以影響甚大。以全真标榜者,不同于一般道士。曹雪芹如此寫,是否有諷刺賈敬、賈珍、秦可卿等人的意思,如同焦大的痛罵一樣,這還有待于進一步研讨。為了說戲,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撇開道士,且說和尚、女尼,和尚經、尼姑經,這些都是在上海大觀園“體仁沐德”的“靈堂”内拍的。僧人、女尼都是顧鳳莉同志從上海請來的。這些被請來的用場。作什麼呢?那就是“靈堂”,而且是“雙份”。素可卿和賈敬的靈堂,都是在這個新落成的精緻院落中拍戲的僧人、女尼,也真在靈前念經、按方位繞靈,很能表現舊時的風情。
賈珍──李志新同志扮演,在院中曳杖而行,如喪考妣。寶玉向他推薦鳳姐協理甯國府,就是在“體仁沐德”院中所拍。院中有鼓樂亭、孝棚,白幔飄拂,倒很能渲染戲中的祭事氣氛。
靈堂官員上祭的鏡頭也拍了一些,但更重要的是在場景中拍人物特寫。如鳳姐痛哭秦可卿的鏡頭,就是在這裡拍的。在此,也順便提一點,就是舊式婦女哭靈,總是象對死者說話一樣,邊哭、邊說,而訴說的調子又跟唱歌一樣,也就是古代“挽歌”的遺意。現在鳳姐哭靈的特寫,未能如此設計配音,令人感到美中不足。再有瑞珠披麻戴孝守靈的特寫,也要求演員放聲痛哭。而這位演員卻一時哭不出來,隻好往眼中點甘油了──那味道自然不好受,于是怪叫一聲,眼淚就下來了。
“體仁沐德”的靈堂場景,拍完秦可卿的喪事後,稍一改裝,就接着用來拍賈敬的喪事。而這個情節,主要拍尤氏、尤二姐、尤三姐的戲。扮演者,一身孝服,更顯出素妝的美麗和動人。至于現在熒屏上所出現的那些有關她們和賈珍、賈鍊等人眉來眼去的鏡頭,從表演的角度看,應該說也都是比較成功的。
《紅》劇劇組在“體仁沐德”拍戲,還有不少有趣的事發生,想來讀者會感興趣。我在下面慢慢道來,也算一點“花邊新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