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 都江堰

關燈
所謂“都江堰”,就是在水枯季節,于江水流出萬山、直洩平原的出口處,于江心修一巨型分水壩。水壩前低而銳,後寬而高。山洪暴發時,水頭被壩一分為二。從現代科技的眼光來看,這工程是用力學分力原理以減少水勢,從而把眼江水份為内江、外江兩股;然後再引為溝渠,以收灌溉之利。

    當然,在兩千年前科學不發達的時代,修建這樣大工程,是極為困難的;其修建手段,無疑也是較為原始的。但前人運用自己的智慧,觀察分析了自然,洞察了物理之關鍵,便總結出了符合科學原理的施工辦法,因而取得了成功。

    在祀奉李冰父子的二王廟的影壁上,有六個擘窠大字:“深淘灘,低作堰”。這就是李冰修築都江堰的原則。又有兩行石刻雲:“過彎截角,逢正抽心”。這也是治理都江水利的原則。

    據範成大《吳船錄》雲。“四十裡至永康軍(指由鄲縣安德鎮來),一路江水份流,入諸渠皆雷鳴雪卷,美田彌望。所謂峨山之下沃野者正在此。崇德廟在軍城西門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廟食處也。”現在的二王廟,就是範成大說的“崇德廟”。自然建築物幾經興廢,早已不是宋代的了。

    現在的廟門大匾,是四十三年前馮玉祥将軍所題。廟中匾額不少,但大多是清代的。明清以來,成都府知府或二府同知有專管水利者,日“署水利同知”,每年有專款維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廟中現有清光緒丙午(1906)知成都府事兼署水利向知文煥的一塊石刻。其詞雲:

    深挖灘,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鑒。挖河沙,堆堤岸。砌魚嘴,安羊圈。立湃闊,留雷罐。籠編密,石裝健。分四六,平潦獲(即旱字)。水畫符,鐵樁見。歲勤修,預防患。遵舊制,毋擅變。

    從這塊石刻的詞句中,可以較為具體地了解到都江堰的舊時水利工程情況。

    二王廟是道士廟,保存了曆代奉把紀念李冰父子的傳統。廟産一度為園林部門管理。近年落實宗教政策,廟中諸事又由道士負責。除了有道士之外,還有幾位青年女冠,在廟中修煉。

    二王廟的當家道長,今年九十三歲了。身着毛料花呢道服,風度極好。在我們拍戲時,他老人家常常在一旁看熱鬧,似乎真是廟裡“打醮”一樣。據範成大《吳船錄》記載,當年的“崇德廟”,“柯祭甚盛,歲到羊五萬。民買一羊将以祭,而偶産羔者亦不敢留,并驅以享。廟前屠戶數十、百家,永康郡計至專仰羊稅。”由此可以想見宋代潮崇德廟盛況。今天的二郎廟,則已成為遊覽勝地,每天來此的中外遊客極多。加上劇組在此拍攝“賈府廟中打醮”,就更熱鬧了。

    當然,《紅》劇為何選中在這裡拍攝“打醮”的大場面,則容我在下節慢慢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