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首次小品練習

關燈
演員第一階段學習,主要是學習《紅樓夢》,理解《紅樓夢》;第二階段學習,則題習表演藝術;調個階段之間,有第一次小品練習。目的是為第二次、第三次打下基礎。

    在演員學習班的前一階段,導演在家忙于寫分鏡頭本子,沒有到訓練班來。直到小品練習那天,他才趕來見面第一句先問我:

    “老兄,你看這些演員怎麼樣!”

    說笑之間,又似問話,又帶自豪。

    “真不容易,聚集了這麼多‘大觀園’中人。”

    我的回答,既表示贊賞,又道出艱辛。

    演員們作第一次小品,準備是十分認真的。因為都十分熟悉了,所以接連不斷地擁到我房中來問長問短。

    第一次作小品,初步顯示了這些姑娘們的表演才能,如後來全劇中發揮大作用的陳曉旭、鄧捷、張莉、袁玫、成梅、周月。劉繼紅、郭霄珍、鄭掙、姬培傑、陳劍月、楊曉玲等,都作了很充份的表演。不過這次小品,隻是給人留下了初步印象,還未定“終身”呢。但就是這次初步印象,也使人能感到誰的“戲”多,誰的“戲”來的快;而另一方面,也使人看到明顯的差距。

    這些演員,從年齡上說,都比較接近大觀園中女孩子們的形像;從外貌上說,都是十分漂亮的。但有此條件,并不能說就能演好戲,更不能說就能演好“紅樓夢中人”。年齡。外貌固然重要,而不能演戲,表情出不來,也是枉然。學員中有一位姑娘,隻有十六、七歲.’最小,長相十分美。但是作不來戲,不要說正面,背影都站的不是地方。怎麼辦呢?隻好割愛,十分遺憾了。原因就是:選演員不是選美;而是要選出個性,選出戲。不過就《紅樓夢》來說,年青、美貌,當然是必要的。人到中年,縱然名氣再大,演技再高,對于“十二金例說來,那也是無能為力了。這是劇組堅決選用年青新演員的道理。

    在後來,有的報紙記者,問演員看過幾遍《紅樓夢》。其實劇組的演員在學習班中。就是把《紅樓夢》當作教科書的。講原作時,要看《紅樓夢》;練習小品,以及後來寫角色自傳和長期助演出過程中,也都是随時翻閱原作的。所以演員回答記者也妙:我們自己也不知看了幾遍。其實,這還不隻是看幾遍《紅樓夢》的問題。而更難解決的是;時代隔閡問題,古老文化的修養問題,傳統閨秀生活與現代青年女性生活的差距問題……戲好演,而生活更難于表現。回頭一看,差距在此啊!真正達到曹雪芹的藝術标準,又談何容易!因此隻能是各種程度的“近似值”,不可能奢望出現“等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