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學論争—關于“”和“點犀”
關燈
小
中
大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寫寶玉、黛玉、寶钗到栊翠庵品茶,妙玉給寶钗用的飲器叫,給黛玉用的叫點犀。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紅樓夢》的注中,釋“”為古代的大酒杯,“”、“”系瓜類名,所以就是近似瓜類形狀的酒杯;釋“”為古代碗類器皿,“點犀”用的是李商隐詩“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典故。
1961年8月6日,老作家沈從文在《光明日報》上撰文沈從文:《“”和“點犀”——關于〈紅樓夢〉注釋一點商榷》,載1961年8月6日《光明日報》。,對人文版《紅樓夢》的注釋提出商榷。他說明代以來,南方新擡頭的士紳階層中,流行用葫蘆或編竹絲加漆作茶酒器,講究的還要仿照古代銅玉器物,做成各種形态花紋。,就是“用仿作形”,而不是人文版注釋中所說的“這個類杯近似瓜類形狀”。沈從文說“正好相反”,這是就“務實”方面而言,至于“務虛”方面,他認為作者是用此器物隐喻妙玉做作、勢利、虛假,因為俗語有“假不假?班包假。真不真?肉挨心”的說法。疑是“班包假”的諧音。至于點犀,沈從文說系宋明以來,官僚貴族為鬥奢示闊,用犀角做成的酒器,足甚高,中間有白線直透到角頂。書中以此器象征妙玉的“透底假”,在手法上使用的會意,與的諧聲相映成趣。他認為《紅樓夢》第四十一回這節文字:“重點主要在寫妙玉為人,通過一些事件,見出聰敏、好潔、喜風雅,然而其實是有些做作、勢利、虛假,因之清潔風雅多是表面上的。作者筆意雙關,言約而意深。甚至于兩件器物取名,也不離開這個主題,前者是諧音,後者卻是會意。也可說并非真有其物,可又并不是胡亂湊和。”沈從文是文學大家,又是古器物專家,他出面從曆史、文物、習俗和修辭幾個方面對《紅樓夢》的注釋進行商榷,提出新解,不獨為訓诂,同時也是一篇卓見别具的賞析之作,自然會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但由于涉及對妙玉性格的理解,研究者中間也有不同意見。
1961年10月22日,周汝昌的《也談“”和“點犀”》在《光明日報》刊出,表示贊同沈從文提出的曹雪芹描寫這些古怪飲器名稱,不限于字面意義。但他不同意說妙玉“凡事皆假”,理由是《紅樓夢曲》中的《世難容》一支,充滿了悲憤,沒有絲毫譏嘲口吻;是續書把妙玉糟蹋了。他說:“我以為,特筆寫出給钗、黛二人使用的這兩隻怪杯,其寓意似乎不好全都推之于妙玉自己一人,還應該從钗、黛二人身上着眼,才不失作者原意。”寶钗用,暗含這位姑娘的性情是“班包假”,與書中“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随時,自雲守拙”的描寫正合。而“點犀”,周汝昌說庚辰本、戚序本皆作“杏犀”,用之于黛玉,則是“性蹊跷”的隐語,不能采取會意的解法,這與書中描寫的黛玉“怪僻”、“多疑”、“小性”、“心重”的性格,也相符合。周汝昌還提出,“”應該是古匏器,而不是沈從文所說的明清時代的葫蘆器;“”字也沒有“高足器”的意思,因為書中明言“那一隻形似缽而小”,不可能有高足的缽。
周汝昌的文章發表不久,《光明日報》又刊出了沈從文的緻周汝昌書,仍堅持是明清器物,與古代器不相幹。他說古器和明清仿器他“過手過”,“說的大緻不會太錯”。關于“點犀”還是“杏犀”,他對“杏犀”一名深表懷疑,寫道:“就我所知,談犀角事諸書,實均無此名色。”而“”字,如從實說,他認為肯定是高足器,根據有二:“一、事實上隻有這種高足犀角飲器,可還從未見有似缽而小的犀角飲器。談談犀角杯品種還是不為白費。二、從字義說,高足銅鼎為‘鼎’,高腳木馬名‘高’,橋字本身也和隆聳不可分。以類例言,還是高足器皿為合。”
這是一次學術性和知識性頗強的紅學學術論争,後來沒有繼續讨論下去,可能與在兩位大家面前很多人都感到知識準備不足有關。
1961年8月6日,老作家沈從文在《光明日報》上撰文沈從文:《“”和“點犀”——關于〈紅樓夢〉注釋一點商榷》,載1961年8月6日《光明日報》。,對人文版《紅樓夢》的注釋提出商榷。他說明代以來,南方新擡頭的士紳階層中,流行用葫蘆或編竹絲加漆作茶酒器,講究的還要仿照古代銅玉器物,做成各種形态花紋。,就是“用仿作形”,而不是人文版注釋中所說的“這個類杯近似瓜類形狀”。沈從文說“正好相反”,這是就“務實”方面而言,至于“務虛”方面,他認為作者是用此器物隐喻妙玉做作、勢利、虛假,因為俗語有“假不假?班包假。真不真?肉挨心”的說法。疑是“班包假”的諧音。至于點犀,沈從文說系宋明以來,官僚貴族為鬥奢示闊,用犀角做成的酒器,足甚高,中間有白線直透到角頂。書中以此器象征妙玉的“透底假”,在手法上使用的會意,與的諧聲相映成趣。他認為《紅樓夢》第四十一回這節文字:“重點主要在寫妙玉為人,通過一些事件,見出聰敏、好潔、喜風雅,然而其實是有些做作、勢利、虛假,因之清潔風雅多是表面上的。作者筆意雙關,言約而意深。甚至于兩件器物取名,也不離開這個主題,前者是諧音,後者卻是會意。也可說并非真有其物,可又并不是胡亂湊和。”沈從文是文學大家,又是古器物專家,他出面從曆史、文物、習俗和修辭幾個方面對《紅樓夢》的注釋進行商榷,提出新解,不獨為訓诂,同時也是一篇卓見别具的賞析之作,自然會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但由于涉及對妙玉性格的理解,研究者中間也有不同意見。
1961年10月22日,周汝昌的《也談“”和“點犀”》在《光明日報》刊出,表示贊同沈從文提出的曹雪芹描寫這些古怪飲器名稱,不限于字面意義。但他不同意說妙玉“凡事皆假”,理由是《紅樓夢曲》中的《世難容》一支,充滿了悲憤,沒有絲毫譏嘲口吻;是續書把妙玉糟蹋了。他說:“我以為,特筆寫出給钗、黛二人使用的這兩隻怪杯,其寓意似乎不好全都推之于妙玉自己一人,還應該從钗、黛二人身上着眼,才不失作者原意。”寶钗用,暗含這位姑娘的性情是“班包假”,與書中“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随時,自雲守拙”的描寫正合。而“點犀”,周汝昌說庚辰本、戚序本皆作“杏犀”,用之于黛玉,則是“性蹊跷”的隐語,不能采取會意的解法,這與書中描寫的黛玉“怪僻”、“多疑”、“小性”、“心重”的性格,也相符合。周汝昌還提出,“”應該是古匏器,而不是沈從文所說的明清時代的葫蘆器;“”字也沒有“高足器”的意思,因為書中明言“那一隻形似缽而小”,不可能有高足的缽。
周汝昌的文章發表不久,《光明日報》又刊出了沈從文的緻周汝昌書,仍堅持是明清器物,與古代器不相幹。他說古器和明清仿器他“過手過”,“說的大緻不會太錯”。關于“點犀”還是“杏犀”,他對“杏犀”一名深表懷疑,寫道:“就我所知,談犀角事諸書,實均無此名色。”而“”字,如從實說,他認為肯定是高足器,根據有二:“一、事實上隻有這種高足犀角飲器,可還從未見有似缽而小的犀角飲器。談談犀角杯品種還是不為白費。二、從字義說,高足銅鼎為‘鼎’,高腳木馬名‘高’,橋字本身也和隆聳不可分。以類例言,還是高足器皿為合。”
這是一次學術性和知識性頗強的紅學學術論争,後來沒有繼續讨論下去,可能與在兩位大家面前很多人都感到知識準備不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