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的小說批評與紅學的歧途(2)
關燈
小
中
大
1966年台灣《現代文學》雜志刊載的夏志清的《紅樓夢裡的愛與憐憫》一文,就是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探讨《紅樓夢》的悲劇本質的文章。
王國維以來的小說批評派紅學,大都把目光注視到作品中以寶、黛、钗為代表的主要人物的悲劇命運上,但對《紅樓夢》悲劇基調的理解則各有不同。
夏志清提出,聖潔的愛即愛餐遠勝于一般的愛,憐憫與同情遠勝于情欲,是《紅樓夢》悲劇沖突的思想基礎;而作者曹雪芹則徘徊于懷念紅塵和決心解脫紅塵的痛苦之間。
他主張必須把作品的意義同作者的意向分開,因為《紅樓夢》的寓言部分充滿了對愛的感情的非難,寫實部分則将妨礙愛的東西如貪婪、恨、淫、社會的殘暴力量,通過藝術描寫蒙上可怖的色彩。
愛情和淫欲,在曹雪芹的筆下區别得很清楚,夏志清說,甚至可以概括為一個公式:“陷于粗鄙熱情泥沼中的人(賈雨村是一例外,他在寓言設計中的重要性使他有權利最後得到道家的智慧)并不企圖解脫自己,而那些人,他們愛情如有達于成熟機會便能嚴肅地同遁世理想挑戰且可能代表着另一種實踐(作者的同情使我們能這樣希望),而他們被摧毀,以便給道家道德留出地位來。
”參見胡文彬、周雷編《海外紅學論集》第12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兩廂對比之下,更加強了《紅樓夢》的悲劇性,同時也提純了《紅樓夢》愛情悲劇的美學價值。
因此曹雪芹的不朽之作不同于日本描寫宮廷的小說《源氏物語》,賈寶玉不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情人。
夏志清寫道: 同一般人的理解正相反,賈寶玉不是一位偉大的情人,在小說中他的功能主要的也不是做為一位情人。
雖然太虛幻境的警幻仙姑很早就事先提出警告,指出性的危機,但他以後的行為,雖然是反正統的,很明顯地并未染上淫欲的痕迹。
誠然在十幾歲時他便同襲人有了性的關系,但是那位死後仍使他念念不忘的爽朗美麗的女孩——晴雯——在死時還悔恨她那些在未曾表明的感情中虛度的年月。
假如源氏處于寶玉的地位,他會不僅調戲他自己住的大觀園中那些美麗女孩子,而且會貪求賈府中所有美麗婦人和丫頭們。
寶玉面對一個女孩時的典型感情是崇愛和憐憫——崇拜她表現的神聖之美和理解力,悲憫的是不久她必定被迫屈從于一種婚姻狀态和不可免的(如果她能活着)享受貪婪、嫉妒和毒惡之樂,這種神聖之美不久即完全失落,在他的思想中罕有淫欲。
同上,第129至第130頁。
這樣來看待賈寶玉的形象,顯然比以往許多文章要深入一步。
對國外有的評論家把賈寶玉比做陀斯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卡拉瑪佐夫,夏
王國維以來的小說批評派紅學,大都把目光注視到作品中以寶、黛、钗為代表的主要人物的悲劇命運上,但對《紅樓夢》悲劇基調的理解則各有不同。
夏志清提出,聖潔的愛即愛餐遠勝于一般的愛,憐憫與同情遠勝于情欲,是《紅樓夢》悲劇沖突的思想基礎;而作者曹雪芹則徘徊于懷念紅塵和決心解脫紅塵的痛苦之間。
他主張必須把作品的意義同作者的意向分開,因為《紅樓夢》的寓言部分充滿了對愛的感情的非難,寫實部分則将妨礙愛的東西如貪婪、恨、淫、社會的殘暴力量,通過藝術描寫蒙上可怖的色彩。
愛情和淫欲,在曹雪芹的筆下區别得很清楚,夏志清說,甚至可以概括為一個公式:“陷于粗鄙熱情泥沼中的人(賈雨村是一例外,他在寓言設計中的重要性使他有權利最後得到道家的智慧)并不企圖解脫自己,而那些人,他們愛情如有達于成熟機會便能嚴肅地同遁世理想挑戰且可能代表着另一種實踐(作者的同情使我們能這樣希望),而他們被摧毀,以便給道家道德留出地位來。
”參見胡文彬、周雷編《海外紅學論集》第12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兩廂對比之下,更加強了《紅樓夢》的悲劇性,同時也提純了《紅樓夢》愛情悲劇的美學價值。
因此曹雪芹的不朽之作不同于日本描寫宮廷的小說《源氏物語》,賈寶玉不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情人。
夏志清寫道: 同一般人的理解正相反,賈寶玉不是一位偉大的情人,在小說中他的功能主要的也不是做為一位情人。
雖然太虛幻境的警幻仙姑很早就事先提出警告,指出性的危機,但他以後的行為,雖然是反正統的,很明顯地并未染上淫欲的痕迹。
誠然在十幾歲時他便同襲人有了性的關系,但是那位死後仍使他念念不忘的爽朗美麗的女孩——晴雯——在死時還悔恨她那些在未曾表明的感情中虛度的年月。
假如源氏處于寶玉的地位,他會不僅調戲他自己住的大觀園中那些美麗女孩子,而且會貪求賈府中所有美麗婦人和丫頭們。
寶玉面對一個女孩時的典型感情是崇愛和憐憫——崇拜她表現的神聖之美和理解力,悲憫的是不久她必定被迫屈從于一種婚姻狀态和不可免的(如果她能活着)享受貪婪、嫉妒和毒惡之樂,這種神聖之美不久即完全失落,在他的思想中罕有淫欲。
同上,第129至第130頁。
這樣來看待賈寶玉的形象,顯然比以往許多文章要深入一步。
對國外有的評論家把賈寶玉比做陀斯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卡拉瑪佐夫,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