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以後的小說批評派紅學(2)
關燈
小
中
大
小說批評的特點,一是要求從作品出發,二是在進行批評時要有文學觀念和文學理論的依據。
李希凡和藍翎所依據的,從根本上說是唯物史觀,因此他們重視時代思潮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對作品的影響。
但對小說批評派紅學的發展最有裨益的,是他們提出的作家的世界觀和創作的矛盾問題。
俞平伯喜歡探尋作者的作意,就小說批評來說,當然是必要的;但有時過分執著于作者的隻言片語,沒有把作者的主觀思想和《紅樓夢》的客觀意蘊适當區分開來,這是他的偏頗之處。
李希凡和藍翎則強調形象大于思想,認為曹雪芹的現實主義創作,必須依據生活的邏輯和藝術規律,結果會戰勝世界觀中某些落後的東西。
他們把曹雪芹與巴爾紮克加以比較,并引用恩格斯的話,證明《紅樓夢》作者也獲得了現實主義的偉大勝利參見《紅樓夢評論集》第3至第4頁。
。
我認為這是在那場讨論中,他們提出并加以論證的最有價值的理論觀點,可以成為使小說批評深化的永久性的話題。
劉大傑的《紅樓夢的思想與人物》出版于1956年,在時間上比李希凡、藍翎的《紅樓夢評論集》還要早些。
書中包括《紅樓夢引論》、《賈寶玉和林黛玉的藝術形象》、《薛寶钗的思想本質》、《探春的道路》、《晴雯的性格》、《尤三姐的悲劇》等六篇論文,其中《紅樓夢引論》寫于1953年12月,當時大讨論尚未開始。
由于作者是古典文學根底很深厚的文學史家,又不乏新穎的文學觀念,因此對《紅樓夢》的思想和人物所做分析,常常一語中的,言簡意赅。
此書的出版,為小說批評派紅學添了光輝。
關于《紅樓夢》悲劇的美學價值,向來是小說批評派紅學注意的中心,劉大傑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紅樓夢》這一悲劇的曆史意義與藝術價值,絕不是單純建築在賈寶玉、林黛玉戀愛失敗的基礎上,同時是建築在揭露封建制度與貴族家庭的腐爛與罪惡上。
由于貴族家庭種種的腐爛與罪惡,由于封建統治集團的窮奢極欲的荒淫生活,結果是應了秦可卿所說的樹倒猢狲散的預言,使《紅樓夢》在結構上一反舊有小說戲曲的大團圓形式,而創造了極高的悲劇的美學價值。
”劉大傑:《紅樓夢的思想與人物》第7至第10頁,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
在分析賈寶玉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曆程時,他寫道: 賈寶玉生活在那個前呼後擁花團錦繡的大觀園裡,他始終是孤獨的、寂寞的、苦痛的,他時時在尋求自由,想飛到園子外邊的天地裡去,在兩百年前,他找不着道路,找不着方向,他感到的隻是窒息和空虛,他有時到佛經裡去求安慰,
李希凡和藍翎所依據的,從根本上說是唯物史觀,因此他們重視時代思潮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對作品的影響。
但對小說批評派紅學的發展最有裨益的,是他們提出的作家的世界觀和創作的矛盾問題。
俞平伯喜歡探尋作者的作意,就小說批評來說,當然是必要的;但有時過分執著于作者的隻言片語,沒有把作者的主觀思想和《紅樓夢》的客觀意蘊适當區分開來,這是他的偏頗之處。
李希凡和藍翎則強調形象大于思想,認為曹雪芹的現實主義創作,必須依據生活的邏輯和藝術規律,結果會戰勝世界觀中某些落後的東西。
他們把曹雪芹與巴爾紮克加以比較,并引用恩格斯的話,證明《紅樓夢》作者也獲得了現實主義的偉大勝利參見《紅樓夢評論集》第3至第4頁。
。
我認為這是在那場讨論中,他們提出并加以論證的最有價值的理論觀點,可以成為使小說批評深化的永久性的話題。
劉大傑的《紅樓夢的思想與人物》出版于1956年,在時間上比李希凡、藍翎的《紅樓夢評論集》還要早些。
書中包括《紅樓夢引論》、《賈寶玉和林黛玉的藝術形象》、《薛寶钗的思想本質》、《探春的道路》、《晴雯的性格》、《尤三姐的悲劇》等六篇論文,其中《紅樓夢引論》寫于1953年12月,當時大讨論尚未開始。
由于作者是古典文學根底很深厚的文學史家,又不乏新穎的文學觀念,因此對《紅樓夢》的思想和人物所做分析,常常一語中的,言簡意赅。
此書的出版,為小說批評派紅學添了光輝。
關于《紅樓夢》悲劇的美學價值,向來是小說批評派紅學注意的中心,劉大傑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紅樓夢》這一悲劇的曆史意義與藝術價值,絕不是單純建築在賈寶玉、林黛玉戀愛失敗的基礎上,同時是建築在揭露封建制度與貴族家庭的腐爛與罪惡上。
由于貴族家庭種種的腐爛與罪惡,由于封建統治集團的窮奢極欲的荒淫生活,結果是應了秦可卿所說的樹倒猢狲散的預言,使《紅樓夢》在結構上一反舊有小說戲曲的大團圓形式,而創造了極高的悲劇的美學價值。
”劉大傑:《紅樓夢的思想與人物》第7至第10頁,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
在分析賈寶玉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曆程時,他寫道: 賈寶玉生活在那個前呼後擁花團錦繡的大觀園裡,他始終是孤獨的、寂寞的、苦痛的,他時時在尋求自由,想飛到園子外邊的天地裡去,在兩百年前,他找不着道路,找不着方向,他感到的隻是窒息和空虛,他有時到佛經裡去求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