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2)
關燈
小
中
大
。
但不能不指出,王國維這樣來理解《紅樓夢》的精神,未免把《紅樓夢》的精神局限甚至扭曲了。
《紅樓夢》可以從一個側面印證叔本華的理論,叔本華的理論卻不能正确闡釋《紅樓夢》的精神。
王國維在談到解脫的途徑時,主張出世是解脫,自殺則不是,這與叔本華的觀點是一緻的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寫道:“自殺離意志的否定還遠着,它是強烈肯定意志的一種現象。
原來意志之否定的本質不在于人們對痛苦深惡痛絕,而是在于對生活的享樂深惡痛絕。
自殺者要生命,他隻是對那些輪到他頭上的生活條件不滿而已。
”見該書第546頁。
。
求之《紅樓夢》,金钏、司棋、尤三姐、潘又安都是自殺而死,因此談不上解脫;隻有賈寶玉、惜春、紫鵑三個人,才是真正的解脫。
關鍵在于是否還存有生活的欲求。
柳湘蓮雖然走入空門,但欲求未斷,故與自殺的潘又安相同,而不同于賈寶玉。
王國維發揮說:“苟生活之欲存乎,則雖出世而無與于解脫;苟無此欲,則自殺亦未始非解脫之一者也。
”所謂無生活之欲,就是叔本華反複緻意的對意志的徹底否定,就是抛棄從前熱烈追求的一切而欣然接受死亡,就是靈魂和肉體的歸于寂滅。
據叔本華說,這是人生的最美妙的前景,難以想象達到此種境界的人“是如何的幸福”《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535頁。
。
看到并突出人生具有悲劇的一面,在哲學、美學以及藝術創作上,自有其不容忽視的意義。
這一點,已如前述,但由人生的悲劇發展到歌頌人生的寂滅,則是叔本華的哲學和美學思想本身的悲劇。
王國維在寫作《紅樓夢評論》時,一方面為叔氏的“觀察之精銳與議論之犀利”所傾倒參見《靜安文集·自序》,《王國維遺書》第五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一方面也發現了叔氏哲學的矛盾,并在第四章裡予以揭明之。
他寫道: 然事不厭其求詳,姑以生平可疑者商榷焉。
夫由叔氏之哲學說,則一切人類及萬物之根本一也,故光叔氏拒絕意志之說,非一切人類及萬物各拒絕其生活之意志,則一人之意志亦不可得而拒絕。
何則?生活之意志之存于我者,不過其一最小部分,而其大部分之存于一切人類及萬物者,皆與我之意志同。
而此物我之差别,僅由于吾人知力之形式,故離此知力之形式,而反其根本而觀之,則一切人類及萬物之意志,皆我之意志也。
然則拒絕吾一人之意志,而妹妹自悅曰解脫,是何異決蹄踏之水而注之溝壑,而曰天下皆得平土而居之者哉?佛之言曰:“若不盡度衆生,誓不成佛。
”其言猶若有能之而不欲之意,然自吾人觀之,此豈徒能之而不欲哉?将毋欲之而不能也。
故如叔本華之言一人之解脫,而未言世界之解脫,實與其意志同一之說不能兩立者也。
但不能不指出,王國維這樣來理解《紅樓夢》的精神,未免把《紅樓夢》的精神局限甚至扭曲了。
《紅樓夢》可以從一個側面印證叔本華的理論,叔本華的理論卻不能正确闡釋《紅樓夢》的精神。
王國維在談到解脫的途徑時,主張出世是解脫,自殺則不是,這與叔本華的觀點是一緻的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寫道:“自殺離意志的否定還遠着,它是強烈肯定意志的一種現象。
原來意志之否定的本質不在于人們對痛苦深惡痛絕,而是在于對生活的享樂深惡痛絕。
自殺者要生命,他隻是對那些輪到他頭上的生活條件不滿而已。
”見該書第546頁。
。
求之《紅樓夢》,金钏、司棋、尤三姐、潘又安都是自殺而死,因此談不上解脫;隻有賈寶玉、惜春、紫鵑三個人,才是真正的解脫。
關鍵在于是否還存有生活的欲求。
柳湘蓮雖然走入空門,但欲求未斷,故與自殺的潘又安相同,而不同于賈寶玉。
王國維發揮說:“苟生活之欲存乎,則雖出世而無與于解脫;苟無此欲,則自殺亦未始非解脫之一者也。
”所謂無生活之欲,就是叔本華反複緻意的對意志的徹底否定,就是抛棄從前熱烈追求的一切而欣然接受死亡,就是靈魂和肉體的歸于寂滅。
據叔本華說,這是人生的最美妙的前景,難以想象達到此種境界的人“是如何的幸福”《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535頁。
。
看到并突出人生具有悲劇的一面,在哲學、美學以及藝術創作上,自有其不容忽視的意義。
這一點,已如前述,但由人生的悲劇發展到歌頌人生的寂滅,則是叔本華的哲學和美學思想本身的悲劇。
王國維在寫作《紅樓夢評論》時,一方面為叔氏的“觀察之精銳與議論之犀利”所傾倒參見《靜安文集·自序》,《王國維遺書》第五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一方面也發現了叔氏哲學的矛盾,并在第四章裡予以揭明之。
他寫道: 然事不厭其求詳,姑以生平可疑者商榷焉。
夫由叔氏之哲學說,則一切人類及萬物之根本一也,故光叔氏拒絕意志之說,非一切人類及萬物各拒絕其生活之意志,則一人之意志亦不可得而拒絕。
何則?生活之意志之存于我者,不過其一最小部分,而其大部分之存于一切人類及萬物者,皆與我之意志同。
而此物我之差别,僅由于吾人知力之形式,故離此知力之形式,而反其根本而觀之,則一切人類及萬物之意志,皆我之意志也。
然則拒絕吾一人之意志,而妹妹自悅曰解脫,是何異決蹄踏之水而注之溝壑,而曰天下皆得平土而居之者哉?佛之言曰:“若不盡度衆生,誓不成佛。
”其言猶若有能之而不欲之意,然自吾人觀之,此豈徒能之而不欲哉?将毋欲之而不能也。
故如叔本華之言一人之解脫,而未言世界之解脫,實與其意志同一之說不能兩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