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2)

關燈
如果我們不抱偏見——不預先用叔本華哲學是唯心主義的、反理性、不可信這類想法障蔽自己,一定會認為他上述的論斷是隽永而近情理的,而且流露出對普通人命運的理解和同情。

    正不必因觀點不同而疏遠作者,更無須因作者而廢其言論。

     叔本華的美學觀點和他的哲學觀點是一緻的,即認為美感的來源在于擺脫生活的欲求,在于逃離痛苦之後的怡悅和恬靜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96頁。

    ,而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是使人類擺脫生活意欲而進入審美直觀的最佳津梁。

    這也就是康德的審美超功利的觀點。

    王國維接觸西方哲學和美學,是從閱讀康德的著作入手,因在理解上發生困難,于是又“讀叔本華之書而大好之”《王國維遺書》第五冊《靜安文集》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反過來加深了對康德哲學的理解。

    因此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闡述的審美超功利的觀點,雖直接來自叔本華,與康德也有淵源關系。

    他說:“茲有一物焉,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與我之關系,此時也,吾人之心無希望,無恐怖,非複欲之我,而但知之我也。

    此猶積陰彌月,而旭日杲杲也;猶覆舟大海之中,浮沉上下,而飄著于故鄉之海岸也;猶陣雲慘淡,而插翅之天使赍平和之福音而來者也;猶魚之脫于罷網,鳥之自樊籠出,而遊于山林江海也。

    然物之能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無利害之關系而後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實物而後可。

    然則非美術何足以當之乎?”又說:“美術之為物,欲者不觀,觀者不欲,而藝術之美所以優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忘物我之關系也。

    ”王國維所說的美術,就是藝術的意思,詩歌、小說、戲曲都包括在内。

    正是基于這樣的美學觀點,他鄭重提出:“吾人于是得一絕大著作曰《紅樓夢》。

    ” 《紅樓夢》的精神究竟是什麼?王國維認為,主要是這部著作描寫了人生的苦痛及解脫之道。

    人生的苦痛是多方面的,尤其是男女之間的情愛所釀成的悲劇,更具有無限的永久的意義。

    如果與飲食之欲相比,男女之欲表現得更加強烈,因而不陷入則已,一旦迷眩纏陷于其中,便不容易解脫。

    《紅樓夢》之可貴,在于不僅寫出了生活的苦痛,而且指出了解脫的途徑,即作者是“以生活為爐,苦痛為炭,而鑄其解脫之鼎”。

    歌德的名作《浮士德》,描寫浮士德的痛苦和最後解脫,至為精切;曹雪芹寫賈寶玉,“其解脫之行程,精進之曆史”,同樣明了精切。

    而且浮士德的痛苦,是天才的痛苦;寶玉的痛苦,是人人所有的痛苦,所以“存于人之根底者為獨深,而其希救濟也為尤切”。

    王國維筆行至此,情不能禁,發為感慨說:“作者一一掇拾而發揮之,我輩之讀此書者宜如何表滿足感謝之意哉!”可見評價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