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點派與小說批評(3)

關燈
哈氏看來是徹頭徹尾的抑钗派無疑矣。不過他的抑钗,是建立在剖解作品的具體描寫基礎上的,抑得偏而有中,自成其說。我嘗認為,钗黛的和解緣自各人愛情糾葛的解決——寶钗因第二十八回元妃賜禮物獨她與寶玉的一樣,事實上獲得解決;黛玉由第三十二回“訴肺腑”,寶玉告訴她“放心”,心靈上獲得解決參見拙著《紅樓夢新論》第109至第117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并不是兩個人的矛盾由此便不存在了。哈斯寶的看法與拙見情似而理不同,自有他的會心處,未可全然抹煞。老一輩紅學家如吳組缃先生,至今對寶钗仍是這樣看法,他的許多分析和哈斯寶不謀而合。哈氏對書中明文交代的進京待選一事後來竟置而不提表示懷疑,吳組缃先生則認為寶钗的金鎖來路不明,揣想有可能是薛姨媽臨上京前現打制的,所以才宣傳要配給有玉的。《新譯紅樓夢》的序言标明,系“道光二十七年孟秋朔日撰起”哈斯寶:《新譯紅樓夢回批》第21頁。,即公元1847年8月11日,相當于王希廉評點本問世不久,在當時的紅學評點派中,哈氏不愧為獨樹一幟之作。

    紅學評點派在紅學史上自有其地位,限于篇幅,這裡無法一一進行梳理和評估。我想說明的是,評點派和小說批評是有分别的。不管怎麼說,小說評點更多的是抒寫評者的比較零碎的感受、心得、體會,主要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藝術感受,不是依據一種成型的美學理論,用适合特定對象的方法進行批評。錢锺書先生說得好:“評點、批改側重成章之詞句,而忽略造藝之本原,常以‘小結裹’為務。”錢锺書:《管錐編》第四冊第1215頁。中華書局1979年版。小說批評則要求有美學理論和一定的小說觀作為參照物。這是兩者最主要的不同。當然也可以說小說評點是中國式的小說批評,但即使這樣,就紅學而言,仍可以把小說批評派紅學和評點派紅學區别開來。小說批評派紅學的創始人不是别個,應是1927年6月2日自沉于昆明湖的赫赫有名的大學者王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