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傲骨辨(3)

關燈
逐出大觀園的罪名,王夫人當衆宣布了的。

    而不是如王蒙說的“晴雯也沒說别的,轟出去”。

     更有曹雪芹的警幻仙冊上鐵闆訂釘地寫出:“壽夭皆因诽謗生”。

    這是由惡奴花襲人向主子進的诽謗之言,然後由王夫人當衆判罪,而導緻這個年青女孩的突然夭折。

    竟然連這一條都沒有看到?怎麼能那麼随便就來寫評論文章的呢? 她為奴,生病,以及臨死獨宿冷屋,她都認命了,她唯一不認的就是“狐狸精”的罪名。

    可見其心高志潔。

    所以曹雪芹說她“心比天高”,并不是要爬得高的“高”,而是情操高。

     最後她說出“早知今日白擔了虛名”的話,倒是有了叛逆的醒悟了。

    晴雯性慧,焉得不情,不愛寶玉?但她遵從道德規範的結果,卻是被冤枉。

    她悔不當初自由地“愛我所愛”。

     《紅樓夢》寫到這裡,這個少女的形象是這麼生動真實感人。

    讀《紅樓》至此,少有人不為所動心。

    女性視為姐妹,男性視為心偶。

     對于這個一出生就是女奴的晴雯,沒有讀過聖賢書,生活中沒有也不可能有更高的榜樣,而其天生美貌,聰明手巧卻行為端正。

    她視寶玉為知音朋友,并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人格的平等,已經是比貴為主子的薛寶钗之類高尚雅潔不知多少倍了。

    故寶玉作“芙蓉女兒诔”中說“冰雪不足以喻其潔”。

     她被逐出,本質上不是為口角鋒利,而是寶玉所說“生的太好了”。

    這個太好,就包括品貌性情太出衆太皎潔了。

    後來賈母放話,原來晴雯是老太太看中的人,放到屋裡是要給寶玉的。

    這個安排必然一開始就使襲人感受到威脅。

    在她認為,怡紅院裡誰也不能比過她去。

    其實晴雯就遠在她之上。

    無論就來頭還是資質。

     晴雯病補孔雀裘,為保護寶玉,情義所激,而非為“争地位”。

    在襲人聞之卻大不以為然,深恐以才貌争寵,自己不是對手。

     曹雪芹所歎“風流靈巧招人厭”。

    這個厭不會是主子來厭她,寶玉和賈母都是喜歡的。

    這是襲人之厭,惡奴才之陷害也。

     這也是中國社會的通病。

    本來“風流靈巧”應該是“招人愛”吧。

    可中國是群小的社會,妒忌殺人是風氣。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正是這“風流靈巧招人厭”的别解。

    曹雪芹對世道看得如此透徹和悲涼,他所悲哉的,也是人性之劣。

     而如此晴雯,今卻竟被指為“不奴隸,毋甯死”之麻木奴才,不料“風流靈巧招人厭”的谶語,今天依然應驗。

     如此“懸空”社會背景的邏輯,若推至普遍的文學評論上,恐怕沒幾個人能吃得住的。

     例如,誰都無可非議的屈原,代表中國優秀文化,已經成為當代世界名人,愛國詩人。

    一旦用這條邏輯來量比,那就是一個“不忠君,毋甯死”的人。

    也是封建性加奴性。

    因為他也是一個除了“當忠臣”,不知道世間還有什麼事可做,不知道還有什麼更高于此的人生價值。

    他不能創造一個新世界。

    他隻能是傳統價值的堅守者和鑄造者。

    諸如“士可殺,不可侮”,諸如“以身殉國”等。

    而這種價值對我們而言則是鑄成一個民族的靈魂内容之一。

     屈原為什麼赴水?也是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