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诔》——青春祭(1)
關燈
小
中
大
《芙蓉诔》——青春祭
永恒的晴雯永恒的青春
當年,不過七八歲光景,我讀完了《紅樓夢》,成天“晴雯長”“襲人短”,憑着童心無忌,口無遮攔,縱談于父親的滿座高朋中。
少年之我,最不愛看的恰恰是寶黛故事。
一翻到那裡就跳開。
記得大人曾問我:最喜歡誰?答曰:最喜歡晴雯。
問:睛雯好在哪兒?答曰:她吵架吵得好。
尤其是罵“吧兒狗”一段,最過瘾。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的口角也是極其鋒利的。
也是将人一路地得罪過去。
我似乎不害怕由此造成的孤獨。
有晴雯與我為伴。
青年時代,為了我那些晴雯似的言行,我是付出過代價的。
激于意氣的揮灑生活,往往被人一點小小心計便置之于死地。
還不要說什麼大的政治風雲,即使是在同類中,也日夜有群小之危。
上大學時,因《紅樓》之書緣,交了一個研究《紅學》的男友,他贈了我一個号“世難容”。
因為我見不慣的東西很多,常常一見面就向他揮斥方遒。
閱世多了,漸悟到:中國還是《紅樓夢》的中國,晴雯的命運,人皆惋惜之,隻在書中;但每到身邊,衆又皆言“殺”之。
為一舒塊壘,白雲清風,瞬間快意,而導緻陷阱環生,含恨而死。
晴雯的命運,正是:“霁月難逢,彩雲易散。
” 父親曾歎道:“冊子上,晴雯的命是‘風流靈巧招人厭’。
本來,風流靈巧應該是‘招人愛’嘛。
為什麼招人厭呢?反而是笨的不美的好?可見曹雪芹閱世之深,洞察人情之惡,曆來平庸世界都是讨厭佼佼者的。
晴雯是有點恃才自傲的風度,大觀園内是小人得志。
慧眼明智如賈母者,尚能愛其才,而襲人與王夫人等卻恨入骨,曆來奴才比人才得勢。
生的太好反而不好了。
正是她生的太好卻害了她。
這不是寶玉的呆話,是大實話。
” 江山難改,我依舊是一個“内心的晴雯”。
這種犀利至今也沒有離開我。
在我的心中,始終保持着對人對事最透徹的判斷,摻不了一粒沙子。
我是隻能憑真切的判斷,來為自己作決定的。
而這些判斷,人生日久,也基本不爽。
内心中我從沒有妥協過。
亦不想與衆多人為伍。
這是我精神力量的一個源泉。
然而,年事漸累,責任在肩,常常覺得沒有權利去選擇生存的方式。
夭折豈能遂人願?即使不為自己遺憾,但亦忍受善意指責。
将“晴雯”遂留于深心中。
雖仍免不了将自己總逼在“天盡頭”,但要做成長遠的事情,懂得了“餘地”一詞。
在中國凡舉事者,不免處違心之境。
所謂“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每每想某事一完,立即離開桎梏。
然蹉跎歲月,卻難解名缰利鎖。
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自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終因處世與生性相逆,心情漸抑,何時得潇灑,一嘯仰長空? 然而,父親的執著,卻并非俗世可以中道而改。
他反複對我提及,《紅樓夢》中的“芙蓉女兒诔”有一句話:“直烈遭危”。
他慨歎道:“中國自古,從家庭到朝庭都是這樣的,直烈遭危。
晴雯隻是一個丫環,但因人才相貌手藝都極其出衆,所以,為榮國府不容,首先襲人就不能容。
而世間出色者,一般性格皆與晴雯相類,以為自己光明正大,有真才實貌,不屑于幹那些下流勾當,也沒必要蓄意奉迎。
所以反受小人暗害。
這一點,其實寶玉在悼詞裡已經指出來了,也懷疑了襲人。
” 我想,這也就是父親對自己一生遭遇不平,被
少年之我,最不愛看的恰恰是寶黛故事。
一翻到那裡就跳開。
記得大人曾問我:最喜歡誰?答曰:最喜歡晴雯。
問:睛雯好在哪兒?答曰:她吵架吵得好。
尤其是罵“吧兒狗”一段,最過瘾。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的口角也是極其鋒利的。
也是将人一路地得罪過去。
我似乎不害怕由此造成的孤獨。
有晴雯與我為伴。
青年時代,為了我那些晴雯似的言行,我是付出過代價的。
激于意氣的揮灑生活,往往被人一點小小心計便置之于死地。
還不要說什麼大的政治風雲,即使是在同類中,也日夜有群小之危。
上大學時,因《紅樓》之書緣,交了一個研究《紅學》的男友,他贈了我一個号“世難容”。
因為我見不慣的東西很多,常常一見面就向他揮斥方遒。
閱世多了,漸悟到:中國還是《紅樓夢》的中國,晴雯的命運,人皆惋惜之,隻在書中;但每到身邊,衆又皆言“殺”之。
為一舒塊壘,白雲清風,瞬間快意,而導緻陷阱環生,含恨而死。
晴雯的命運,正是:“霁月難逢,彩雲易散。
” 父親曾歎道:“冊子上,晴雯的命是‘風流靈巧招人厭’。
本來,風流靈巧應該是‘招人愛’嘛。
為什麼招人厭呢?反而是笨的不美的好?可見曹雪芹閱世之深,洞察人情之惡,曆來平庸世界都是讨厭佼佼者的。
晴雯是有點恃才自傲的風度,大觀園内是小人得志。
慧眼明智如賈母者,尚能愛其才,而襲人與王夫人等卻恨入骨,曆來奴才比人才得勢。
生的太好反而不好了。
正是她生的太好卻害了她。
這不是寶玉的呆話,是大實話。
” 江山難改,我依舊是一個“内心的晴雯”。
這種犀利至今也沒有離開我。
在我的心中,始終保持着對人對事最透徹的判斷,摻不了一粒沙子。
我是隻能憑真切的判斷,來為自己作決定的。
而這些判斷,人生日久,也基本不爽。
内心中我從沒有妥協過。
亦不想與衆多人為伍。
這是我精神力量的一個源泉。
然而,年事漸累,責任在肩,常常覺得沒有權利去選擇生存的方式。
夭折豈能遂人願?即使不為自己遺憾,但亦忍受善意指責。
将“晴雯”遂留于深心中。
雖仍免不了将自己總逼在“天盡頭”,但要做成長遠的事情,懂得了“餘地”一詞。
在中國凡舉事者,不免處違心之境。
所謂“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每每想某事一完,立即離開桎梏。
然蹉跎歲月,卻難解名缰利鎖。
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自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終因處世與生性相逆,心情漸抑,何時得潇灑,一嘯仰長空? 然而,父親的執著,卻并非俗世可以中道而改。
他反複對我提及,《紅樓夢》中的“芙蓉女兒诔”有一句話:“直烈遭危”。
他慨歎道:“中國自古,從家庭到朝庭都是這樣的,直烈遭危。
晴雯隻是一個丫環,但因人才相貌手藝都極其出衆,所以,為榮國府不容,首先襲人就不能容。
而世間出色者,一般性格皆與晴雯相類,以為自己光明正大,有真才實貌,不屑于幹那些下流勾當,也沒必要蓄意奉迎。
所以反受小人暗害。
這一點,其實寶玉在悼詞裡已經指出來了,也懷疑了襲人。
” 我想,這也就是父親對自己一生遭遇不平,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