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紅樓》末世魂(5)
關燈
小
中
大
至于高鹗續書中“阻超凡佳人雙護玉”的情節,我以為本是敗筆,寶玉為僧,應是塵埃落定的事情。緣份到處自然僧。而高鹗于後四十回中将“寶玉要出家”寫得明目張膽,阻礙重重,人為的因素居多。本來情節就太人為,動手動腳的武戲并非《紅樓》風格。所以畫家畫出來也難以讨好。
戴畫撕開了傳統優雅溫情的面紗,畫出了那些花前柳下,花容玉貌之中人性中的貪婪、奸詐,不體面的耍潑和體面的陰謀算計,畫出了一部張揚的《紅樓夢》。
戴畫所出旨意,在于畫出《紅樓》生活中的不和諧,不合理,不優雅,不順氣,不如意的細枝末節。正是這些細枝末節,預示與導緻了紅樓大廈的坍塌,諸人夢破,導緻了最後“隻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
戴氏有幾個大處構思變革。
他為變傳統連環畫的全景、遠景為中景、近景。舍棄和淡化了許多現代畫者難為的場景細節,物件家什。進行了一番場景調度。如“黛玉焚稿”,畫的有點象“舞台景”。上有瓦檐,雪花飄飛,下有火盆被炕。将黛玉生命結局的凄寒集中于此。
蘆雪庭聯句詠梅,也是“舞台景”的處理法。左右和上方全是白雪包圍,寶玉眉飛色舞于姐妹之中。
他攝其形神,敢于升華,點晴。如太虛雲雨,如“三姐殉情”,“迎女歸元”。二尤之風采正如沒有約束的小家碧玉,豔麗而近乎浪蕩。三姐之死,具有揉碎桃花,玉山傾倒之态。至最後得偎依于柳郞之懷,畫出一種惋惜之情。
注重了人物肥與瘦、豔與素、靜與騷,及至表情,瞬間動作、關系反應、顯出現場的生動氣息。一改中國畫傳統中人物面目呆闆,舉止若定的風氣。眉目傳神,行動生風。如黛玉負氣剪玉穗的動作,如莺兒與寶玉打格的動作。
過去的畫重莊雅,戴畫則不惜市井之筆,潑真。“破好事”一幅中金桂強小叔,更類于《金瓶梅》之風。
但《紅樓夢》畢竟不是《金瓶梅》,其内容、層次,社會内涵和藝術内涵都不相同,是兩個領域裡的創作和貢獻,表現的也是兩種社會生活曆史内容與藝術情趣。如上述,市井氣息在戴氏的《紅樓夢》畫冊中過于濃重,依然會有損于這部名著的内涵與風格。
“意态由來畫不得”,戴畫追求的恰恰是這“意态”二字。那麼,在這上面的探索與創新中,有所偏頗與過失,也是藝術進程中的必然,洋洋一大部名著,不能要求幅幅畫出精品,更不能要求幅幅都是人人眼中的《紅樓夢》。
戴畫為一家之畫,尤如文章,也是一家之說。在《紅樓夢》這一範疇中,拓開畫路,拓開思路,戴畫是有貢獻的。
戴郭邦的創作使人對古典藝術的創新與發掘有所聯想。
在我家鄉昆明筇竹寺有全國著名的五百羅漢雕塑,其造型神态超過我所見到的各地神佛。江南名寺以及敦煌壁畫中的人物皆無可比拟。
這是因為,筇竹寺的羅漢已經全然脫去了寬額厚唇的印度相貌,也不是慈眉善目形的中國式白描人物。塑造它們的大師,早就領悟了藝術之真谛。
傳說當年,他每逢集市,便帶着弟子們下山去,在集市間走動,尋找衆生各态,将那些挑柴的,賣米的,談價的,遊逛的,飲水的,走累了休息的,種種四方來客,捏出各種小泥人。然後帶回寺中,琢磨成形,便化為羅漢的金身。
所以,現在你置身這五百羅漢中,竟無一人類同,屏息處靜,更能夠感覺得到這些羅漢具有生命的氣息,感覺他們欲言,欲舉,欲表達的願望,感覺他們沐浴着塵世蒼涼的軀幹與面龐。
在佛教藝術中,這是創作上的創舉。藝術家敢于有如此的思想和做法,來自于他的藝術天才,也來自佛教中大乘流派的思想。這就是:衆生即佛,我心即佛心。佛的存在正是要幫助苦難中的衆生超出迷茫的心境。佛的指引和境界,正是在衆生現實的生活中。佛并不是束之高閣,隻會享用鮮花和清雅的偶像。佛是無時不在的,尤其對于那些真誠善良的勞動者,佛與他們同在。
五百羅漢的塑造者正是崇尚這樣的佛家思想,他完成這些塑像,也傳達出了自己的佛教信念。佛走向了世俗,在這裡直接走向了集市。藝術也走向了衆生,走向了民間生活。這是一種回歸。
戴郭邦的畫風中透露出這一種古典畫向現實“回歸”的消息。
再将其比之蜚聲海内外的陳逸飛,陳是将生活元素和文化元素進行“符号提取”,而工藝化,裝飾化,淡化了其中社會内容和人物個性。戴卻走的是喚醒畫中人物生命形态的現實主義路子,所以他與文學更為溝通。
我以為,戴尤如西方将聖母凡人化的雷諾阿一派畫家,而陳逸飛則有些像提香一類的宮廷畫者。
我個人更欣賞戴畫這樣的道路。
戴畫撕開了傳統優雅溫情的面紗,畫出了那些花前柳下,花容玉貌之中人性中的貪婪、奸詐,不體面的耍潑和體面的陰謀算計,畫出了一部張揚的《紅樓夢》。
戴畫所出旨意,在于畫出《紅樓》生活中的不和諧,不合理,不優雅,不順氣,不如意的細枝末節。正是這些細枝末節,預示與導緻了紅樓大廈的坍塌,諸人夢破,導緻了最後“隻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
戴氏有幾個大處構思變革。
他為變傳統連環畫的全景、遠景為中景、近景。舍棄和淡化了許多現代畫者難為的場景細節,物件家什。進行了一番場景調度。如“黛玉焚稿”,畫的有點象“舞台景”。上有瓦檐,雪花飄飛,下有火盆被炕。将黛玉生命結局的凄寒集中于此。
蘆雪庭聯句詠梅,也是“舞台景”的處理法。左右和上方全是白雪包圍,寶玉眉飛色舞于姐妹之中。
他攝其形神,敢于升華,點晴。如太虛雲雨,如“三姐殉情”,“迎女歸元”。二尤之風采正如沒有約束的小家碧玉,豔麗而近乎浪蕩。三姐之死,具有揉碎桃花,玉山傾倒之态。至最後得偎依于柳郞之懷,畫出一種惋惜之情。
注重了人物肥與瘦、豔與素、靜與騷,及至表情,瞬間動作、關系反應、顯出現場的生動氣息。一改中國畫傳統中人物面目呆闆,舉止若定的風氣。眉目傳神,行動生風。如黛玉負氣剪玉穗的動作,如莺兒與寶玉打格的動作。
過去的畫重莊雅,戴畫則不惜市井之筆,潑真。“破好事”一幅中金桂強小叔,更類于《金瓶梅》之風。
但《紅樓夢》畢竟不是《金瓶梅》,其内容、層次,社會内涵和藝術内涵都不相同,是兩個領域裡的創作和貢獻,表現的也是兩種社會生活曆史内容與藝術情趣。如上述,市井氣息在戴氏的《紅樓夢》畫冊中過于濃重,依然會有損于這部名著的内涵與風格。
“意态由來畫不得”,戴畫追求的恰恰是這“意态”二字。那麼,在這上面的探索與創新中,有所偏頗與過失,也是藝術進程中的必然,洋洋一大部名著,不能要求幅幅畫出精品,更不能要求幅幅都是人人眼中的《紅樓夢》。
戴畫為一家之畫,尤如文章,也是一家之說。在《紅樓夢》這一範疇中,拓開畫路,拓開思路,戴畫是有貢獻的。
戴郭邦的創作使人對古典藝術的創新與發掘有所聯想。
在我家鄉昆明筇竹寺有全國著名的五百羅漢雕塑,其造型神态超過我所見到的各地神佛。江南名寺以及敦煌壁畫中的人物皆無可比拟。
這是因為,筇竹寺的羅漢已經全然脫去了寬額厚唇的印度相貌,也不是慈眉善目形的中國式白描人物。塑造它們的大師,早就領悟了藝術之真谛。
傳說當年,他每逢集市,便帶着弟子們下山去,在集市間走動,尋找衆生各态,将那些挑柴的,賣米的,談價的,遊逛的,飲水的,走累了休息的,種種四方來客,捏出各種小泥人。然後帶回寺中,琢磨成形,便化為羅漢的金身。
所以,現在你置身這五百羅漢中,竟無一人類同,屏息處靜,更能夠感覺得到這些羅漢具有生命的氣息,感覺他們欲言,欲舉,欲表達的願望,感覺他們沐浴着塵世蒼涼的軀幹與面龐。
在佛教藝術中,這是創作上的創舉。藝術家敢于有如此的思想和做法,來自于他的藝術天才,也來自佛教中大乘流派的思想。這就是:衆生即佛,我心即佛心。佛的存在正是要幫助苦難中的衆生超出迷茫的心境。佛的指引和境界,正是在衆生現實的生活中。佛并不是束之高閣,隻會享用鮮花和清雅的偶像。佛是無時不在的,尤其對于那些真誠善良的勞動者,佛與他們同在。
五百羅漢的塑造者正是崇尚這樣的佛家思想,他完成這些塑像,也傳達出了自己的佛教信念。佛走向了世俗,在這裡直接走向了集市。藝術也走向了衆生,走向了民間生活。這是一種回歸。
戴郭邦的畫風中透露出這一種古典畫向現實“回歸”的消息。
再将其比之蜚聲海内外的陳逸飛,陳是将生活元素和文化元素進行“符号提取”,而工藝化,裝飾化,淡化了其中社會内容和人物個性。戴卻走的是喚醒畫中人物生命形态的現實主義路子,所以他與文學更為溝通。
我以為,戴尤如西方将聖母凡人化的雷諾阿一派畫家,而陳逸飛則有些像提香一類的宮廷畫者。
我個人更欣賞戴畫這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