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遐思(2)
關燈
小
中
大
《紅樓》化中國文化中萬千意象思想之陳舊為神奇,無愧是一座打開中國文學諸扇窗子的巍峨紅樓。
以雪芹之詩才詩興,以《紅樓》一書中明引諸多名詩,遍及多個時代,推測他會引詩入文,以詩造意,造事造景,奇才奇文;我遐思之:作者在進行上述文字描述時,與陸遊這一首《臨安春雨霁》是有意象衍生的關系的。不排除,這是作者深厚的積澱,無意中動用所産生的藝術效應,而非有意套用。但它們間的意境情景确存在着文化傳統的聯系。
再說書中之“杏花”。
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賈探春于宴席上,擲出一枝杏花簽,上言“可得貴婿”之命。
古詩雲“紅杏枝頭春意鬧”,“探春”度其名,果然探得第一春——杏花。
那甄家的丫鬟嬌杏,其品格自不可比于探春,但“命”卻相仿。
到第五十八回“杏子陰假風泣虛凰”,寫寶玉步行于園中:
“隻見柳垂金線,桃吐丹霞,山石之後,一枝大杏樹,花已全落,葉稠陰翠,上面已結了豆子大小的許多小杏。”
令寶玉不禁悲歎那即将出嫁的女兒邢岫煙,“不到兩年,便也要‘綠葉成蔭子滿枝’了”。轉眼也要失去紅顔而白發蒼蒼。于是發呆流淚歎息。
其實,由花而果,這倒也是嬌杏、探春、岫煙這三個務實型的女性可能達到的階段。這倒是她們命運不薄的一種結局。這種生活的變化,對于她們這一類守本份和識時務的女性,是有思想和現實所準備的。
生兒育女并非人生悲劇,唯美主義的寶玉一味追求青春與自由,達到極緻時,也是反人生反人性的。
青春的贊歌要求永存,這隻可能存在于藝術中。“花謝花飛飛滿天”時,黛玉所想的也隻是美的消逝,而不認為花與香的飄失,最終是為果實所必然的犧牲。
非如此豈有生命的延續?非如此豈有“歲歲年年花相似”?
所以,寶玉、黛玉皆非人間客。因為他們不考慮人生的後半段,不接受杏花結果的健康生活。他們代表着一種靈性生活,而不是世俗生活。
寶黛俱是完美主義者,當那人生的後半段不由他們把握時,他們便對人生完全失去興趣與欲望。而任人擺布的生活在他們甯可沒有。所以他們拒絕考慮人生的後半段。于是他們重落花而哀結子。
黛玉進入了一種純精神化的生活,由于她失去了物質的生活,她無法去把握,又不能遷就。她隻能是在精神生活中保持着人格的自由。
而純精神化的生活,對于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毀滅。所以,黛玉最終是選擇了毀滅的。
杏花,本來有世俗熱鬧的一面,它以春色之先出現,是為《紅樓夢》中第一點紅,又應了那句名詩“一枝紅杏出牆來”。又以寶玉之悲悼,結成滿樹杏子而收場。首尾相照,可謂絲毫入扣。
以雪芹之詩才詩興,以《紅樓》一書中明引諸多名詩,遍及多個時代,推測他會引詩入文,以詩造意,造事造景,奇才奇文;我遐思之:作者在進行上述文字描述時,與陸遊這一首《臨安春雨霁》是有意象衍生的關系的。不排除,這是作者深厚的積澱,無意中動用所産生的藝術效應,而非有意套用。但它們間的意境情景确存在着文化傳統的聯系。
再說書中之“杏花”。
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賈探春于宴席上,擲出一枝杏花簽,上言“可得貴婿”之命。
古詩雲“紅杏枝頭春意鬧”,“探春”度其名,果然探得第一春——杏花。
那甄家的丫鬟嬌杏,其品格自不可比于探春,但“命”卻相仿。
到第五十八回“杏子陰假風泣虛凰”,寫寶玉步行于園中:
“隻見柳垂金線,桃吐丹霞,山石之後,一枝大杏樹,花已全落,葉稠陰翠,上面已結了豆子大小的許多小杏。”
令寶玉不禁悲歎那即将出嫁的女兒邢岫煙,“不到兩年,便也要‘綠葉成蔭子滿枝’了”。轉眼也要失去紅顔而白發蒼蒼。于是發呆流淚歎息。
其實,由花而果,這倒也是嬌杏、探春、岫煙這三個務實型的女性可能達到的階段。這倒是她們命運不薄的一種結局。這種生活的變化,對于她們這一類守本份和識時務的女性,是有思想和現實所準備的。
生兒育女并非人生悲劇,唯美主義的寶玉一味追求青春與自由,達到極緻時,也是反人生反人性的。
青春的贊歌要求永存,這隻可能存在于藝術中。“花謝花飛飛滿天”時,黛玉所想的也隻是美的消逝,而不認為花與香的飄失,最終是為果實所必然的犧牲。
非如此豈有生命的延續?非如此豈有“歲歲年年花相似”?
所以,寶玉、黛玉皆非人間客。因為他們不考慮人生的後半段,不接受杏花結果的健康生活。他們代表着一種靈性生活,而不是世俗生活。
寶黛俱是完美主義者,當那人生的後半段不由他們把握時,他們便對人生完全失去興趣與欲望。而任人擺布的生活在他們甯可沒有。所以他們拒絕考慮人生的後半段。于是他們重落花而哀結子。
黛玉進入了一種純精神化的生活,由于她失去了物質的生活,她無法去把握,又不能遷就。她隻能是在精神生活中保持着人格的自由。
而純精神化的生活,對于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毀滅。所以,黛玉最終是選擇了毀滅的。
杏花,本來有世俗熱鬧的一面,它以春色之先出現,是為《紅樓夢》中第一點紅,又應了那句名詩“一枝紅杏出牆來”。又以寶玉之悲悼,結成滿樹杏子而收場。首尾相照,可謂絲毫入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