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結局

關燈
的人說什麼非殖民地不能救國,則又過于偏激了。

    既然這樣的讨論過多地涉及了曆史之外的現實政治,我們的讨論還是到這裡告一段落。

     我所需要說的事情是,曹雪芹的視野主要集中在第一個時期。

    雖然他在乾隆的統治下度過了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但是就曆史來說,乾隆早期是一個過渡。

    一方面,漢族政治家還沒有完全蘇醒過來,對于滿清一勞永逸地把他們排除出統治核心這樣的事實還需要加以接受;另一方面,走下層道路,進行準備,也還需要一段時間。

    曹雪芹隻是看到了表面上的太平盛世蘊藏着嚴重的統治危機。

    但是大規模的反清鬥争,他老人家還是沒有看到。

     比較有名的白蓮教起義,是在乾隆晚年爆發出來的。

    要是曹雪芹像哥白尼一樣,把他的作品隐藏在其逝世之後才發表,他隻要再多活上四五十年,或許就能看到這些可愛的麻煩了。

    不過話說回來,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時候曹雪芹也非得八九十歲不可。

     但是從清朝的興衰來說,乾隆的确是最後一個太平皇帝。

    其實在他晚年,已經不是那麼太平了。

    在乾隆之後,各地的起義不斷,再加上列強的侵入,一直到浦儀退位,大清何嘗舒服上一段時間。

     我比較感興趣的事情是,既然曹雪芹沒有看到這些以後的混亂局面,那麼他又給他的作品安排了一個什麼樣的結局呢? 據說最後賈寶玉的下場,似乎看來是個悲劇,但是其實是場笑話。

    我比較贊成這樣的說法。

    清朝的統治者,盡管在關外打得不亦樂乎,但是其實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本事。

    據我所知,明朝在關外最大的軍事行動,兵力沒有超過十三萬。

    而且也沒有怎麼打。

    如果明朝将士團結起來,平伏滿族叛亂還是有把握的。

    問題在于當時明朝内部統治危機的需要,大多數人決定出賣皇帝,重新組織中央政權。

     但是清朝基本沒有什麼新的主張。

    不僅如此,因為漢族士大夫試圖變革政治,将會影響滿清貴族的既得利益之時,還遭到了清洗。

     所以曹雪芹不可能對賈寶玉抱太大的希望。

    在結尾,種種的迷霧将被揭穿,賈寶玉誠然如文中所說: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

    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

    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诽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凄涼。

    可憐辜負好韶光,于國于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

    寄言纨绔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但是另一方面,從個人的修養,從人性這個角度說,恐怕賈寶玉還是有一些新東西的。

    例如賈寶玉反對理學,讨厭與士大夫階級往來。

    而且似乎還對當時的官僚體制頗懷不滿。

    但是不能過高地估計這個人物形象。

    特别是結合到教育改革,如果拿賈寶玉做青少年的人生導師,就不符和時代的要求了。

    還是要以馬克思、毛主席的著作為标準。

     這就是說,賈寶玉最後也是一個否定的結局。

     最後,談一談所謂情榜的問題。

    書中這樣描寫: ……進入門來,隻見有十數個大廚,皆用封條封着。

    看那封條上,皆是各省的地名。

    寶玉一心隻揀自己的家鄉封條看,遂無心看别省的了。

    隻見那邊廚上封條上大書七字雲:“金陵十二钗正冊”。

    寶玉問道:“何為‘金陵十二钗正冊’?”警幻道:“即貴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冊,故為‘正冊’。

    ”寶玉道:“常聽人說,金陵極大,怎麼隻十二個女子?如今單我家裡,上上下下,就有幾百女孩子呢。

    ”警幻冷笑道:“貴省女子固多,不過擇其緊要者錄之。

    下邊二廚則又次之。

    餘者庸常之輩,則無冊可錄矣。

    ”…… 這就是說,似乎隻有三個冊子而已。

    有的人說情榜上有多達一百零八位,這就不知是有什麼根據了。

    另外,似乎每冊的人數也就是十二名。

    如果人數不是十二,那麼似乎問題就不同了。

    但是既然提到這個人數問題,那麼更加棘手的問題是,賈寶玉是否榜上有名呢?一般說,别人沒有都行,賈寶玉看來是非有不行。

    問題在于賈寶玉與其他人不同,多少是個男人。

    那麼這個男人又歸入哪個“冊”中呢?這樣一來,情榜的總數就不是偶數,而是奇數。

     所以我認為,“情榜”之說實屬虛幻。

    作品的最後,很有可能是一篇古風,就像其他作品慣常的那樣,做一個總結。

    其中恐怕要對主要角色做一個評價。

    至于這個“情榜”,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和前面提到的“金陵十二钗”等的冊子是什麼關系,這些都需要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