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歸:機不可失時不再來(2)
關燈
小
中
大
袁紹特地召開了一次以“迎天子”為主題的會議,會議上形成了兩種意見:
一種意見來自沮授。他繼續堅持自己原來的主張,并且作了進一步的闡發,把“迎大駕于西京,複宗廟于洛邑”發展成把天子“迎”到邺城,在這裡建都,進而“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讨不庭”。
另一種意見是由郭圖和淳于瓊提出來的,他們認為,漢家王朝被取而代之是遲早的事情。如果把天子迎過來,得不償失。聽他的,自己就說了不算;不聽他的,就會落個罵名。
沮授不同意郭圖、淳于瓊的主張,他對袁紹說:“現在能把朝廷置于邺城,順應潮流,也是您的仁義之舉,如果您不早作打算,一定會有捷足先登者。做大事情,千萬不能猶豫,才能取得成功。”
而袁紹恰恰就是那種在大事情上不能當機立斷的人,熟悉他的人,對他的評價是:“遲重少決,失在後機。”(《三國志》卷一○《荀彧傳》)因為陷入到對控制天子後會帶來的種種不便的憂思中,袁紹沉吟不前,主動放棄了這次時機。沮授假想中的“捷足先登者”随之出現,那就是新任兖州牧曹操,而他又面臨着實際的困難。
曹操在收複兖州後,并沒有對兖州進行應有的戰後重建,而是把兖州擱置起來,轉而進入豫州。從現有史料看,曹操由陳留進入豫州是以陳國為突破口,《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興平二年”條記載說:“兖州平,遂東略陳地。”“建安元年春正月”條又說:“太祖軍臨武平,袁術所置陳相袁嗣降。”從這一進軍方向的選擇上看,意圖明顯:
第一,豫州的陳國(治在陳縣,今河南省淮陽縣),據《後漢書》卷五○《陳王寵傳》:“中平中,黃巾賊起,郡縣皆棄城走,寵有強弩數千張,出軍都亭。國人素聞王善射,不敢反叛,故陳獨得完,百姓歸之者衆十餘萬人。及獻帝初……時天下饑荒,鄰郡人多歸就之。”此次曹操進軍陳國,想必看中了陳國的未遭兵燹,可能為其提供給養,借以穩定軍心,保存實力,建立一塊替代兖州的後方基地。
第二,從當時曹操集團的人員組成看,曹氏和夏侯氏是其軍事将領的中堅,他們來自豫州的谯沛,屬曹操的親族;曹操身邊重要的謀士,被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的荀彧,來自豫州的颍川,颍川荀氏是士林名族,對于豫州士人具有極強的感召力。這對于在兖州觸怒了士大夫的曹操來說,能通過荀彧而再獲士大夫的信賴,尤為重要。而陳國與兖州陳留郡、豫州的沛國和颍川郡接壤,這就大緻可以明了曹操選擇陳國作為進入豫州第一站的用心了。
而放棄兖州,進入豫州,既然是曹操做出的戰略性的轉移,那麼,在豫州站穩腳跟,加以經營,才是上計。況且豫州境内還有袁術的勢力和黃巾餘部,萬不可掉以輕心。這時去“迎天子”,《三國志》卷一《武帝紀》中說“諸将或疑”。
而與諸将态度相反,荀彧從曆史的角度切入問題,講“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缟素而天下歸心”,我們知道,晉文公能夠成就一番霸業,得益于他效仿了齊桓公,尊崇周王;高祖劉邦要逐鹿中原,得天下,還要為義帝服喪,賺得個民心所向。曆史的經驗擺在那裡,要想成大事,就要“奉天子”。這是無法繞過去的一環。而實現了“奉天子”,就可以獲得三項收益:一是得民心;二是服俊傑;三是緻英俊。得民心是曹操再度立足的根本,服俊傑是曹操在政治地位上可以淩駕于其他地方割據派的表現,緻英俊可以彌補曹操目前人才短缺的不足。而這一切是符合曹操“匡天下之素志”的。因此,諸将的疑慮實屬短見。而此次時機的再現,則不容錯過。錯過了,想追也追不回來。
荀彧就這樣極大豐富了最初由毛玠倡議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觀點,而曹操又是一個能斷大事的人,這是他與袁紹的不同。荀彧所描述的“奉天子”後的美麗前景,足以使曹操不再停留在通使的循環往複中,而是要邁出那關鍵的一步,發兵西進,掌控天子。
一種意見來自沮授。他繼續堅持自己原來的主張,并且作了進一步的闡發,把“迎大駕于西京,複宗廟于洛邑”發展成把天子“迎”到邺城,在這裡建都,進而“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讨不庭”。
另一種意見是由郭圖和淳于瓊提出來的,他們認為,漢家王朝被取而代之是遲早的事情。如果把天子迎過來,得不償失。聽他的,自己就說了不算;不聽他的,就會落個罵名。
沮授不同意郭圖、淳于瓊的主張,他對袁紹說:“現在能把朝廷置于邺城,順應潮流,也是您的仁義之舉,如果您不早作打算,一定會有捷足先登者。做大事情,千萬不能猶豫,才能取得成功。”
而袁紹恰恰就是那種在大事情上不能當機立斷的人,熟悉他的人,對他的評價是:“遲重少決,失在後機。”(《三國志》卷一○《荀彧傳》)因為陷入到對控制天子後會帶來的種種不便的憂思中,袁紹沉吟不前,主動放棄了這次時機。沮授假想中的“捷足先登者”随之出現,那就是新任兖州牧曹操,而他又面臨着實際的困難。
曹操在收複兖州後,并沒有對兖州進行應有的戰後重建,而是把兖州擱置起來,轉而進入豫州。從現有史料看,曹操由陳留進入豫州是以陳國為突破口,《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興平二年”條記載說:“兖州平,遂東略陳地。”“建安元年春正月”條又說:“太祖軍臨武平,袁術所置陳相袁嗣降。”從這一進軍方向的選擇上看,意圖明顯:
第一,豫州的陳國(治在陳縣,今河南省淮陽縣),據《後漢書》卷五○《陳王寵傳》:“中平中,黃巾賊起,郡縣皆棄城走,寵有強弩數千張,出軍都亭。國人素聞王善射,不敢反叛,故陳獨得完,百姓歸之者衆十餘萬人。及獻帝初……時天下饑荒,鄰郡人多歸就之。”此次曹操進軍陳國,想必看中了陳國的未遭兵燹,可能為其提供給養,借以穩定軍心,保存實力,建立一塊替代兖州的後方基地。
第二,從當時曹操集團的人員組成看,曹氏和夏侯氏是其軍事将領的中堅,他們來自豫州的谯沛,屬曹操的親族;曹操身邊重要的謀士,被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的荀彧,來自豫州的颍川,颍川荀氏是士林名族,對于豫州士人具有極強的感召力。這對于在兖州觸怒了士大夫的曹操來說,能通過荀彧而再獲士大夫的信賴,尤為重要。而陳國與兖州陳留郡、豫州的沛國和颍川郡接壤,這就大緻可以明了曹操選擇陳國作為進入豫州第一站的用心了。
而放棄兖州,進入豫州,既然是曹操做出的戰略性的轉移,那麼,在豫州站穩腳跟,加以經營,才是上計。況且豫州境内還有袁術的勢力和黃巾餘部,萬不可掉以輕心。這時去“迎天子”,《三國志》卷一《武帝紀》中說“諸将或疑”。
而與諸将态度相反,荀彧從曆史的角度切入問題,講“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缟素而天下歸心”,我們知道,晉文公能夠成就一番霸業,得益于他效仿了齊桓公,尊崇周王;高祖劉邦要逐鹿中原,得天下,還要為義帝服喪,賺得個民心所向。曆史的經驗擺在那裡,要想成大事,就要“奉天子”。這是無法繞過去的一環。而實現了“奉天子”,就可以獲得三項收益:一是得民心;二是服俊傑;三是緻英俊。得民心是曹操再度立足的根本,服俊傑是曹操在政治地位上可以淩駕于其他地方割據派的表現,緻英俊可以彌補曹操目前人才短缺的不足。而這一切是符合曹操“匡天下之素志”的。因此,諸将的疑慮實屬短見。而此次時機的再現,則不容錯過。錯過了,想追也追不回來。
荀彧就這樣極大豐富了最初由毛玠倡議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觀點,而曹操又是一個能斷大事的人,這是他與袁紹的不同。荀彧所描述的“奉天子”後的美麗前景,足以使曹操不再停留在通使的循環往複中,而是要邁出那關鍵的一步,發兵西進,掌控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