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賊:王允下出的一步險棋(2)

關燈
董呂之間的關系确立于中平六年董卓進入洛陽之後。在高官利祿的誘惑下,受到董卓疑兵的蒙蔽,促使呂布與其統帥丁原的反目,董卓得以假呂布之手殺掉了丁原,呂布也就成為并州軍的新統帥,轉歸董卓麾下。

    從這一角度出發,來考慮董呂關系,就會發現,呂布對董卓的依附,是在受到董卓涼州軍假象的蒙蔽下,所采取的一種自保之舉。一旦假象被揭穿,同樣擁有一支強大武裝的呂布會作何反應,就很難說了。這同時也決定了董卓對呂布的控制,絕不可掉以輕心。因此,《三國志》卷七《呂布傳》所記載的董卓害怕他人暗算,讓呂布做了自己的貼身護衛,實際上是在未完全消化并州軍之前,對呂布實行的一種控制措施而已。并涼之間的隔膜依舊存在。日後二人的反目成仇就因此埋下了種子。

    史料中所記載的呂布對董卓産生厭惡之情,蓋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一次董卓失手差點用戟誤傷呂布,董卓雖為此向呂布賠罪,但卻引起呂布對董卓的怨恨;

    二是呂布與董卓侍婢有染,恐為董卓覺察,故生殺卓之心。侍婢經後世小說家渲染,衍生出王允的“連環計”和美女貂蟬來。但兩個原因似都流于表面,尚未觸及根本。

    呂布要殺掉董卓,就在于上面講到的董呂關系的脆弱性上。進而可延伸為并涼武人之間的矛盾,在這種矛盾中,并州軍處于被動的态勢中,随時都可能被涼州軍蠶食,而失去了武裝,呂布也就失去了立身之本,為謀求自身及其集團的發展空間,呂布也會反戈相擊。

    王允的介入,想必就是看到了董呂之間這層微妙的關系,加之在一次次密謀誅殺董卓的活動流産,王允引外兵勤王的計劃又遭夭折的情況下,出于對武裝的渴求,才将視線轉向握有兵馬的呂布身上,下出了聯絡呂布的這一着險棋。而呂布能倒向士大夫陣營,除去上面講到的董呂關系的脆弱性外,還有着其他方面的原因。

    一是王允與其有同鄉之誼(按:王允系太原郡祁人,呂布系五原郡九原人,二人同為并州人士),無形當中拉近了王呂之間的距離;

    二是士大夫政府的合法性仍舊對一介武夫有着約束力;

    三是董卓進駐長安前,把涼州軍的主力布防于長安以東的陝縣(今河南省陝縣)一線,用來阻擋關東士大夫武裝可能的西進。這就為呂布敢于同董卓兵戎相見提供了可能。

    于是,王呂的結合,終于演成了下面的一幕。

    初平三年(192)夏四月辛巳(公曆5月22日),董卓在重兵護衛之下,前往未央殿赴朝會。當行至掖門的時候,宮門衛士突然手持長戟向他刺來,猝不及防的董卓慌忙向呂布求援,未成想呂布卻從懷中摸出一紙诏書,向他宣布了死刑。

    董卓死了,董卓死了。消息傳開,長安百姓頓時喜笑顔開,載歌載舞走上街頭,喝酒吃肉,把這一天當作了節日,想必他們以為董卓的死,就标志着苦難生活的結束,安定生活的到來。單相思:滿天烏雲渾不知殊不知,快樂的心情很快就會淹沒在滾滾西來的烏雲中。這片烏雲的到來,誰又能想到竟是那位在誅殺董卓中有着首建之功,又在董卓死後成為朝堂領袖,被當時人視為“王佐才”(郭泰對王允的評語)的王允一手招來的呢?

    董卓死後,如何安置董卓部伍是必須及早解決的問題。但恰恰就是在這個問題上,王允犯了大錯誤。就董卓死後的形勢而言,一度是向着有利于長安士人政府的方向發展着。駐紮在長安以東陝縣一線的涼州軍主力,在得知董卓死訊後,就亂了陣營。

    先是作為涼州軍統帥的董卓女婿牛輔變得多疑起來,聽信了巫師的話,殺了大将董越,後來自己的大營發生騷亂,牛輔也丢了性命。這時的涼州軍群龍無首,在一群中下級軍官的會商下,提出了向長安士人政府讨要一張大赦令的主張,也就是說在投降之後,要保證涼州軍人的安全。對于涼州軍的“搖尾乞憐”,王允倒也顯得大度,說什麼涼州軍本來就沒有什麼罪過,何赦之有?這一大度是聰明的表現,還是愚蠢的做法,自當别論。但涼州軍沒有吃到定心丸,卻又聽到了風言風語,涼州軍中有位頗有智識的人物——賈诩站出來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