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其鋒芒:屈意合作背後的真相(2)

關燈
然而,在董卓那裡講得通,想得明白的事情,卻不真實。周、伍二人盡心的工作,卻是要掩護士大夫正在醞釀的一場針對董卓的“運動”。這場“運動”的核心就是要裡應外合鏟除董卓。

    要把這場“運動”理出個頭緒,不妨先來看一下,在董卓行廢舊立新之際,一批京官出逃的方向。袁紹“懸節于上東門”,北上逃往冀州;袁術南下進入荊州,目的地是南陽;曹操變易姓名,間行東歸,落腳于兖州的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

    在當時,朝堂之上能夠感知到山雨欲來的官員們也在紛紛離京,他們采用的方式無外乎兩種,一是辭官,或是不履行什麼手續,把印绶一扔,自己不幹的也有;二是千方百計尋找外任的機會。一旦離京,辭官的自不必說,外任的也不是真的去做官,他們的歸宿是家鄉。此種形式的離京,實際上就是避難。這些官員一般也不會引起董卓的重視。

    而袁紹、袁術和曹操卻不同了,他們都是董卓要極力拉攏的人才。他們出逃,袁氏兄弟不是回到汝南,曹操也沒有去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彼此似乎毫無關聯。但是,袁紹去的冀州,韓馥做了刺史;袁術要去的南陽,張咨做了太守;曹操去的陳留,張邈是太守,劉岱是兖州的刺史。袁紹等人出逃地點的選擇與周、伍二人安排的京官外任地方州郡長官難道僅僅是一種巧合嗎?

    非也。我們前面講過鮑信要袁紹襲殺董卓,在當時洛陽城中想這麼做的不隻是鮑信一個人,像伊阙都尉張承,他也是和袁紹一樣的公子,就想除掉董卓,他弟弟張昭勸阻他說:“現在要誅殺董卓,敵衆我寡,力量懸殊太大。況且,要做這樣的事,沒有同道的幫助,沒有訓練有素的兵勇,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董卓無義,也不會有多大的作為,不如暫時避其鋒芒,待時而動,到那個時候大功就可以告成了。”袁紹等人出逃,韓馥等人來到地方,不就是為了避其鋒芒,要有所行動嗎?

    難道董卓對此就一點都沒有覺察嗎?久經戰陣的他,難道不知冀州、兖州、豫州、荊州對于拱衛洛陽的重要性嗎?而四州武裝的集聚,他會無動于衷?

    事實上,董卓是有些遲鈍了,除了對周、伍策劃的京官外任出現判斷失誤以外,他還受到了三方面的幹擾:

    1受到朝中名士們的“蠱惑”,董卓要息事甯人。袁紹等人出逃,董卓完全可以緝捕拿辦,而且他一度也是這麼辦理的。例如,曹操拒絕與董卓合作,逃離洛陽,進入中牟(今河南省中牟縣西)境内的時候,被認為形迹可疑,遭到拘捕,這時董卓發下的緝拿曹操的文書也來到了中牟,看來當時的國家機器還是在高效率地運轉着。如果不是中牟縣吏認為曹操是個英雄,放了他,曹操恐怕難逃此劫。但對于袁紹,起初董卓也是要嚴懲不貸,後來轉為另案處置了,不僅讓他在冀州境内有了身份,做了渤海太守不算,還封了侯。與董卓作對,無罪有功。董卓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備受董卓信賴的朝中名士們又為他做了一次洗腦的工作。名士們說:袁氏是政治世家,在東漢政壇上有影響,您要是把袁紹逼急了,他起兵造反,那可是一呼百應。不如既往不咎,讓他在外面做個官,安撫為上。

    2白波軍在河東(在洛陽市西北,主要地區位于今山西省南部)的活動,有割斷洛陽與西部交通的可能。白波軍是黃巾餘部,因複起于西河白波谷(今山西省襄汾縣西南)而得名。董卓此前被诏任并州牧,就有剿滅白波軍的使命。白波軍一旦控制河東,就會使董卓與他的戰略大後方——涼州失去聯系,而确保洛陽與西部交通的順暢,對于穩定涼州軍的軍心至關重要。作為涼州軍中的精銳——秦胡兵和湟中義從,有着濃重的戀鄉情結。當年,“涼州三明”之一的段颎率領湟中義從對羌作戰,時間一長,義從們想家了,仗就不打了,結果段颎被治罪,“輸作左校”,也就是被勞動改造去了。涼州軍是董卓立命的根本,戰鬥力必須得到保障,不容出一點閃失。于是,董卓便派自己的女婿牛輔為主将,率部進入河東,試圖控制局勢,但一番努力并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牛輔大敗而歸,董卓開始憂慮起來,怎樣來安定軍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