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其鋒芒:屈意合作背後的真相(1)
關燈
小
中
大
國外有位學者對于軍閥和政治的關系有過這樣的評說:
軍事長官和軍閥的政治取向,通常同樣也處于既存價值和政治框架之内。盡管他們力圖謀取對于中央政府的更大獨立地位或奪取中央政府,他們卻從來沒有想到過要建立一個新型的政治體系。大緻說來,他們甚至不希望政府結構全面軍事化。相反,他們所感興趣的是奪取對既存政治結構的控制,為自己,為其家族,也是為其集團。([以色列]S.N.艾森斯塔得《帝國的政治體系》)
董卓是否也是這樣呢?
在董卓進京之後,憑借武力的威懾,廢舊立新,将皇權視為股掌上的玩物,前輩武人夢寐以求的聽政朝堂,在他那裡被大大的向前跨越了一步。然而要自行其政,要讓身邊的涼州将士、羌胡兵脫下甲衣,穿上朝服,去整治朝綱,怕是他們沒有這個本事,在公文案卷面前要敗下陣來的。董卓不會感覺不到超越士人行政去建立一個新型的武人政治有多麼艱難。
就在董卓彷徨之際,尚書周毖和城門校尉伍瓊主動登門拜谒。周毖,史書上對他的記載很有限,甚至對他是哪裡人還存在着不同的說法。伍瓊,也是一個說不清楚的人物,史家懷疑他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奔走之友”之一、後來入何進府的伍孚。這二人在當時應該也非等閑之輩,他們更像是士大夫與董卓進行政治談判的代表。周、伍二人與董卓會談的主要内容,是希望董卓來擔當中興之臣的角色,選用天下名士,修葺行将崩潰的國家大廈。周、伍的用心是否真實,日後自見分曉。
既然士大夫已經伸出了他們“友誼”的雙手,董卓又何必身陷在那繁雜的政務之中呢?
于是,董卓就“爽快”地同意了周、伍二人的建議,并委托他們來組建新一屆士人政府。并且為了表示誠意,董卓會同司徒黃琬、司空楊彪“俱帶锧詣阙上書”,要求給窦武、陳蕃和黨人們平反。這裡所說的锧,是刑具,輕易可動不得,隻有在極刑中才會使用。把它帶上,就是要讓天下人都知道,董卓連命都可以不要,也要還黨人一個清白。這事由董卓親自來做,未免有些誇張了。誰不知道董卓把持朝政,廢立的事情都做得出來,給黨人平反也隻是你動動口的事情。之所以要把動靜鬧得這麼大,無非就是要把文章做足,向士大夫示好,武人和士人可以精誠合作。
周、伍二人的組建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着,他們主要做了兩件事:
第一,征辟名士。此次受到征辟的名士應為數不少,像鄭玄、荀爽、申屠璠、蔡邕、陳紀、韓融、鄭泰、何颙等人都名列其間,這看上去似乎就是何進招攬海内名士的翻版,董卓大概也是要借此來裝點自己主政的政府,并且心情還很急切。譬如,對于那位當年因病沒有抵京的荀爽,開始是讓他做平原相,在其赴任途中,又征他入朝,拜官光祿勳,成了九卿之一。過了三天,再次升遷,做了司空,荀爽從處士到宰相前前後後不過是九十五天的時間。但是要讓荀爽這樣的名士因此黨附董卓,可能性并不大。更令人生疑的是,為什麼曾為何進心腹謀主、袁紹摯友的何颙仍舊會被董卓委以重任,出任卓府長史?雖然長史的秩級不高,但卻是一府的總管,被視作“毗佐三台,助成鼎味”,是非府主的親信不得擔任的職務。難道何颙也真的認為董卓能夠匡正漢室?
第二,京官外任。在周、伍二人的策劃下,董卓任命尚書韓馥為冀州刺史,侍中劉岱為兖州刺史,騎都尉張邈為陳留太守,孔伷為豫州刺史,張咨為南陽太守。另外,尚書郎許靖也在外任之列,安排去做巴郡太守,但是沒有成行,留京做了禦史中丞。這位許靖,是著名的人才專家,他堂弟許劭主持的“月旦評”,誰人不知,能得到評主的一句評語,就足以讓他光耀士林了。許靖還是周毖組建政府工作的得力助手。此次京官外任州郡長官,從表面看來,是在新君初立之際,安撫地方的措施,以便保障董卓政令的下達。似沒有什麼可以讓人生疑的地方。
軍事長官和軍閥的政治取向,通常同樣也處于既存價值和政治框架之内。盡管他們力圖謀取對于中央政府的更大獨立地位或奪取中央政府,他們卻從來沒有想到過要建立一個新型的政治體系。大緻說來,他們甚至不希望政府結構全面軍事化。相反,他們所感興趣的是奪取對既存政治結構的控制,為自己,為其家族,也是為其集團。([以色列]S.N.艾森斯塔得《帝國的政治體系》)
董卓是否也是這樣呢?
在董卓進京之後,憑借武力的威懾,廢舊立新,将皇權視為股掌上的玩物,前輩武人夢寐以求的聽政朝堂,在他那裡被大大的向前跨越了一步。然而要自行其政,要讓身邊的涼州将士、羌胡兵脫下甲衣,穿上朝服,去整治朝綱,怕是他們沒有這個本事,在公文案卷面前要敗下陣來的。董卓不會感覺不到超越士人行政去建立一個新型的武人政治有多麼艱難。
就在董卓彷徨之際,尚書周毖和城門校尉伍瓊主動登門拜谒。周毖,史書上對他的記載很有限,甚至對他是哪裡人還存在着不同的說法。伍瓊,也是一個說不清楚的人物,史家懷疑他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奔走之友”之一、後來入何進府的伍孚。這二人在當時應該也非等閑之輩,他們更像是士大夫與董卓進行政治談判的代表。周、伍二人與董卓會談的主要内容,是希望董卓來擔當中興之臣的角色,選用天下名士,修葺行将崩潰的國家大廈。周、伍的用心是否真實,日後自見分曉。
既然士大夫已經伸出了他們“友誼”的雙手,董卓又何必身陷在那繁雜的政務之中呢?
于是,董卓就“爽快”地同意了周、伍二人的建議,并委托他們來組建新一屆士人政府。并且為了表示誠意,董卓會同司徒黃琬、司空楊彪“俱帶锧詣阙上書”,要求給窦武、陳蕃和黨人們平反。這裡所說的锧,是刑具,輕易可動不得,隻有在極刑中才會使用。把它帶上,就是要讓天下人都知道,董卓連命都可以不要,也要還黨人一個清白。這事由董卓親自來做,未免有些誇張了。誰不知道董卓把持朝政,廢立的事情都做得出來,給黨人平反也隻是你動動口的事情。之所以要把動靜鬧得這麼大,無非就是要把文章做足,向士大夫示好,武人和士人可以精誠合作。
周、伍二人的組建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着,他們主要做了兩件事:
第一,征辟名士。此次受到征辟的名士應為數不少,像鄭玄、荀爽、申屠璠、蔡邕、陳紀、韓融、鄭泰、何颙等人都名列其間,這看上去似乎就是何進招攬海内名士的翻版,董卓大概也是要借此來裝點自己主政的政府,并且心情還很急切。譬如,對于那位當年因病沒有抵京的荀爽,開始是讓他做平原相,在其赴任途中,又征他入朝,拜官光祿勳,成了九卿之一。過了三天,再次升遷,做了司空,荀爽從處士到宰相前前後後不過是九十五天的時間。但是要讓荀爽這樣的名士因此黨附董卓,可能性并不大。更令人生疑的是,為什麼曾為何進心腹謀主、袁紹摯友的何颙仍舊會被董卓委以重任,出任卓府長史?雖然長史的秩級不高,但卻是一府的總管,被視作“毗佐三台,助成鼎味”,是非府主的親信不得擔任的職務。難道何颙也真的認為董卓能夠匡正漢室?
第二,京官外任。在周、伍二人的策劃下,董卓任命尚書韓馥為冀州刺史,侍中劉岱為兖州刺史,騎都尉張邈為陳留太守,孔伷為豫州刺史,張咨為南陽太守。另外,尚書郎許靖也在外任之列,安排去做巴郡太守,但是沒有成行,留京做了禦史中丞。這位許靖,是著名的人才專家,他堂弟許劭主持的“月旦評”,誰人不知,能得到評主的一句評語,就足以讓他光耀士林了。許靖還是周毖組建政府工作的得力助手。此次京官外任州郡長官,從表面看來,是在新君初立之際,安撫地方的措施,以便保障董卓政令的下達。似沒有什麼可以讓人生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