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之舉:廢少立獻(1)
關燈
小
中
大
要恢複洛陽的政局,就需重新安置皇統,條理士人政治的脈絡。但士人對此似乎并沒有表現出多大的熱情,朝中的重臣還在緘默不語。是因為何太後與士人原有的隔閡依然未得到化解,還是因為衰敗的政治實在是無藥可治了呢?也許是士大夫還沉浸在勝利的歡愉中,無暇他顧……
曆史顯然在這裡出現了空白,在未知和無序中,已是中平六年八月辛未的夜間,洛陽政變接近尾聲的時候,董卓率部出現在洛陽郊外。此時,董卓正在迅速地調整着他進京的目标。關于董卓現身洛陽郊外,史家的記載不盡相同:
1卓遂将其衆迎帝于北芒。(《三國志》卷六《董卓傳》)
2(八月)辛未,公卿以下與卓共迎帝于北芒阪下。(《三國志》卷六《董卓傳》注引張璠《漢紀》)
3卓适至,屯顯陽苑。聞帝當還,率衆迎帝。(《三國志》卷六《董卓傳》注引《獻帝春秋》)
4帝望見卓兵涕泣。群公謂卓曰:“有诏卻兵。”卓曰:“公諸人為國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國家播蕩,何卻兵之有!”((《三國志》卷六《董卓傳》注引《典略》)
5(八月)辛未,帝還宮,公卿百姓迎于道。并州牧董卓适至,聞帝在外,單騎迎于北芒上。(《後漢紀》卷二五《孝靈皇帝紀下》)
6卓遠見火起,引兵急進,未明到城西,聞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後漢書》卷七二《董卓傳》)
上述史料虛虛實實,似乎很難辨别真僞。但細加推敲的話,可以看到:既然是董卓已經探明了“少帝在北芒”,那麼他對洛陽政變的結局,就不可能一無所知,而且董卓在朝中亦有眼線,董卓弟董旻時任奉車都尉,在洛陽政變中也是一個活躍的人物,他夥同何進的家将,殺掉了何苗。如果是董卓與公卿一同“迎帝”,就不會出現“有诏卻兵”一幕。因而董卓進軍北芒(現稱北邙山,位于洛陽以東,屬秦嶺崤山餘脈,此地為東漢、魏晉及北朝的皇陵所在地)的可能步驟是:董卓已經知悉洛陽政變的結局,在得到公卿大臣已前往北芒迎帝的消息後(通風報信者大概就是董旻),随即率軍前往。而董卓進京的前提是清君側,誅滅宦官,這不僅是當初引外兵的用意所在,也是“密令”賦予他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董卓自己在新安上書中獲得自我解放的依據。但是,洛陽政變的結局卻是宦官、外戚兩亡,董卓進京的前提不複存在了。那麼,董卓為什麼還要一意孤行呢?
在新安,董卓既然已經把自己視為外戚、士大夫之外的第三支政治力量,他晝夜兼程趕來,不是為了無功而返;尋找戰機,見機行事,才是武人的本色,也是董卓的拿手好戲。當董卓來到北芒,看到還處于驚慌中的漢天子的時候,戰機顯現,進京的目标随之更改,他要插手政變之後的皇權安置。上引《典略》所載董卓在北芒同公卿大臣的對話就是證明。那話外之音恐怕會讓公卿大臣們為之一震吧,“匡正王室”隻有他董卓才能辦得到。
還是在北芒,董卓就已經有了“匡正王室”的辦法,《後漢書·董卓傳》作了這樣的描述:
帝見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卓與言,不能辭對;與陳留王語,遂及禍亂之事。卓以(陳留)王賢,且為董太後所養,卓自以與太後同族,有廢立意。
少帝的眼淚和他的一言不發已經無關宏旨,九歲的陳留王劉協,一個小娃娃,就足以讓董卓想入非非了,“貪孩童以久其政”的道理便活靈活現地擺在董卓的面前。他要單方面認親,而隴西董氏和河間董氏是否親族,誰又會跟這位武人理論一番,辨析個清楚呢?成了“外戚”的董卓,就有責任來完成董太後未盡的事業,并且可以用董後的亡魂壓制何太後可能的複興,從而扶立“聰明”的陳留王為帝,這就已然成為董卓調整後的進京目标。
廢舊立新,聽起來倒是熟悉,那是名士想做,卻沒有條件做到的事情。董卓能做到嗎?剛剛清除了朝堂污穢的士大夫會坐視不管嗎?
曆史顯然在這裡出現了空白,在未知和無序中,已是中平六年八月辛未的夜間,洛陽政變接近尾聲的時候,董卓率部出現在洛陽郊外。此時,董卓正在迅速地調整着他進京的目标。關于董卓現身洛陽郊外,史家的記載不盡相同:
1卓遂将其衆迎帝于北芒。(《三國志》卷六《董卓傳》)
2(八月)辛未,公卿以下與卓共迎帝于北芒阪下。(《三國志》卷六《董卓傳》注引張璠《漢紀》)
3卓适至,屯顯陽苑。聞帝當還,率衆迎帝。(《三國志》卷六《董卓傳》注引《獻帝春秋》)
4帝望見卓兵涕泣。群公謂卓曰:“有诏卻兵。”卓曰:“公諸人為國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國家播蕩,何卻兵之有!”((《三國志》卷六《董卓傳》注引《典略》)
5(八月)辛未,帝還宮,公卿百姓迎于道。并州牧董卓适至,聞帝在外,單騎迎于北芒上。(《後漢紀》卷二五《孝靈皇帝紀下》)
6卓遠見火起,引兵急進,未明到城西,聞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後漢書》卷七二《董卓傳》)
上述史料虛虛實實,似乎很難辨别真僞。但細加推敲的話,可以看到:既然是董卓已經探明了“少帝在北芒”,那麼他對洛陽政變的結局,就不可能一無所知,而且董卓在朝中亦有眼線,董卓弟董旻時任奉車都尉,在洛陽政變中也是一個活躍的人物,他夥同何進的家将,殺掉了何苗。如果是董卓與公卿一同“迎帝”,就不會出現“有诏卻兵”一幕。因而董卓進軍北芒(現稱北邙山,位于洛陽以東,屬秦嶺崤山餘脈,此地為東漢、魏晉及北朝的皇陵所在地)的可能步驟是:董卓已經知悉洛陽政變的結局,在得到公卿大臣已前往北芒迎帝的消息後(通風報信者大概就是董旻),随即率軍前往。而董卓進京的前提是清君側,誅滅宦官,這不僅是當初引外兵的用意所在,也是“密令”賦予他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董卓自己在新安上書中獲得自我解放的依據。但是,洛陽政變的結局卻是宦官、外戚兩亡,董卓進京的前提不複存在了。那麼,董卓為什麼還要一意孤行呢?
在新安,董卓既然已經把自己視為外戚、士大夫之外的第三支政治力量,他晝夜兼程趕來,不是為了無功而返;尋找戰機,見機行事,才是武人的本色,也是董卓的拿手好戲。當董卓來到北芒,看到還處于驚慌中的漢天子的時候,戰機顯現,進京的目标随之更改,他要插手政變之後的皇權安置。上引《典略》所載董卓在北芒同公卿大臣的對話就是證明。那話外之音恐怕會讓公卿大臣們為之一震吧,“匡正王室”隻有他董卓才能辦得到。
還是在北芒,董卓就已經有了“匡正王室”的辦法,《後漢書·董卓傳》作了這樣的描述:
帝見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卓與言,不能辭對;與陳留王語,遂及禍亂之事。卓以(陳留)王賢,且為董太後所養,卓自以與太後同族,有廢立意。
少帝的眼淚和他的一言不發已經無關宏旨,九歲的陳留王劉協,一個小娃娃,就足以讓董卓想入非非了,“貪孩童以久其政”的道理便活靈活現地擺在董卓的面前。他要單方面認親,而隴西董氏和河間董氏是否親族,誰又會跟這位武人理論一番,辨析個清楚呢?成了“外戚”的董卓,就有責任來完成董太後未盡的事業,并且可以用董後的亡魂壓制何太後可能的複興,從而扶立“聰明”的陳留王為帝,這就已然成為董卓調整後的進京目标。
廢舊立新,聽起來倒是熟悉,那是名士想做,卻沒有條件做到的事情。董卓能做到嗎?剛剛清除了朝堂污穢的士大夫會坐視不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