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董卓的自我解放(2)
關燈
小
中
大
但外戚大将軍何進卻聽信了袁紹的建議,要征調外兵進京,以此逼迫太後做出誅殺宦官的決定。這種迂回的做法看似畫蛇添足,毫無意義可言,但對于被征調的一員,董卓卻看到了新希望已經萌芽。
這就不得不使我們重新回到中平六年的夏季。何進要殺宦官,是因為宦官中有一個異己分子——上軍校尉、小黃門蹇碩,他手中有兵權,他與董後結盟,他還希望皇子協做皇帝。蹇碩被除掉了,何進要殺宦官的動力也就沒有了。但是,殺宦官可不是何進自己的事,說不殺也就不殺了。袁紹等人害怕何進變計,才建議引外兵進京。何進之所以會答應,是因為何進想借此給宦官提個醒,而袁紹卻另有打算。
在袁紹獻此計之前,他滿腦子裡全是建甯元年事變,窦武、陳蕃要殺宦官反被宦官所害,症結在哪裡?除去北軍失控的因素外,還有什麼可以引以為戒的?當年陳蕃與外戚大将軍窦武能夠合作,是因為窦武具有士人的身份,一旦肅清宦官之後,大概可以避免重走外戚專政的老路,太後也許會因為陳蕃有恩于己,以及父親與士大夫的親密無間,還政與臣。可是,袁紹面對的何進,是個“屠家子”,士大夫不會發自内心地去接納他。何太後對士大夫也沒有絲毫的好感,即便是借助何進的力量剪除了宦官,也不知士大夫能否從中獲益。既然存在未知,而何進又在誅除宦官的問題上搖擺不定,一旦何進變計,就會倒向宦官一方,士大夫必将遭受滅頂之災,為防患于未然,還是有所準備的好。而應對突變,擁有武裝是最佳的選擇。
當時對引外兵入京持反對意見的陳琳、曹操和鄭泰隻看到了消極的一面,是站在了何進的立場上考慮這一問題,卻未想到外兵可以為己所用。
我們已經知道此次要進京的外兵共有八支,除毌丘毅一支難以查明外,其他七支的向背是可以推斷出來的。橋瑁,是靈帝朝太尉橋玄的族子。橋玄,是位能臣,可以說位“稱職相”,隻是後來因為對政治喪失了信心,甘願引災異自劾。橋瑁作為名公之後,他的郡國兵理應站在士大夫的陣營中。王匡、鮑信是和伍孚一樣的俠士,誅滅宦官,他們豈能畏縮?再說丁原、董卓,他們與袁紹之間也存在着聯系,這則秘密後來由公孫瓒揭示出來。那是在公孫瓒與袁紹交惡的時候,公孫瓒向天下公布了袁紹的十宗罪,在當時,凡是這樣的文字不僅要寫得漂亮,而且還要有實際的内容,要做到揭露隐秘,直刺敵人的最痛處。在公孫瓒的記憶中,袁紹犯下的第一宗罪就是:“何氏輔政,紹專為邪媚,不能舉直,至令丁原焚燒孟津,招來董卓,造為亂根。”(《三國志》卷八《公孫瓒傳》注引《典略》)由此可見,丁原、董卓的行動實際上是要聽命于袁紹的指揮。而張楊、張遼二人,原本就是丁原的部下,與丁原共進退也在情理之中。後面我們要談及的由袁紹主盟的關東聯盟中,還會遇到橋瑁、王匡、鮑信、張楊等人,這也證明了袁紹完全可以駕馭外兵。
除外兵外,京師中能夠明确的親袁武裝有虎贲中郎将袁術統領的虎贲衛士、典軍校尉曹操所部,并且袁紹還秘密地招募了千餘人,埋伏在洛陽城外。這一切都在預示着以袁紹為代表的士大夫要放棄何進,一旦何進變計,也就是士大夫動用武力之時。
何進對此也有所覺察,雖然他同意了袁紹的建議,但幾乎在同時也免去了袁紹的軍職,讓他去做了司隸校尉,名義上給了他很大的權力,讓他“專命擊斷”,實際上是對袁紹的防範。而對于外兵進京,何進也做出了糾正,前面我們講到何進派種劭宣诏阻止董卓進京。單就何進選派種劭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到何進要放棄引外兵入京的計劃。為什麼這麼說呢?董卓抗命已經不止一次,诏書對于他的制約很有限。但是,持诏者是種劭,這就不同了。董卓曾經接受過種嵩的辟召,是種嵩的故吏,而種劭是種嵩孫,按照東漢的官場規則,故吏視舉主為君,錢穆先生把這一現象稱之為“兩重君主的觀念”,呂思勉先生認為這是“封建的餘習”心理在作怪。故吏對于舉主的後代都要禮遇,不能有絲毫的造次。并且,種嵩在西部的威望很高,在他死的時候,“并、涼邊人鹹為發哀”(《後漢書》卷五六《種嵩傳》)。有了祖上的恩德,種劭卻兵應該是十拿九穩的事情。何進阻止董卓進京的決心可見一斑。
這就不得不使我們重新回到中平六年的夏季。何進要殺宦官,是因為宦官中有一個異己分子——上軍校尉、小黃門蹇碩,他手中有兵權,他與董後結盟,他還希望皇子協做皇帝。蹇碩被除掉了,何進要殺宦官的動力也就沒有了。但是,殺宦官可不是何進自己的事,說不殺也就不殺了。袁紹等人害怕何進變計,才建議引外兵進京。何進之所以會答應,是因為何進想借此給宦官提個醒,而袁紹卻另有打算。
在袁紹獻此計之前,他滿腦子裡全是建甯元年事變,窦武、陳蕃要殺宦官反被宦官所害,症結在哪裡?除去北軍失控的因素外,還有什麼可以引以為戒的?當年陳蕃與外戚大将軍窦武能夠合作,是因為窦武具有士人的身份,一旦肅清宦官之後,大概可以避免重走外戚專政的老路,太後也許會因為陳蕃有恩于己,以及父親與士大夫的親密無間,還政與臣。可是,袁紹面對的何進,是個“屠家子”,士大夫不會發自内心地去接納他。何太後對士大夫也沒有絲毫的好感,即便是借助何進的力量剪除了宦官,也不知士大夫能否從中獲益。既然存在未知,而何進又在誅除宦官的問題上搖擺不定,一旦何進變計,就會倒向宦官一方,士大夫必将遭受滅頂之災,為防患于未然,還是有所準備的好。而應對突變,擁有武裝是最佳的選擇。
當時對引外兵入京持反對意見的陳琳、曹操和鄭泰隻看到了消極的一面,是站在了何進的立場上考慮這一問題,卻未想到外兵可以為己所用。
我們已經知道此次要進京的外兵共有八支,除毌丘毅一支難以查明外,其他七支的向背是可以推斷出來的。橋瑁,是靈帝朝太尉橋玄的族子。橋玄,是位能臣,可以說位“稱職相”,隻是後來因為對政治喪失了信心,甘願引災異自劾。橋瑁作為名公之後,他的郡國兵理應站在士大夫的陣營中。王匡、鮑信是和伍孚一樣的俠士,誅滅宦官,他們豈能畏縮?再說丁原、董卓,他們與袁紹之間也存在着聯系,這則秘密後來由公孫瓒揭示出來。那是在公孫瓒與袁紹交惡的時候,公孫瓒向天下公布了袁紹的十宗罪,在當時,凡是這樣的文字不僅要寫得漂亮,而且還要有實際的内容,要做到揭露隐秘,直刺敵人的最痛處。在公孫瓒的記憶中,袁紹犯下的第一宗罪就是:“何氏輔政,紹專為邪媚,不能舉直,至令丁原焚燒孟津,招來董卓,造為亂根。”(《三國志》卷八《公孫瓒傳》注引《典略》)由此可見,丁原、董卓的行動實際上是要聽命于袁紹的指揮。而張楊、張遼二人,原本就是丁原的部下,與丁原共進退也在情理之中。後面我們要談及的由袁紹主盟的關東聯盟中,還會遇到橋瑁、王匡、鮑信、張楊等人,這也證明了袁紹完全可以駕馭外兵。
除外兵外,京師中能夠明确的親袁武裝有虎贲中郎将袁術統領的虎贲衛士、典軍校尉曹操所部,并且袁紹還秘密地招募了千餘人,埋伏在洛陽城外。這一切都在預示着以袁紹為代表的士大夫要放棄何進,一旦何進變計,也就是士大夫動用武力之時。
何進對此也有所覺察,雖然他同意了袁紹的建議,但幾乎在同時也免去了袁紹的軍職,讓他去做了司隸校尉,名義上給了他很大的權力,讓他“專命擊斷”,實際上是對袁紹的防範。而對于外兵進京,何進也做出了糾正,前面我們講到何進派種劭宣诏阻止董卓進京。單就何進選派種劭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到何進要放棄引外兵入京的計劃。為什麼這麼說呢?董卓抗命已經不止一次,诏書對于他的制約很有限。但是,持诏者是種劭,這就不同了。董卓曾經接受過種嵩的辟召,是種嵩的故吏,而種劭是種嵩孫,按照東漢的官場規則,故吏視舉主為君,錢穆先生把這一現象稱之為“兩重君主的觀念”,呂思勉先生認為這是“封建的餘習”心理在作怪。故吏對于舉主的後代都要禮遇,不能有絲毫的造次。并且,種嵩在西部的威望很高,在他死的時候,“并、涼邊人鹹為發哀”(《後漢書》卷五六《種嵩傳》)。有了祖上的恩德,種劭卻兵應該是十拿九穩的事情。何進阻止董卓進京的決心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