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董卓的自我解放(1)

關燈
董卓,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先是作過州郡吏,後來在段颎的推薦下,得到司徒種嵩的辟召,成了司徒府中的屬吏,這也就給了他一個金色的前程。因為在東漢,成為三公府的屬吏,升遷的機會特别多,在短時間做到二千石的大官都有可能。但是,他似乎還是沒有擺脫武人的宿命,朝廷看重的是他六郡良家子的出身,讓他做了羽林郎,目的就是把他培養成為名将。所謂六郡,大概還是沿用了西漢的政區概念,指的是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大緻相當于今天甘肅南部、甯夏、山西西部和内蒙古北部。六郡為漢帝國的西北邊郡,《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記其民俗稱:“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闆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所謂良家,即非醫、非巫、非商賈、非百工,便可納入良家的範圍。董卓膂力過人,可以上馬騎射,還有謀略,做一名職業軍人,倒也适合他。

    事實證明,董卓在軍事上還真有些天分,然而他并不是一位常勝将軍,到了東部,和黃巾交鋒,他敗了;到了西部,尤其是在涼州,他就能建功。于是,董卓就成了安定西部邊疆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在那次張溫作為總統西部軍事的漢軍主帥讨伐涼州邊章叛亂時,董卓随營效力,卻不服調遣,孫堅(三國吳主孫權的父親)就勸張溫殺掉董卓,以肅軍紀,張溫卻無可奈何地說:“董卓在西部聲名遠震,今天殺了他,以後戰事一起,就沒有依靠了。”

    鑒于董卓在西部的強勢,朝堂之上也就有限制董卓的呼聲。在董卓再度出任前将軍,統軍兩萬平定三輔之亂後,這種呼聲已經為靈帝所重視,他也不希望在西部出現與自己分庭抗禮的軍閥。于是一紙诏書從洛陽發出,征調董卓出任少府。東漢的少府位列九卿,算是高官了,但所掌管的隻不過是皇家的瑣碎事務,董卓自然不會看中它,況且離開了軍職,他就成了無源之水。于是,董卓公然抗命了,他在上書中說:“涼州現在還動亂不安,此時正是臣為朝廷效命的時候。而且臣的部屬因為要報答臣對他們的舊恩,紛紛阻攔臣的車駕,使得臣實在無法上路。既然這樣,就讓我暫且行使前将軍的職權吧!我一定會盡職盡責,殺敵立功。”董卓因為部屬的阻攔而不能赴任,這是一個能讓朝廷信服的理由?此時的董卓已經要掙脫約束,去尋找屬于自己的自由了。

    天高皇帝遠,加之此時的朝廷也無心對這位實權派人物做出更嚴厲的懲治,隻能委曲求全,惟一的希望就是解除董卓的兵權,對于董卓的抗命可以不再追究。第二紙诏書便又發了出去,這次是任命董卓出任并州牧,把一州的軍政大權交給他,并且并州亦屬邊地,董卓曾經做過并州刺史,看來朝廷此次的任命較之前次是動了腦筋的。面對誘惑,董卓有些心動了。但他依舊清醒地認識到涼州對他的重要。在涼州的土地上,他要将有将要兵有兵。一旦脫離了故土,董卓雖為州牧,想有作為,恐怕還要從頭做起。顯然,他又不希望失去這次機會,怎麼辦才會魚和熊掌兼得呢?

    董卓想到了一個主意。

    他再次上書朝廷,對于出任并州牧一職提出了自己的條件,即就任并州牧可以,但他要帶上他的親兵。這對朝廷來說簡直是聞所未聞的事情,為臣子的竟然敢明目張膽地同皇帝做起了交易。憑此舉,就可以拿董卓問罪。可是,皇帝又能有什麼辦法呢?國家疲弱,實在無力對這樣的強臣做出處置。隻要他能交出兵權,他有什麼要求,就聽之任之吧。

    董卓便得意洋洋地率領着三千親兵上了路,前往并州赴任。

    與此同時,洛陽的政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靈帝駕崩,帝國政治一度處于真空狀态。新皇帝要登基,士人要解決多年來與宦官的積怨,宦官要尋求生存的空間,這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使得國家政治在焦慮中等待着未蔔的将來。對于這位“悠然自得”的并州牧似乎已經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