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做天子:新規則帶來的大混亂(2)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上述掌握着國家命脈的各色人等,處處為國家利益着想,能夠讓手中至高無上的皇權服務于政治清明,普惠子民百姓的話,出現另類的皇統繼承模式,出現非士人的專權者,本也無可厚非。但是,曆史明明白白地寫在那裡,美好的幻想和真實的現實總有着很大的差距。
太後、外戚和宦官對東漢政治的介入,使得皇權發生了變異。變異後的皇權卻是以侵蝕國家政治肌體為能事,把構成國家政治的要素,都看作是可以變賣的财産,甚至出現了三公九卿可以待價而沽的怪現象,并且産生了與之相配套的交易規則——“富者則先入錢,貧者到官而後倍輸”(《後漢書》卷五二《崔骃傳》)。這些人一旦品嘗到了美食,穿上了錦衣,有着揮霍不完的金銀,沉浸在“現實利益”的無窮“歡樂”中的時候,再讓他們有所放棄,讓他們用一個健康的成人的頭腦思考思考為這個國家做一些執政者應該做的有益的事情,那可就是千難萬難了。大将軍梁冀因為聽到了八歲的質帝說他是“跋扈将軍”,敏感的神經就繃起來了,在他看來小皇帝認識是超前了,與年齡不符,對他構成了威脅。于是,就鸩殺了質帝,換個皇帝,讓自己永葆富貴。這就是“貪孩童以久其政”。
任由私己利益的大肆膨脹,外戚和宦官的門生、故吏、姻親、賓客充斥于國家政治機構的上上下下,極大地破壞了正常的政治秩序,東漢末期有位很有才氣的思想家仲長統,他在《昌言》中有過這樣的描述:
權移外戚之家,寵被近習之豎,親其黨類,用其私人,内充京師,外布列郡,颠倒賢愚,貿易選舉,疲驽守境,貪殘牧民,撓擾百姓,忿怒四夷,招緻乖叛,亂離斯瘼。
政治已經腐敗到這種程度,東漢帝國的崩潰看來是遲早的事情了。
而頻繁的帝王更替也會使母後、外戚、宦官處于變化之中。新帝的确立就可能意味着新母後、新外戚、新宦官的出現,而舊集團一旦敗亡,其所釋放出的殺傷力極其巨大,往往會把國家政治推向解體的邊緣,像桓帝誅殺梁冀及其宗親,就出現了這樣的局面:“所連及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死者數十人,故吏賓客免黜者三百餘人,朝廷為空。”(《後漢書》卷三四《梁冀傳》)
靈帝劉宏不是桓帝的兒子,其帝位的獲得,也是太後和外戚商量定下來的,屬于外藩繼統。靈帝的母親雖然能跟着兒子來到了京城,進了皇宮,但卻沒有資格做太後。靈帝在位二十一年,比起列祖列宗來,時間不能算不長了,他是否能夠有所作為,遏制國家政治的頹勢呢?雖然靈帝自我感覺不錯,曾經問臣下說:“我和桓帝比起來,怎麼樣啊?”言下之意,靈帝認為自己要比桓帝強很多了,自然也希望臣下知趣,說些恭維的話。可是,被問及的大臣卻不想昧着良心說話,但又不能讓這位正在興頭上的皇帝丢了顔面,便對靈帝說:“陛下之于桓帝,亦猶虞舜比德唐堯。”(《後漢書》卷五四《楊震傳》)話中有話,不要比了,桓帝就夠糟糕了,靈帝還不如桓帝。可以想見,靈帝一朝會是個什麼樣子。
而後世人一般也把東漢桓靈等同視之,認為那時是宦官專政,小人當道,上下離心,社會風氣敗壞,像曹丕在《典論》中說:
桓靈之際,閹寺專命于上,布衣橫議于下;幹祿者殚貨以奉貴,要名者傾身以事勢;位成乎私門,名定乎橫巷。由是戶異議,人殊論;論無常檢,事無定價;長愛惡,興朋黨。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說: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三國志》卷三五《諸葛亮傳》)
但是在皇統繼承上,較之前朝來說,靈帝應該算是幸運的,他有兩個皇子活下來了。中平六年的時候,皇子辯十七歲(《三國志》卷六《董卓傳》注引張璠《漢紀》說劉辯年十四。今從《後漢書》卷八《靈帝紀》),皇子協九歲。可是,麻煩也并未因此而減少。
太後、外戚和宦官對東漢政治的介入,使得皇權發生了變異。變異後的皇權卻是以侵蝕國家政治肌體為能事,把構成國家政治的要素,都看作是可以變賣的财産,甚至出現了三公九卿可以待價而沽的怪現象,并且産生了與之相配套的交易規則——“富者則先入錢,貧者到官而後倍輸”(《後漢書》卷五二《崔骃傳》)。這些人一旦品嘗到了美食,穿上了錦衣,有着揮霍不完的金銀,沉浸在“現實利益”的無窮“歡樂”中的時候,再讓他們有所放棄,讓他們用一個健康的成人的頭腦思考思考為這個國家做一些執政者應該做的有益的事情,那可就是千難萬難了。大将軍梁冀因為聽到了八歲的質帝說他是“跋扈将軍”,敏感的神經就繃起來了,在他看來小皇帝認識是超前了,與年齡不符,對他構成了威脅。于是,就鸩殺了質帝,換個皇帝,讓自己永葆富貴。這就是“貪孩童以久其政”。
任由私己利益的大肆膨脹,外戚和宦官的門生、故吏、姻親、賓客充斥于國家政治機構的上上下下,極大地破壞了正常的政治秩序,東漢末期有位很有才氣的思想家仲長統,他在《昌言》中有過這樣的描述:
權移外戚之家,寵被近習之豎,親其黨類,用其私人,内充京師,外布列郡,颠倒賢愚,貿易選舉,疲驽守境,貪殘牧民,撓擾百姓,忿怒四夷,招緻乖叛,亂離斯瘼。
政治已經腐敗到這種程度,東漢帝國的崩潰看來是遲早的事情了。
而頻繁的帝王更替也會使母後、外戚、宦官處于變化之中。新帝的确立就可能意味着新母後、新外戚、新宦官的出現,而舊集團一旦敗亡,其所釋放出的殺傷力極其巨大,往往會把國家政治推向解體的邊緣,像桓帝誅殺梁冀及其宗親,就出現了這樣的局面:“所連及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死者數十人,故吏賓客免黜者三百餘人,朝廷為空。”(《後漢書》卷三四《梁冀傳》)
靈帝劉宏不是桓帝的兒子,其帝位的獲得,也是太後和外戚商量定下來的,屬于外藩繼統。靈帝的母親雖然能跟着兒子來到了京城,進了皇宮,但卻沒有資格做太後。靈帝在位二十一年,比起列祖列宗來,時間不能算不長了,他是否能夠有所作為,遏制國家政治的頹勢呢?雖然靈帝自我感覺不錯,曾經問臣下說:“我和桓帝比起來,怎麼樣啊?”言下之意,靈帝認為自己要比桓帝強很多了,自然也希望臣下知趣,說些恭維的話。可是,被問及的大臣卻不想昧着良心說話,但又不能讓這位正在興頭上的皇帝丢了顔面,便對靈帝說:“陛下之于桓帝,亦猶虞舜比德唐堯。”(《後漢書》卷五四《楊震傳》)話中有話,不要比了,桓帝就夠糟糕了,靈帝還不如桓帝。可以想見,靈帝一朝會是個什麼樣子。
而後世人一般也把東漢桓靈等同視之,認為那時是宦官專政,小人當道,上下離心,社會風氣敗壞,像曹丕在《典論》中說:
桓靈之際,閹寺專命于上,布衣橫議于下;幹祿者殚貨以奉貴,要名者傾身以事勢;位成乎私門,名定乎橫巷。由是戶異議,人殊論;論無常檢,事無定價;長愛惡,興朋黨。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說: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三國志》卷三五《諸葛亮傳》)
但是在皇統繼承上,較之前朝來說,靈帝應該算是幸運的,他有兩個皇子活下來了。中平六年的時候,皇子辯十七歲(《三國志》卷六《董卓傳》注引張璠《漢紀》說劉辯年十四。今從《後漢書》卷八《靈帝紀》),皇子協九歲。可是,麻煩也并未因此而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