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做天子:新規則帶來的大混亂(1)
關燈
小
中
大
東漢中平六年夏四月丙辰,即公元189年5月13日,三十四歲的靈帝在他母親——董皇後的寝宮——洛陽南宮嘉德殿中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身旁隻有一名宦官,時任小黃門之職的蹇碩從靈帝手中接過了遺诏。有關這份遺诏的内容,想必董後也已經了然于心了吧!
皇帝的母親還是皇後,而不是太後,這未免有些不合常規,但卻是事實。皇帝駕崩前,沒有召集自己的大臣們,囑托一下自己身後應注意的國家大政方針,這總是讓人費解的事情吧!而靈帝生前又沒有立太子,那份遺诏是否關涉新君繼立,蹇碩沒有及時公布,大家也就不得而知了。偌大的帝國不可一日無君,當務之急便是确定誰來登基。
按理說,這本該屬于國家政治中的大事情。可是,從東漢和帝至靈帝的一百年間,卻變公為私,成了純粹的“家務事”,料理過這樁家務事的有三種人,他們是:
後宮的女主子——舊朝的皇後、新朝的太後。
女主子的父兄。作為外戚,他們通常在“家務事”中要扮演出謀劃策的角色。因此,我們在史籍中就會看到,凡是記錄有關新君繼立的事情,就會出現一種固定的書法,即後與兄某某“定策禁中”,也就是說新皇帝的位子由誰來坐,這兩種人就可以商量定了。
此外,還有一種人,那就是宦官。百年間他們在新君繼立上也出過面,那還是在安帝延光四年(125)十一月二日(公曆12月14日)的時候,由中黃門孫程為首,十九名小宦官“聚謀于西鐘下”,發誓改變閻太後和其兄長車騎将軍閻顯迎立外藩繼統的計劃,要把廢太子劉保重新扶上皇位。十一月四日(公曆12月16日)夜,孫程等人發動宮廷政變,斬殺數名大宦官後,控制局勢,擁戴劉保即位,是為順帝。閻顯雖試圖反撲,但終無所成。孫程等十九人因此舉,皆封侯。
可見,皇帝的繼立已經脫離開了法定的程序,甚至還要出現暴力奪權的事件,顯然是不正常了。而百年間,走馬燈似地換了十位皇帝,這十位皇帝繼位時年齡都不大,最大的是桓帝,十五歲;最小的是和帝之子殇帝,還在襁褓中就被抱上了朝堂,供百官朝拜。
之所以如此,範晔在《後漢書》卷一〇上《皇後紀序》中說得就很明白:“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後,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
所謂“皇統屢絕”,是說皇帝沒有子嗣,也就沒有了接班人。這從和帝開始就有了先兆,和帝十歲登基,在位十六年,雖然有過很多皇子,但都早早地夭亡了,皇室自身無法找到病因所在,情急之下,索性把新生的皇子們寄養在民間,後來似乎就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靈帝的皇子辯就是在一位有些法術的“史道人”家裡長大的。而和帝直到駕崩前才勉強保住了一個百日大小的男嬰,算是可以繼統了。但嬰兒還沒到呀呀學語的時候,就告别了人世,和帝一脈自此斷絕。
不過,這并不是多麼要緊的事情,畢竟皇族還很壯大,新皇帝可以從皇族成員中産生。要緊的是,選定新皇帝的太後和外戚迷戀上了幼主登基、太後臨朝、外戚專政的模式,雖然他們會受到來自于制度層面的慣性幹擾,尤其是東漢前期的當政者基于對前朝政治失誤的自覺反思,明确規定了後族不得參與政治,使得他們在政治領域中一度還有所克制,像明帝時的馬皇後尚能出面限制馬氏兄弟的參政、封侯;和帝時外戚窦憲還需借尊崇太傅鄧彪,變相地來對國家政治施加影響等。可是,太後、外戚一經控制了新君的繼立,就完全可以确立天子對他們的依附,而天子的神聖性和權威性,絕不能因為他年幼無知就可以被臣下否定的。手中有了天子這樣的砝碼,太後等人就沒有必要去屈從于制度的擺布,而反過來就搖身一變成了皇權的代表,制度就可以為己所用了。
更需注意的是,太後臨朝稱制,卻認為自己要和朝臣們在一起商議國家大計,是不成體統的事情,便讓身邊的宦官作了傳聲筒。宦官們一經有了這樣的機會,搖身一變就成了現實皇權的代言人,正所謂“手握王爵,口含天憲”(《後漢書》卷七八《宦者列傳序》),宦官專權又在所難免。
皇帝的母親還是皇後,而不是太後,這未免有些不合常規,但卻是事實。皇帝駕崩前,沒有召集自己的大臣們,囑托一下自己身後應注意的國家大政方針,這總是讓人費解的事情吧!而靈帝生前又沒有立太子,那份遺诏是否關涉新君繼立,蹇碩沒有及時公布,大家也就不得而知了。偌大的帝國不可一日無君,當務之急便是确定誰來登基。
按理說,這本該屬于國家政治中的大事情。可是,從東漢和帝至靈帝的一百年間,卻變公為私,成了純粹的“家務事”,料理過這樁家務事的有三種人,他們是:
後宮的女主子——舊朝的皇後、新朝的太後。
女主子的父兄。作為外戚,他們通常在“家務事”中要扮演出謀劃策的角色。因此,我們在史籍中就會看到,凡是記錄有關新君繼立的事情,就會出現一種固定的書法,即後與兄某某“定策禁中”,也就是說新皇帝的位子由誰來坐,這兩種人就可以商量定了。
此外,還有一種人,那就是宦官。百年間他們在新君繼立上也出過面,那還是在安帝延光四年(125)十一月二日(公曆12月14日)的時候,由中黃門孫程為首,十九名小宦官“聚謀于西鐘下”,發誓改變閻太後和其兄長車騎将軍閻顯迎立外藩繼統的計劃,要把廢太子劉保重新扶上皇位。十一月四日(公曆12月16日)夜,孫程等人發動宮廷政變,斬殺數名大宦官後,控制局勢,擁戴劉保即位,是為順帝。閻顯雖試圖反撲,但終無所成。孫程等十九人因此舉,皆封侯。
可見,皇帝的繼立已經脫離開了法定的程序,甚至還要出現暴力奪權的事件,顯然是不正常了。而百年間,走馬燈似地換了十位皇帝,這十位皇帝繼位時年齡都不大,最大的是桓帝,十五歲;最小的是和帝之子殇帝,還在襁褓中就被抱上了朝堂,供百官朝拜。
之所以如此,範晔在《後漢書》卷一〇上《皇後紀序》中說得就很明白:“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後,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
所謂“皇統屢絕”,是說皇帝沒有子嗣,也就沒有了接班人。這從和帝開始就有了先兆,和帝十歲登基,在位十六年,雖然有過很多皇子,但都早早地夭亡了,皇室自身無法找到病因所在,情急之下,索性把新生的皇子們寄養在民間,後來似乎就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靈帝的皇子辯就是在一位有些法術的“史道人”家裡長大的。而和帝直到駕崩前才勉強保住了一個百日大小的男嬰,算是可以繼統了。但嬰兒還沒到呀呀學語的時候,就告别了人世,和帝一脈自此斷絕。
不過,這并不是多麼要緊的事情,畢竟皇族還很壯大,新皇帝可以從皇族成員中産生。要緊的是,選定新皇帝的太後和外戚迷戀上了幼主登基、太後臨朝、外戚專政的模式,雖然他們會受到來自于制度層面的慣性幹擾,尤其是東漢前期的當政者基于對前朝政治失誤的自覺反思,明确規定了後族不得參與政治,使得他們在政治領域中一度還有所克制,像明帝時的馬皇後尚能出面限制馬氏兄弟的參政、封侯;和帝時外戚窦憲還需借尊崇太傅鄧彪,變相地來對國家政治施加影響等。可是,太後、外戚一經控制了新君的繼立,就完全可以确立天子對他們的依附,而天子的神聖性和權威性,絕不能因為他年幼無知就可以被臣下否定的。手中有了天子這樣的砝碼,太後等人就沒有必要去屈從于制度的擺布,而反過來就搖身一變成了皇權的代表,制度就可以為己所用了。
更需注意的是,太後臨朝稱制,卻認為自己要和朝臣們在一起商議國家大計,是不成體統的事情,便讓身邊的宦官作了傳聲筒。宦官們一經有了這樣的機會,搖身一變就成了現實皇權的代言人,正所謂“手握王爵,口含天憲”(《後漢書》卷七八《宦者列傳序》),宦官專權又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