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前傳序
關燈
小
中
大
瓜熟蒂不落,水到渠不成,依據“不打不倒”這一極有中國古代特色的政治規律,腐朽透頂的東漢王朝毫無理由地繼續存在了半個世紀,在宦官手中作慣性運動,按權力競争的“舔痔”比賽規則(《莊子·列禦寇》記載,曹商為宋王出使秦國,秦王賜其馬車百輛,回國後去貧民窟向面黃肌瘦的莊子炫耀。莊子故作驚訝問:“聽說秦王有病求醫,擠疖子破膿瘡,賞車一輛;用舌頭舔痔瘡,賞車五輛。治療方法越下賤,賞車越多。您得這麼多車,究竟幹了些什麼?”),這類不陰不陽人物因與皇帝身體的距離最近而總是赢家。巨大的曆史轉折往往以偶然事變為契機,中平六年(189)八月戊辰,袁紹率軍突入宮省,對宦官實施了滅絕式屠殺,從那些無胡須而倉促中來不及脫褲“驗明正身”的冤死鬼身上,可以看出這次行動幹淨利落地鏟除了寄生在東漢皇權政治中樞近百年的毒瘤,病入膏肓的東漢王朝也在這次大手術中名存實亡,拉開了三國曆史的序幕。
于濤博士以敏銳的史識,将189年漢靈帝死後洛陽上層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作為叙事起點,通過穿插進行的倒叙,追溯了東漢中期以來外戚、宦官、士人、武人錯綜複雜的恩怨糾葛,将郁積了百年的社會矛盾在這個特殊時空聚焦:正在“西園賣官”的宦官,不甘心政治邊緣化的西北武人,準備付諸暴力的清流士大夫,在該年四月至八月之間圍繞控制皇權進行着最後的較量,一度因大将軍何進猶豫不決而陷入僵局。洛陽政變打在了東漢王朝這個泥足巨人的腳上,龐大的帝國轟然倒塌,事态沒有清流名士預設的那樣恢複社會正義與秩序,而是一發而不可收:董卓進京、關東聯盟、獻帝西遷、中原混戰……留下的是社會總崩潰後一片血肉模糊的記載:“家家思亂,人人自危。……大者連郡國,中者嬰城邑,小者聚阡陌,以還相吞滅……鄉邑望煙而奔,城郭睹塵而潰,百姓死亡,暴骨如莽。”(曹丕語)
從公元189年洛陽動亂到220年漢魏禅代的三十一年間,中國曆史蹒跚在通往三國鼎立的路上。這是一條空前酷烈的戰争兼并之路。當天命論與綱常禮教随東漢皇權一起倒塌之後,遊戲失去了規則,道德不再有底線,物競天擇,适者生存,不是禮義廉恥,智力與武力才是生存的依據。廢墟中站起的士大夫埋葬了自己的過去,拿起了劍戟,開始了由儒士向軍閥的轉化,從溫文爾雅的書生,一變為“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曹操語)者。
于濤博士以生動的筆觸,從士人變異的特殊視角,再現了漢魏之際新興士族社會誕生的宏大曆史畫卷,如臨其境。不僅繪聲繪色地描述了陰謀詭計、叛賣厮殺的曆史細節,而且展現了細節背後的動機、意志、情感與欲望,還有心靈的掙紮與無奈。荀攸、鐘繇、陳群、司馬懿……當這些後來被稱為建安名士的新興士人最終聚集到曹操幕府的時候,一個新時代開始了。曆史選擇的北中國的霸主,不會是武夫董卓,懦夫韓馥,迂夫孔融,隻能是那個有惡少氣的“英雄”曹操。這位一流的大軍事家、政治家,還是個多愁善感的詩人,他那慷慨悲涼的詩句猶如璀璨的寶石,被恰到好處地鑲嵌在《三國前傳》營造的曆史情境中,為不可替代的建安時代精神,畫龍點睛:“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如果從本科學士論文選題開始算,曆經碩士、博士至目前,于濤博士在這一領域已經耕耘了整整十二年。他出于興趣而非謀稻粱地選擇了曆史專業,這在當今時代為數不多,其中緣由是自少年時代對曆史的癡迷。當初我曾勸他不要将漢魏之際政治史作為博士論文選題方向,因為經上世紀50年代一流大家密集轟炸式研究之後,繼續開拓的難度太大,猶如挑戰高起點的跳遠記錄,每增加一厘米都要付出超常的代價。幸好他沒有接受我的經驗之談,興趣加勤奮,在這一領域别開生面。書中除了标明的前人論點外,精彩之筆多是其獨到見解。更可貴的是,多年艱難探索到的學術理念和細節,在作者同情的理解中複活,化為鮮活的曆史意象和情境,将讀者帶回一千八百多年前,血腥的三國前夜。
王曉毅
2005年11月10日于清華大學荷清苑
于濤博士以敏銳的史識,将189年漢靈帝死後洛陽上層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作為叙事起點,通過穿插進行的倒叙,追溯了東漢中期以來外戚、宦官、士人、武人錯綜複雜的恩怨糾葛,将郁積了百年的社會矛盾在這個特殊時空聚焦:正在“西園賣官”的宦官,不甘心政治邊緣化的西北武人,準備付諸暴力的清流士大夫,在該年四月至八月之間圍繞控制皇權進行着最後的較量,一度因大将軍何進猶豫不決而陷入僵局。洛陽政變打在了東漢王朝這個泥足巨人的腳上,龐大的帝國轟然倒塌,事态沒有清流名士預設的那樣恢複社會正義與秩序,而是一發而不可收:董卓進京、關東聯盟、獻帝西遷、中原混戰……留下的是社會總崩潰後一片血肉模糊的記載:“家家思亂,人人自危。……大者連郡國,中者嬰城邑,小者聚阡陌,以還相吞滅……鄉邑望煙而奔,城郭睹塵而潰,百姓死亡,暴骨如莽。”(曹丕語)
從公元189年洛陽動亂到220年漢魏禅代的三十一年間,中國曆史蹒跚在通往三國鼎立的路上。這是一條空前酷烈的戰争兼并之路。當天命論與綱常禮教随東漢皇權一起倒塌之後,遊戲失去了規則,道德不再有底線,物競天擇,适者生存,不是禮義廉恥,智力與武力才是生存的依據。廢墟中站起的士大夫埋葬了自己的過去,拿起了劍戟,開始了由儒士向軍閥的轉化,從溫文爾雅的書生,一變為“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曹操語)者。
于濤博士以生動的筆觸,從士人變異的特殊視角,再現了漢魏之際新興士族社會誕生的宏大曆史畫卷,如臨其境。不僅繪聲繪色地描述了陰謀詭計、叛賣厮殺的曆史細節,而且展現了細節背後的動機、意志、情感與欲望,還有心靈的掙紮與無奈。荀攸、鐘繇、陳群、司馬懿……當這些後來被稱為建安名士的新興士人最終聚集到曹操幕府的時候,一個新時代開始了。曆史選擇的北中國的霸主,不會是武夫董卓,懦夫韓馥,迂夫孔融,隻能是那個有惡少氣的“英雄”曹操。這位一流的大軍事家、政治家,還是個多愁善感的詩人,他那慷慨悲涼的詩句猶如璀璨的寶石,被恰到好處地鑲嵌在《三國前傳》營造的曆史情境中,為不可替代的建安時代精神,畫龍點睛:“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如果從本科學士論文選題開始算,曆經碩士、博士至目前,于濤博士在這一領域已經耕耘了整整十二年。他出于興趣而非謀稻粱地選擇了曆史專業,這在當今時代為數不多,其中緣由是自少年時代對曆史的癡迷。當初我曾勸他不要将漢魏之際政治史作為博士論文選題方向,因為經上世紀50年代一流大家密集轟炸式研究之後,繼續開拓的難度太大,猶如挑戰高起點的跳遠記錄,每增加一厘米都要付出超常的代價。幸好他沒有接受我的經驗之談,興趣加勤奮,在這一領域别開生面。書中除了标明的前人論點外,精彩之筆多是其獨到見解。更可貴的是,多年艱難探索到的學術理念和細節,在作者同情的理解中複活,化為鮮活的曆史意象和情境,将讀者帶回一千八百多年前,血腥的三國前夜。
王曉毅
2005年11月10日于清華大學荷清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