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府有多深

關燈
劉備長于權謀又喜怒不形于色,城府很深,含而不露,他的計謀常使人既意料不到,又不易識破,因而他被人們稱之為“枭雄”。

    劉備被曹操薦為豫州牧,屯小沛時,曹操曾興兵進攻袁術,兵至豫州界上,劉備引兵來迎,二人在軍營中相見後,劉備向曹操獻上首級兩顆,操驚問是何人首級,劉備答:“此韓暹、楊奉之首級也。”并告訴曹操:“呂布令二人權住沂都、琅邪兩縣,不意二人縱兵驚民,人人嗟怨。因此備……使關、張二弟殺之,盡降其衆,今特來請罪。”(第十七回)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劉備殺過許多人,為什麼偏偏殺了韓暹、楊奉要獻首級于曹操,表示請罪?第二,既然殺後請罪,大概總有不當殺之處,殺了不當殺的人,私下了結罷了,為什麼一定要讓曹操知道?原來這裡大有文章。李傕、郭汜在朝廷作亂後,漢獻帝一度落入楊奉、韓暹之手,曹操确定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針,保駕來朝,楊、韓與曹有隙而出走,在曹移都許昌的途中,二人攻曹失敗而投袁術,又因袁術輕之而投呂布,為虎作伥。這就是說,楊奉、韓暹過去是曹操的仇敵,目下又是呂布的爪牙,劉備殺了楊、韓,是為了剪除呂布的爪牙,獻首級于曹操,是為了取媚于曹,并在呂布追究時得到曹的保護。但劉備獻首級的真實目的實在不好說出,于是隻說他們“縱兵驚民,人人嗟怨”,獻首級是來“請罪”,曹操當即表示:“君為國除害,正是大功,何言罪也!”并給劉備以厚獎。這樣,劉備不多言語,恰到好處地達到了自己的多重目的。

    劉備投靠曹操時,操一時興起,曾邀劉備煮青梅酒以論當世英雄,當操一再請劉備指出當世英雄時,劉備先後指出過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等人,這裡,劉備沒有說出三個人,一是馬騰;二是劉備;三是曹操。按說,馬騰與韓遂曾結為兄弟,當時為西涼太守,兵強馬壯,一提到韓遂必然會想到馬騰。劉備為什麼不提馬騰呢?原來劉備當時已和董承、王子服、馬騰等人私下結成了反曹聯盟,有了患難關系,提出馬騰,怕引起曹操注意馬騰,挖出馬騰,連帶出自己。劉備為什麼不提自己呢?因為按曹操的觀點,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第二十一回)英雄當是不甘屈居人下者,劉備若自稱英雄,那就等于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這必然引起曹操對他的警惕,那自己非但永無出頭之日,還将有性命危險。事實上,劉備當時學圃種菜,作韬晦之計,正是有意向曹操表明自己胸無大志,讓其放松對自己的警惕。劉備曾獻媚于曹操,為什麼此時不指曹操為英雄呢?原來,曹操作了漢丞相後,朝廷大權在握,皇帝徒有虛名,雖則如此,曹卻最忌别人議論自己有篡逆之心,劉備若指曹操為英雄,就等于指出曹不甘久居相位,這就會觸痛曹操,必遭曹操嫉恨,這是劉備絕不願幹的。不提曹為英雄,等于向曹表明,劉備眼中的曹操是安守本分、忠于職守的。

    曹操打敗袁紹後,劉備聯絡黃巾殘部劉辟等從汝南進攻曹操許都,被曹分兵擊敗,時關羽、張飛、趙雲均不在身邊,劉備與劉辟引千餘人逃跑,不想劉備被曹操大将張郃、高覽前後攔截,兩頭無路。這時,劉備仰天大呼道:“天何使我受此窘極耶!事勢至此,不如就死!”(第三十一回)就欲拔劍自刎,劉辟慌了手腳,表示他将死戰相救。劉辟前與高覽交鋒,卻被高覽砍死,劉備正要自戰,虧得趙雲沖陣而來,刺死高覽,救了劉備。為什麼沒有劉辟時劉備準備自戰,而劉辟在時劉備反要自殺?難道與劉辟合力作戰不比自己一人自戰更有把握麼?原來,劉備要自殺是假,他本想讓劉辟出戰迎敵,怎奈劉辟不是自己部下,此話不好說出,同時也不知劉辟是否願意為自己解救危難,于是他佯作自殺之狀,請劉辟或逼劉辟出戰。劉辟作為一員武将,若讓劉備自刎于自己面前,實在太不光彩,于是表示拼死相救。劉備臨陣沒有讓劉辟出戰之言,卻比任何言語的鼓動作用大得多。

    順便應提到,劉備的思想雖以儒家為主,但在他的性格中滲透着許多道家的思想。道家主張人應該柔弱處下,認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見《老子》第八章、第二十二章)劉備在創江山的過程中,常常顯得甘居人下,不與人争,而且動不動就淚如雨下;在和趙雲、徐庶、孔明及張松等聯絡感情的時候流過淚;在魯肅索要荊州的時候流過淚;甚至去東吳招親時,在國太面前、在自己的夫人面前都多次流淚,他的眼淚常常十分奏效。他常常柔弱處下,但能以柔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