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孟達
關燈
小
中
大
孟達第一次出場是張松給劉備送完地圖後提到的,當時捎帶提的還有法正法孝直。說是“久慕皇叔之英名”啥的。我當時腦海中已經浮現出一個小時候看的黑白片《小兵張嘎》裡吃西瓜的典型的漢奸嘴臉。事實證明,這仨都是白眼狼。劉璋對他們也不算很壞,做的是不錯的職位,領的是很高的薪水。可是還是起心反叛。他們的理由堂堂正正:天府之國,惟有德之士居之。聽起來象回事。可是用諸葛亮評價魏延的話:“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痛快淋漓,立刻揭露了這幾個敗類的嘴臉。
蒼天有眼,張松早早被殺了。當時的情景使我想起我看過荷馬史詩裡特洛伊也有個叛賊在圖謀期間被殺。但看那家夥被殺時有點怅惘,看張松被殺時心裡忍不住想幸災樂禍一下。法正很潇灑地活着,封了蜀郡太守,然後露出了真實嘴臉:仗着有孔明撐腰,睚眦必報。果然是一派小人嘴臉。可那時孟達呢?我倒奇怪了,這小人怎麼不露點劣根性呢?
終于,在關羽被圍時,廖化舍命出來要救兵。身在上庸的孟達卻按兵不動,還挑撥劉封休要出兵。那是十年前,我九歲,對關羽仰慕得很,恨不能把孟達挫骨揚灰。然後孟達似乎也看穿了我對他的恨,溜到魏國做了一個很不錯的官,依然掌管上庸——注意,上庸雖是山城,卻是荊州通往漢中的唯一道路,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然後,在老羅虛構的安居平五路一事裡,孟達礙于和李嚴的交情,硬是拖延了十萬大軍的作戰計劃。這也是我唯一對他印象好的一次。
然後,就是公元227年的事,孟達起心反叛。我算了一下,那年他56歲了。任何一個人到了老年都會有點徹悟。說真的,我真的無法理解——小說中——孟達為何要造反。三國鼎立,誰的實力強大盡人皆知。諸葛亮無敵的神話在高人眼中是不确定的,而孟達也斷非無謀之輩。所以這一點而言,孟達是很有骨氣的。至少是迷途知反,還帶點悲壯色彩。
後來孟達被司馬老兒宰了,人都把孟達起事論為失敗。但小說讀者或許沒發現一件事:孟達臨死前殺了一個人,魏國當時的第一猛将,徐晃。聯想到和徐晃仲伯之間的張颌後來在對蜀作戰中的無敵,可以明白殺了徐晃有多大的功勞。
在我九歲時,我恨孟達,但是我現在十九歲了。仔細想一下,可以發現很多問題。他在待遇不錯的條件下甯跟劉備,是否真是為了功名利祿?他在關羽危急時不發救兵是否真的錯誤?以上庸人馬之少,吳兵重圍之嚴,何況一旦救關羽不成,呂蒙乘機襲取漢中,蜀漢亡矣!孟達當時做着一個艱難的選擇。因為說實話,關羽一死,荊州一失,就注定了三國最後的結局。孟達當時做的決定可能是影響整個曆史進程的,但以他如此微弱的能力,無法左右天下大局。可以這麼說:即使關羽能救,荊州也必失,曆史終究無可改變。
而他在晚年,已經可以悠閑地做一個郡守的情況下,卻忽然起兵。他應該知道,即使他成功,蜀漢也難以統一天下。他應該知道,以他的兵力,突入關中也是死路一條,但他還是這麼做了。
我很難猜度他的心路曆程。一個人在轉戰多年後,自然而然地會回憶很多事。他如此做,或許真的隻是為了讓自己了無遺憾。
所以,孟達,從某個意義上說,是個來去明白的男人。我認為。
蒼天有眼,張松早早被殺了。當時的情景使我想起我看過荷馬史詩裡特洛伊也有個叛賊在圖謀期間被殺。但看那家夥被殺時有點怅惘,看張松被殺時心裡忍不住想幸災樂禍一下。法正很潇灑地活着,封了蜀郡太守,然後露出了真實嘴臉:仗着有孔明撐腰,睚眦必報。果然是一派小人嘴臉。可那時孟達呢?我倒奇怪了,這小人怎麼不露點劣根性呢?
終于,在關羽被圍時,廖化舍命出來要救兵。身在上庸的孟達卻按兵不動,還挑撥劉封休要出兵。那是十年前,我九歲,對關羽仰慕得很,恨不能把孟達挫骨揚灰。然後孟達似乎也看穿了我對他的恨,溜到魏國做了一個很不錯的官,依然掌管上庸——注意,上庸雖是山城,卻是荊州通往漢中的唯一道路,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然後,在老羅虛構的安居平五路一事裡,孟達礙于和李嚴的交情,硬是拖延了十萬大軍的作戰計劃。這也是我唯一對他印象好的一次。
然後,就是公元227年的事,孟達起心反叛。我算了一下,那年他56歲了。任何一個人到了老年都會有點徹悟。說真的,我真的無法理解——小說中——孟達為何要造反。三國鼎立,誰的實力強大盡人皆知。諸葛亮無敵的神話在高人眼中是不确定的,而孟達也斷非無謀之輩。所以這一點而言,孟達是很有骨氣的。至少是迷途知反,還帶點悲壯色彩。
後來孟達被司馬老兒宰了,人都把孟達起事論為失敗。但小說讀者或許沒發現一件事:孟達臨死前殺了一個人,魏國當時的第一猛将,徐晃。聯想到和徐晃仲伯之間的張颌後來在對蜀作戰中的無敵,可以明白殺了徐晃有多大的功勞。
在我九歲時,我恨孟達,但是我現在十九歲了。仔細想一下,可以發現很多問題。他在待遇不錯的條件下甯跟劉備,是否真是為了功名利祿?他在關羽危急時不發救兵是否真的錯誤?以上庸人馬之少,吳兵重圍之嚴,何況一旦救關羽不成,呂蒙乘機襲取漢中,蜀漢亡矣!孟達當時做着一個艱難的選擇。因為說實話,關羽一死,荊州一失,就注定了三國最後的結局。孟達當時做的決定可能是影響整個曆史進程的,但以他如此微弱的能力,無法左右天下大局。可以這麼說:即使關羽能救,荊州也必失,曆史終究無可改變。
而他在晚年,已經可以悠閑地做一個郡守的情況下,卻忽然起兵。他應該知道,即使他成功,蜀漢也難以統一天下。他應該知道,以他的兵力,突入關中也是死路一條,但他還是這麼做了。
我很難猜度他的心路曆程。一個人在轉戰多年後,自然而然地會回憶很多事。他如此做,或許真的隻是為了讓自己了無遺憾。
所以,孟達,從某個意義上說,是個來去明白的男人。我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