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色香味三絕的英雄盛宴
關燈
小
中
大
三樸堂
雖然時常于《書屋》、《讀書》等刊物上讀到周澤雄先生的詩性随筆,并時時驚異于斯人竟有一枝當世少見的生花妙筆,但在歎賞之餘,也略為遺憾于這支妙筆過于流連于詩意的文學空間。我曾武斷地猜想,這支神賜之筆大概天生具有李白式的詩意飛揚,而似乎缺乏杜甫式的曆史凝重。然而這一過于求全責備的期盼竟然在周澤雄的新著《青梅煮酒》(嶽麓書社"長河"文化随筆叢書99年版)一書中得到了大喜過望的補償。
在這本對三國群雄進行人格心理的深度剖析的曆史随筆中,周澤雄天賦所秉的那種"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李白式輕逸流麗,不僅沒有稍減反而得到了更為酣暢的發揮,而由于這種思接萬裡的暢想落足于對真實曆史和具體人物的分析,于是又平添一股"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杜甫式痛快沉着,于是詩筆超拔為史筆。
周澤雄借用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之意來結構全書,每一篇章專論一人,如同一部三國群雄列傳,而又篇篇相扣,全局在胸。作者在曆史與現實之間出入自如,架構起了一條時光隧道。在對古代豪傑同情地了解的基礎上,他的筆端頗為動情,而這種深情使這本書迥異于學究氣十足的學人著作。因而此書雖然不是小說,但卻具有魯迅《故事新編》的那種特質。僅僅篇目,就讓人感到一股清新之氣撲面而來,比如《曹操魔方》、《玄而又玄的英雄》(劉備)、《江東那一雙碧眼》(孫權)、《江湖獨狼》(呂布)、《泡沫英雄》(袁紹)、《千古雲長》(關羽)、《一代完人》(諸葛亮)、《兩張臭嘴》(孔融、祢衡),這些篇名稱得上是色香味俱全的菜單,僅僅菜名已經讓人忍俊不禁,而展卷細細品嘗,更是時有拍案驚奇的妙語,鞭辟入裡的道斷,令人情不自禁地要浮一大白。
在《天生郭奉孝》一篇中,作者對曹操的主要謀士郭嘉之料逆前識、制敵機先以及英年早逝的一唱三歎就極為動情。他認為,與郭嘉相比,楊修的敏思捷才就小巫見大巫了。雖然我對三國史事不算陌生,但卻隻記得楊修的諸多急智,對湮沒于英雄海中的郭嘉卻較為陌生,因此這篇郭嘉傳就成了"生死人、活白骨"的全新傳奇。《三國時代的女人》一篇則更屬匪夷所思,在這個純屬男人的搏殺世界中,作者竟然爬梳出一個橫空出世的大觀園女兒國。而他在《話說"不分勝負"》一篇中,對《三國演義》和《水浒傳》描寫搏殺的"不分勝負"的分析,則最令我折服,連我這個超級《水浒》迷也隻能很不情願地同意他的結論,至少在這一點上施耐庵不及羅貫中高明。
一般來說,學人有功力而少才氣,文人有才氣而少學養。以我的淺見來判斷,周澤雄的學養不遜于學者,而大部分當代文壇才子的才氣更不能望其項背。有人說為文須才、學、識兼備,周澤雄才高、學厚而識精。最可貴的是,他不像許多曆史學者那樣以史料代替史學,而是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同時,高屋建瓴地以卓識貫通大局,使一局頭緒紛亂的三國群雄譜如掌上魔盒,愈轉愈奇。熟知"說三分"的讀者,決不會有甘蔗再嚼的乏味感;未谙三國故事的讀者,也不會不辨曹劉,如堕五裡霧中,而像讀一部情節完整、目不暇接的"武林外史"。
然而作者并非在戲說三國,此書以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為分析與立論的基本依據,以此為立足點,作者對《三國演義》中大量的小說家言進行了以正視聽的糾偏。但作者決不停留在這種一般意義上的對比指謬:這或許是史學家的終點,卻僅僅是作者的起點。他總是在極為簡潔地交代了曆史事實與文學虛構的真假錯位之後,立刻從自己最擅長的心理學角度,令人信服地剖析了為什麼小說家言最終取代了正史的地位。比如關羽明明有妻兒,為什麼羅貫中要讓關羽無妻并給他一個義子?為什麼關羽這樣一個小小偏将竟成了足以與文聖人孔子分庭抗禮的武聖人?而他的分析總是要言不煩而一語中的,決不搞繁瑣論證,全無一般史學著述的枯燥、沉悶、堆砌和冗長。他僅僅是提供一個你從未想過的角度,而不給你答案,盡管答案已盡在不言中。正因為這樣,這本篇幅遠遠小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小書,創造了一個納須彌于芥子的奇觀,讀畢此書,你會覺得三國精華盡集于此。這當然是個錯覺,但卻是作者厚積薄發、以約禦博的大手筆創造出來的錯覺。
我認為這部書不僅是我見過的三國著述中最引人入勝的一本,而且堪稱當代罕見的一部傑作。
雖然時常于《書屋》、《讀書》等刊物上讀到周澤雄先生的詩性随筆,并時時驚異于斯人竟有一枝當世少見的生花妙筆,但在歎賞之餘,也略為遺憾于這支妙筆過于流連于詩意的文學空間。我曾武斷地猜想,這支神賜之筆大概天生具有李白式的詩意飛揚,而似乎缺乏杜甫式的曆史凝重。然而這一過于求全責備的期盼竟然在周澤雄的新著《青梅煮酒》(嶽麓書社"長河"文化随筆叢書99年版)一書中得到了大喜過望的補償。
在這本對三國群雄進行人格心理的深度剖析的曆史随筆中,周澤雄天賦所秉的那種"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李白式輕逸流麗,不僅沒有稍減反而得到了更為酣暢的發揮,而由于這種思接萬裡的暢想落足于對真實曆史和具體人物的分析,于是又平添一股"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杜甫式痛快沉着,于是詩筆超拔為史筆。
周澤雄借用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之意來結構全書,每一篇章專論一人,如同一部三國群雄列傳,而又篇篇相扣,全局在胸。作者在曆史與現實之間出入自如,架構起了一條時光隧道。在對古代豪傑同情地了解的基礎上,他的筆端頗為動情,而這種深情使這本書迥異于學究氣十足的學人著作。因而此書雖然不是小說,但卻具有魯迅《故事新編》的那種特質。僅僅篇目,就讓人感到一股清新之氣撲面而來,比如《曹操魔方》、《玄而又玄的英雄》(劉備)、《江東那一雙碧眼》(孫權)、《江湖獨狼》(呂布)、《泡沫英雄》(袁紹)、《千古雲長》(關羽)、《一代完人》(諸葛亮)、《兩張臭嘴》(孔融、祢衡),這些篇名稱得上是色香味俱全的菜單,僅僅菜名已經讓人忍俊不禁,而展卷細細品嘗,更是時有拍案驚奇的妙語,鞭辟入裡的道斷,令人情不自禁地要浮一大白。
在《天生郭奉孝》一篇中,作者對曹操的主要謀士郭嘉之料逆前識、制敵機先以及英年早逝的一唱三歎就極為動情。他認為,與郭嘉相比,楊修的敏思捷才就小巫見大巫了。雖然我對三國史事不算陌生,但卻隻記得楊修的諸多急智,對湮沒于英雄海中的郭嘉卻較為陌生,因此這篇郭嘉傳就成了"生死人、活白骨"的全新傳奇。《三國時代的女人》一篇則更屬匪夷所思,在這個純屬男人的搏殺世界中,作者竟然爬梳出一個橫空出世的大觀園女兒國。而他在《話說"不分勝負"》一篇中,對《三國演義》和《水浒傳》描寫搏殺的"不分勝負"的分析,則最令我折服,連我這個超級《水浒》迷也隻能很不情願地同意他的結論,至少在這一點上施耐庵不及羅貫中高明。
一般來說,學人有功力而少才氣,文人有才氣而少學養。以我的淺見來判斷,周澤雄的學養不遜于學者,而大部分當代文壇才子的才氣更不能望其項背。有人說為文須才、學、識兼備,周澤雄才高、學厚而識精。最可貴的是,他不像許多曆史學者那樣以史料代替史學,而是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同時,高屋建瓴地以卓識貫通大局,使一局頭緒紛亂的三國群雄譜如掌上魔盒,愈轉愈奇。熟知"說三分"的讀者,決不會有甘蔗再嚼的乏味感;未谙三國故事的讀者,也不會不辨曹劉,如堕五裡霧中,而像讀一部情節完整、目不暇接的"武林外史"。
然而作者并非在戲說三國,此書以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為分析與立論的基本依據,以此為立足點,作者對《三國演義》中大量的小說家言進行了以正視聽的糾偏。但作者決不停留在這種一般意義上的對比指謬:這或許是史學家的終點,卻僅僅是作者的起點。他總是在極為簡潔地交代了曆史事實與文學虛構的真假錯位之後,立刻從自己最擅長的心理學角度,令人信服地剖析了為什麼小說家言最終取代了正史的地位。比如關羽明明有妻兒,為什麼羅貫中要讓關羽無妻并給他一個義子?為什麼關羽這樣一個小小偏将竟成了足以與文聖人孔子分庭抗禮的武聖人?而他的分析總是要言不煩而一語中的,決不搞繁瑣論證,全無一般史學著述的枯燥、沉悶、堆砌和冗長。他僅僅是提供一個你從未想過的角度,而不給你答案,盡管答案已盡在不言中。正因為這樣,這本篇幅遠遠小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小書,創造了一個納須彌于芥子的奇觀,讀畢此書,你會覺得三國精華盡集于此。這當然是個錯覺,但卻是作者厚積薄發、以約禦博的大手筆創造出來的錯覺。
我認為這部書不僅是我見過的三國著述中最引人入勝的一本,而且堪稱當代罕見的一部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