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虛實與曆史的曲直
關燈
小
中
大
三國實在是一個被談論得太多的時代,因而也成了被誤解得最深的時代。
三國中人,大抵蓋棺而不能論定,彼等身後的升遷榮辱甚至較生前的戎馬歲月更動蕩不定,也更富于戲劇性。
設若有一艘時間潛艇将這班好漢運抵當今,讀着由一位名叫羅貫中的後人為他們撰寫的集體傳記(且不說還有一位名喚王扶林的導演據此敷演出的八十集電視連續劇),真不敢想象會生何感想。
諸葛亮多半會被自己的絕頂智慧弄得目瞪口呆,一俟看到自己竟淪為一仗劍作法的妖道而在七星壇上咒語喃喃,胡亂祭風,大掠周郎之美,或許一羞之下便拂袖而去。
随之離席的還有借口"如廁"的東吳謀士魯肅,這位"體貌魁奇,少有壯節"的"狂夫"型儒将,實在無法接受小說裡那位──更不必說還有電視裡那位──也叫"魯子敬"的孱頭。
張飛照例在哈哈大笑,隻管用大碗喝着"人頭馬";關羽,這個極度自負的美髯将軍一邊暗叫慚愧,一邊尋思着哪天去給羅貫中老弟上一回墳去,雖然一出門便受到當代同性戀者的追逐;曹操沉默無言,隻顧嚼着口香糖,眼神裡布滿"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般的憔悴。
如果個中鬧出人命案的話,多半便是周瑜了,這位風流倜傥、氣宇軒昂的東吳大都督,縱然從不曾在"諸葛村夫"手下受過氣,這次怕要因羅貫中的編派而氣絕身亡了。
因為,說周公瑾氣量偏狹,本來就和說諸葛亮智力平平一樣離譜。
昔東吳老将程普,仗着三朝元老的身份,對周大都督不理不睬,搭足了架子,由于公瑾天性豁達,不念舊惡,遂重演了一出三國版的《将相和》,緻使程普慨然有歎:"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飲自醉。
"三國故事肇始于西晉陳壽的《三國志》,該書"古今訾嗷者非一"(王士祯語),譽之者如葉适标舉為"筆高處逼司馬遷,但少文義緣飾,終勝班固",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诃之者即如漁洋山人,至若認為一本我莫識其名的歙人撰寫的《季漢書》,較陳著"不惟名正言順,抑且文詞斐然"(《池北偶談》卷十六)。
陳壽雖為蜀人,一度在蜀地為官,但考《三國志》的立場,仍以魏為正統,對曹操及手下衆多謀臣武将,着墨既夥,也多褒揚之詞。
陳壽撰書時,世間已有《魏書》、《吳書》可資取材,獨蜀國無史,但這未必便是《三國志》中《蜀書》篇幅最弱的原因。
我們發現至少在這位大半輩子生活在三國時代的谯周後人眼裡,如關雲長、張益德、趙子龍等輩并不被特别看重,對諸葛孔明也非一味贊譽,"應變将略,非其所長"的判詞,着實讓後人心驚。
又百餘年後裴松之出,此公鑒于陳壽選材過苛(一方面也是陳壽所能依據的史料當時不過區區三種,由是亦可見葉适所謂"(裴)注之所載,皆壽棄餘"之不确),遂立志增補。
裴松之本着"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收以補其阙"的雄心,參較各類著述二百一十種,以超出原著數倍的篇幅,終于使自己獲得了幾可與陳壽共享署名權的榮譽。
雖然裴松之在注中不時加上點個人的指謬辨疑性的評論,總體上仍可把他看成一位囫囵吞棗型的資料收集者;因了他這份辛勤的羅列,我們順便知道民間的三國熱,非自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始。
曹操形象的嬗變在裴注中已露端倪,蓋正始玄風吹拂下的魏晉士大夫在月旦士林、臧否人物上自有一份獨特的睿智、寬容和超然,不似後世隻知将人判為或善或惡、壁壘分明的兩極,是以曹操之名尚可在奸雄與英雄之間遊移。
曹操奸相品格的定位至少在有宋一朝已成鐵論,不僅孩子們都會"聞曹操敗,則喜唱快"(《東坡志林》),其人因是"漢鬼域",抑且為"君子所不道"(洪邁《容齋随筆》卷十二);而當朱熹《通鑒綱目》中正式确定"帝蜀寇魏"的立場時,曹操的奸相也就隻能畢露了;他在去自己千餘年的羅貫中筆下淪為古今第一奸人,實在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羅貫中當年着手處理三國故事時,掌握的書籍及民間傳唱資料(主要是《三國志評話》)已非常豐富,結構上的經營布局較之人物事件上的摹拟虛構也更為棘手和切要。
羅貫中有橫空出世之才,《三國演義》規制雄奇,大開大阖,小說的氣勢已不遜于所描繪的時代。
塑造人物匹似顧恺之為人寫真,寥寥數語已是頰上添毫,龍首點睛,靡不神情畢肖,千載之後猶獵獵生風,呵之得生。
羅貫中執筆時雖未嘗一刻稍忘陳、裴之《三國志》,但他的小說在民間卻真正促成了對《三國志》的遺忘。
然則羅氏所撰究系曆史耶?小說耶? 關于此種體裁有一個現成的抹稀泥似的稱謂,曰曆史小說,然困惑亦于茲生焉。
蓋曆史與小說本屬壁壘分明的兩個領域,各秉賦着一套價值标準和操作規範,雖然
三國中人,大抵蓋棺而不能論定,彼等身後的升遷榮辱甚至較生前的戎馬歲月更動蕩不定,也更富于戲劇性。
設若有一艘時間潛艇将這班好漢運抵當今,讀着由一位名叫羅貫中的後人為他們撰寫的集體傳記(且不說還有一位名喚王扶林的導演據此敷演出的八十集電視連續劇),真不敢想象會生何感想。
諸葛亮多半會被自己的絕頂智慧弄得目瞪口呆,一俟看到自己竟淪為一仗劍作法的妖道而在七星壇上咒語喃喃,胡亂祭風,大掠周郎之美,或許一羞之下便拂袖而去。
随之離席的還有借口"如廁"的東吳謀士魯肅,這位"體貌魁奇,少有壯節"的"狂夫"型儒将,實在無法接受小說裡那位──更不必說還有電視裡那位──也叫"魯子敬"的孱頭。
張飛照例在哈哈大笑,隻管用大碗喝着"人頭馬";關羽,這個極度自負的美髯将軍一邊暗叫慚愧,一邊尋思着哪天去給羅貫中老弟上一回墳去,雖然一出門便受到當代同性戀者的追逐;曹操沉默無言,隻顧嚼着口香糖,眼神裡布滿"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般的憔悴。
如果個中鬧出人命案的話,多半便是周瑜了,這位風流倜傥、氣宇軒昂的東吳大都督,縱然從不曾在"諸葛村夫"手下受過氣,這次怕要因羅貫中的編派而氣絕身亡了。
因為,說周公瑾氣量偏狹,本來就和說諸葛亮智力平平一樣離譜。
昔東吳老将程普,仗着三朝元老的身份,對周大都督不理不睬,搭足了架子,由于公瑾天性豁達,不念舊惡,遂重演了一出三國版的《将相和》,緻使程普慨然有歎:"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飲自醉。
"三國故事肇始于西晉陳壽的《三國志》,該書"古今訾嗷者非一"(王士祯語),譽之者如葉适标舉為"筆高處逼司馬遷,但少文義緣飾,終勝班固",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诃之者即如漁洋山人,至若認為一本我莫識其名的歙人撰寫的《季漢書》,較陳著"不惟名正言順,抑且文詞斐然"(《池北偶談》卷十六)。
陳壽雖為蜀人,一度在蜀地為官,但考《三國志》的立場,仍以魏為正統,對曹操及手下衆多謀臣武将,着墨既夥,也多褒揚之詞。
陳壽撰書時,世間已有《魏書》、《吳書》可資取材,獨蜀國無史,但這未必便是《三國志》中《蜀書》篇幅最弱的原因。
我們發現至少在這位大半輩子生活在三國時代的谯周後人眼裡,如關雲長、張益德、趙子龍等輩并不被特别看重,對諸葛孔明也非一味贊譽,"應變将略,非其所長"的判詞,着實讓後人心驚。
又百餘年後裴松之出,此公鑒于陳壽選材過苛(一方面也是陳壽所能依據的史料當時不過區區三種,由是亦可見葉适所謂"(裴)注之所載,皆壽棄餘"之不确),遂立志增補。
裴松之本着"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收以補其阙"的雄心,參較各類著述二百一十種,以超出原著數倍的篇幅,終于使自己獲得了幾可與陳壽共享署名權的榮譽。
雖然裴松之在注中不時加上點個人的指謬辨疑性的評論,總體上仍可把他看成一位囫囵吞棗型的資料收集者;因了他這份辛勤的羅列,我們順便知道民間的三國熱,非自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始。
曹操形象的嬗變在裴注中已露端倪,蓋正始玄風吹拂下的魏晉士大夫在月旦士林、臧否人物上自有一份獨特的睿智、寬容和超然,不似後世隻知将人判為或善或惡、壁壘分明的兩極,是以曹操之名尚可在奸雄與英雄之間遊移。
曹操奸相品格的定位至少在有宋一朝已成鐵論,不僅孩子們都會"聞曹操敗,則喜唱快"(《東坡志林》),其人因是"漢鬼域",抑且為"君子所不道"(洪邁《容齋随筆》卷十二);而當朱熹《通鑒綱目》中正式确定"帝蜀寇魏"的立場時,曹操的奸相也就隻能畢露了;他在去自己千餘年的羅貫中筆下淪為古今第一奸人,實在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羅貫中當年着手處理三國故事時,掌握的書籍及民間傳唱資料(主要是《三國志評話》)已非常豐富,結構上的經營布局較之人物事件上的摹拟虛構也更為棘手和切要。
羅貫中有橫空出世之才,《三國演義》規制雄奇,大開大阖,小說的氣勢已不遜于所描繪的時代。
塑造人物匹似顧恺之為人寫真,寥寥數語已是頰上添毫,龍首點睛,靡不神情畢肖,千載之後猶獵獵生風,呵之得生。
羅貫中執筆時雖未嘗一刻稍忘陳、裴之《三國志》,但他的小說在民間卻真正促成了對《三國志》的遺忘。
然則羅氏所撰究系曆史耶?小說耶? 關于此種體裁有一個現成的抹稀泥似的稱謂,曰曆史小說,然困惑亦于茲生焉。
蓋曆史與小說本屬壁壘分明的兩個領域,各秉賦着一套價值标準和操作規範,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