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英雄

關燈
袁紹(字本初)是不太能讓人提得起興緻的,這家夥來頭大,勢力大,派頭大,然而又魄力小,謀略小,肚量小。

    他是一個現實社會中的泡沫人物,曾經把自己吹漲得不可一世,高山仰止,突然間,随着青空裡一聲裂帛,又迅速敗落,捎帶着還落下一個千古笑柄。

     即使在袁紹勢力最為鼎盛時期,對他也一直有着兩種截然相反且很難調和的評價。

    袁紹派使者荀谌(荀彧弟)威脅韓馥讓出冀州牧位置時,荀谌曾接連用三個問題向韓馥發難:"論寬厚仁慈,大肚能容,為天下所同歸共附,先生自以為比得上袁紹嗎?論臨危決斷,智勇過人,先生自以為比得上袁紹嗎?論家族權勢,使天下多年受其恩惠,先生自以為比得上袁紹嗎?"老實的韓馥一連說了三個"不如也",随即乖乖地将自己帶甲百萬,糧食可應付十年戰争的偌大冀州,向袁紹拱手相讓。

    我相信這樣的問題别說慵弱無能的韓馥,絕大多數有點頭臉的人,不管是朝廷重臣還是草莽英雄,回答都會和韓馥一模一樣。

    然而與此同時我們又發現,當時為數寥寥的有識之士,又不約而同地對袁紹表示了鄙視。

    這其中除了我們提到過的荀彧、郭嘉、賈诩,當然還包括袁紹最大的勁敵曹操。

    曹操很早就在一次袁氏兄弟大宴賓客的場合,看出了袁紹的危害作用,所謂"亂天下者,必這兩兄弟",幾乎與此同時,曹操也暗暗萌生了日後加以剿除的念頭。

    附帶說一句,曹操和袁紹似乎本來交情非淺,在兩人還是渾小子的時候,還曾聯手幹過一些混帳事,野史上即載有兩人一起劫持人家新娘子的事情。

     不過,上文荀谌所提的第三項"家族權勢",又确實字字确鑿,袁紹無人能及。

     關于袁紹,我們最熟悉的莫過于這樣一句話:"袁本初四世三公(一曰五公),門生故吏遍天下。

    "這是實情,雖然"三公"之位在不同的朝代,所指不盡相同,即在漢朝也時複有變,但"三公"作為朝廷重臣的象征,則沒有變化。

    姑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例,袁紹四世先祖中,都有人位列其中。

    之所以有人會把"四世三公"說成"四世五公",那指的是另一個概念,即袁氏家族中,擔任過三公職位的,先後共有五人。

    "三公"往往執掌重權,如太尉接近于今天的國防部長或三軍總司令;司徒與丞相差不多,故古時往往設丞相即不置司徒,廢司徒則又複置丞相;司空由禦史大夫而來,職權裡帶點大法官的意思。

    可見,一登"三公",人臣之位遂極,培植爪牙,羅織親信,發展家族勢力,便是想當然的了。

    袁氏家族既累世獨多"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也就不足為怪了。

    經過百餘年的經營,袁氏家族遂在中原撒下了一個無遠弗屆的關系網,它對袁紹自然構成了一筆豐厚的家族遺贈。

    說句公道話,在如何最充分地利用這筆遺産,有可能的話再讓它滾動生息,不斷增值,以求收得更大的名聲方面,袁紹顯得頗有天賦。

    他沒有像敗家子那樣白白糟蹋了好名聲,相反,雖然他出生時父親已經去世,他仍然在短短幾年内,依靠自己的努力,在江湖上留下了甚至比父祖輩還要響亮的名聲。

     這裡有必要交代一點:若以出身而論,袁紹也是尊貴與卑賤兼而有之。

    與他不和的同父異母兄弟袁術,曾稱袁紹為"敗家奴",指的就是袁紹母親,本屬袁家俾女。

    想是袁紹從未謀面的父親袁成,欲心發動,對家裡的女奴動手動腳,遂結出一枚袁紹果來。

    準此,袁紹有私生子之嫌。

    私生子也沒什麼不好,照莎士比亞的見解,偷情之時,欲火大熾,陰陽融洽,珠結為胎,比之尋常夫婦間例行公事的性生活所生之兒女,當然更見佳處(莎翁原話為"難道在熱烈興奮的奸情裡,得天地精華、父母元氣而生下的孩子,倒不及擁着一個毫無歡趣的老婆,在半睡半醒之間生下的那一批蠢貨?"見《李爾王》第一幕第二場)。

    此話是否當真,姑以袁紹行迹加以驗證。

     少年袁紹,相貌堂堂,氣宇不凡,已完全是一副當代孟嘗君的作派。

    待人接物,有口皆碑,緻使天下英豪,"莫不争赴其庭。

    "當時的袁紹表面上還極有平等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