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正确的決策:取勝的關鍵
關燈
小
中
大
相繼取得了獨立,兩個市場的解體。
現代科技的出現,把世界各國拉得更近了,雖然因保護主義的擡頭而出現各種地域性的經濟集團,也阻撓不了世界市場形成的趨勢,任何一國的市場已不能離開世界市場而獨立存在。
當今的市場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廣闊了。
世界上許多國家湧現了各種跨國公司或成立了各種地區性經濟集團,它們分别伸向世界各國,或在所在國設廠、辦公司、購置産業,像水銀瀉地般無孔不入,以其尖端産品、雄厚資金占領一個又一個市場,這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組成了一幅互相交織在一起的複雜圖景。
這樣,各國之間不僅經濟競争加劇,經濟互相依賴也就更密切。
這種錯綜複雜現象是前所未有的。
由于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尖端産品層出不窮,今日是熱門貨,明日可能過時無人問津,這就使市場更變幻莫測.面對如此廣闊、複雜、變幻莫測的世界市場,要洞察和正确估計它必須花最大的氣力和智力,要采用現代化信息工具,在世界上的主要市場遍設情報網,經常派出調查研究人員,建立彙集情報的專門研究機構,這就非一個工廠或公司之力所能為之,要像日本那樣竭盡舉國之力始可。
無數事實說明,在商戰中凡是能敝出正确決策的,無不先從洞察和正确估計市場入手。
此外,還要強調指出的是,洞察和估計市場不能就市場論市場,當今市場與整個國際局勢都有密切的關系,如政治的變動、局部戰争的發生以至重要國家領導人的更疊都能引起市場的動蕩,故在洞察和估計市場時不能将國際形勢置之度外。
必須從自己實際情況出發 1954年9月間,時任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訪問日本,以輕蔑的口吻對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說:“日本不必在美國尋找市場,因為美國人民不要日本制造的産品。
”可是,過了10年之後,大批物美價廉的日本商品源源不斷地湧進美國,占領了美國一個又一個市場。
二戰後從“0”開始的日本,迄1968年其國民生産總值在西方世界已僅次于美國,并在經濟和科技各個領域裡,正以咄咄逼人的優勢趕超美國,與美國争奪經濟霸權。
更令西方各國瞠目的是,彈丸之地的香港、新加坡,曾為日本殖民地、二戰後經濟調蔽不堪的台灣和南朝鮮,即人們所稱的“四小龍”. 卻繼日本之後先後騰飛,從1970——1980年的10年間,經濟年增長率高達7%~10%,遠遠超過西方發達國同期3.1%的年增長率。
“四小龍”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僅花了20年左右的時間,就人均國民生産總值而言,已臍身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行列。
這确是奇迹!說是奇迹,是因它們都是在非常低的起點甚至從“0”點上開始的,且都是資源匮乏,甚至毫無資源可言,原來科技和生産力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也是極其落後的。
出現如此奇迹的原因是什麼呢?在歐美近代史上,凡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無不與擁有豐富的資源有關,而日本和”四小龍” 騰飛卻與資源沾不上邊,它們靠的是:用智慧瞄準國内外市場,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
制訂切實可行的戰略,開拓了各自走向工業化的捷徑。
當進入市場之初,不僅世界上的主要市場被歐美産品所占領,連其本國和地區也如此,據此,開始都采取”進口替代”戰略,用關稅或非關稅的保護手段,限制某些特定的外國商品輸入,控制本國和本地區市場,發展本地同類産業。
以推動本國和本地區制造業的發展。
當發現國内和本地區内市場上的産品呈飽和和過剩的趨勢時,抓住國際市場上的有利時機,在60年代前後采取”出口導向”戰略,将自己制造的物美價廉的産品打入國際市場。
并實行“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的交替與互補,使之不斷從低級走向高級,即從制造勞動密集型産品到制造資本密集型産品,再發展到制造技術或知識密集型産品。
這是日本和“四小龍”能夠騰飛的共同決策。
日本和“四小龍”各自的實際情況不同,其所采取的具體決策和措施就不一樣。
在日本主要是采用高積累、高輸出和提高消費的發展戰略。
日本國情突出特點是資源匾乏,人口密度高,人民勤儉節約,其發展戰略就是據此制訂的。
由于資源匮乏,發展生産90%以上資源需要進口,而大量進口需要大量出口,這就決定日本的生命線在于出口,不然不僅難于發展經濟,生存也困難。
而要增加出口就要擴大再生産,戰後雖得到一些美援,但其擴大再生産的資金來源,主要還是靠自己的高積累。
因人民勤儉節約,自己不僅多儲蓄,還努力生産增加國家積累,從1957年至1973年,其國内總積累高達38.4%,是資本主義國家中最高者之一。
在其實施“出口導向”戰略的第一階段,根據國際市場上的需要,利用本國的高積累和廉價而質量較高的勞動力,重點發展鋼鐵、造船和汽車三大産業部門以出口
現代科技的出現,把世界各國拉得更近了,雖然因保護主義的擡頭而出現各種地域性的經濟集團,也阻撓不了世界市場形成的趨勢,任何一國的市場已不能離開世界市場而獨立存在。
當今的市場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廣闊了。
世界上許多國家湧現了各種跨國公司或成立了各種地區性經濟集團,它們分别伸向世界各國,或在所在國設廠、辦公司、購置産業,像水銀瀉地般無孔不入,以其尖端産品、雄厚資金占領一個又一個市場,這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組成了一幅互相交織在一起的複雜圖景。
這樣,各國之間不僅經濟競争加劇,經濟互相依賴也就更密切。
這種錯綜複雜現象是前所未有的。
由于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尖端産品層出不窮,今日是熱門貨,明日可能過時無人問津,這就使市場更變幻莫測.面對如此廣闊、複雜、變幻莫測的世界市場,要洞察和正确估計它必須花最大的氣力和智力,要采用現代化信息工具,在世界上的主要市場遍設情報網,經常派出調查研究人員,建立彙集情報的專門研究機構,這就非一個工廠或公司之力所能為之,要像日本那樣竭盡舉國之力始可。
無數事實說明,在商戰中凡是能敝出正确決策的,無不先從洞察和正确估計市場入手。
此外,還要強調指出的是,洞察和估計市場不能就市場論市場,當今市場與整個國際局勢都有密切的關系,如政治的變動、局部戰争的發生以至重要國家領導人的更疊都能引起市場的動蕩,故在洞察和估計市場時不能将國際形勢置之度外。
必須從自己實際情況出發 1954年9月間,時任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訪問日本,以輕蔑的口吻對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說:“日本不必在美國尋找市場,因為美國人民不要日本制造的産品。
”可是,過了10年之後,大批物美價廉的日本商品源源不斷地湧進美國,占領了美國一個又一個市場。
二戰後從“0”開始的日本,迄1968年其國民生産總值在西方世界已僅次于美國,并在經濟和科技各個領域裡,正以咄咄逼人的優勢趕超美國,與美國争奪經濟霸權。
更令西方各國瞠目的是,彈丸之地的香港、新加坡,曾為日本殖民地、二戰後經濟調蔽不堪的台灣和南朝鮮,即人們所稱的“四小龍”. 卻繼日本之後先後騰飛,從1970——1980年的10年間,經濟年增長率高達7%~10%,遠遠超過西方發達國同期3.1%的年增長率。
“四小龍”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僅花了20年左右的時間,就人均國民生産總值而言,已臍身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行列。
這确是奇迹!說是奇迹,是因它們都是在非常低的起點甚至從“0”點上開始的,且都是資源匮乏,甚至毫無資源可言,原來科技和生産力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也是極其落後的。
出現如此奇迹的原因是什麼呢?在歐美近代史上,凡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無不與擁有豐富的資源有關,而日本和”四小龍” 騰飛卻與資源沾不上邊,它們靠的是:用智慧瞄準國内外市場,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
制訂切實可行的戰略,開拓了各自走向工業化的捷徑。
當進入市場之初,不僅世界上的主要市場被歐美産品所占領,連其本國和地區也如此,據此,開始都采取”進口替代”戰略,用關稅或非關稅的保護手段,限制某些特定的外國商品輸入,控制本國和本地區市場,發展本地同類産業。
以推動本國和本地區制造業的發展。
當發現國内和本地區内市場上的産品呈飽和和過剩的趨勢時,抓住國際市場上的有利時機,在60年代前後采取”出口導向”戰略,将自己制造的物美價廉的産品打入國際市場。
并實行“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的交替與互補,使之不斷從低級走向高級,即從制造勞動密集型産品到制造資本密集型産品,再發展到制造技術或知識密集型産品。
這是日本和“四小龍”能夠騰飛的共同決策。
日本和“四小龍”各自的實際情況不同,其所采取的具體決策和措施就不一樣。
在日本主要是采用高積累、高輸出和提高消費的發展戰略。
日本國情突出特點是資源匾乏,人口密度高,人民勤儉節約,其發展戰略就是據此制訂的。
由于資源匮乏,發展生産90%以上資源需要進口,而大量進口需要大量出口,這就決定日本的生命線在于出口,不然不僅難于發展經濟,生存也困難。
而要增加出口就要擴大再生産,戰後雖得到一些美援,但其擴大再生産的資金來源,主要還是靠自己的高積累。
因人民勤儉節約,自己不僅多儲蓄,還努力生産增加國家積累,從1957年至1973年,其國内總積累高達38.4%,是資本主義國家中最高者之一。
在其實施“出口導向”戰略的第一階段,根據國際市場上的需要,利用本國的高積累和廉價而質量較高的勞動力,重點發展鋼鐵、造船和汽車三大産業部門以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