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正确的決策:取勝的關鍵
關燈
小
中
大
決策有二,一是全局性的決策,一是局部性的決策,全局性決策正确與否,決定是勝或敗,局部性的決策正确與否,也對全局有聽影響。
即使全局性的決策是正确的,如果局部決策錯了,而又屬于關鍵環節的話,将使全局遭到挫折,甚至失敗。
可見,決策正确與否對勝敗至關重要。
三國之興,都與正确決策有關。
曹操起事之初,兵力不強。
又因他是宦官之孫,未孚衆望,缺乏号召力,後納荀彧”奉天子以從衆望”的決策,移獻帝于許都,于是大權在握,一下子從一方諸侯成為天下權力中心。
被曹操譽為天下兩英雄之一的劉備,初時也是寄人籬下,東奔西逃,狼狽不堪,後納諸葛亮“隆中策”,聯合孫權,打敗曹操,占有荊州,西圖兩川,終于建立蜀國。
孫權繼承父兄之業時,年僅十八,既無政績,又無戰功,終其一生未見有驚人謀略,但其超人之處是能用衆智,特别是他納魯肅“榻上策”與其抗曹之議,對于鞏固吳國政權起了關鍵作用。
以上所述三國的決策,都是屬于全局性的戰略決策,因其正确都各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全局性決策固然重要,局部決策也非小可,曹操掃平北方群雄後,起兵南征,破了荊州,順江東下,以統一天下,從戰略決策論無可非議。
而赤壁之敗,失在戰役、戰術之誤,如中了周瑜“反問計”而誤斬水軍兩都督蔡謂,張允,以及中了龐統“連環計”、黃蓋“苦肉計”緻遭火攻而潰敗。
赤壁之敗使曹操統一天下的宏圖終成泡影。
又如諸葛亮“隆中策”,主張占領荊州和西蜀,以形成對曹魏的鉗形攻勢,是與曹魏抗衡和圖大下的正确戰略決策;由于夫羽大意失荊州,這雖屬局部的失敗,卻影響了全局的決策,鉗形攻勢終宣告破産,蜀國從此從其巅峰跌落下來。
一蹶不振,日益走下坡路了。
探讨三國形成正确或錯誤決策的客觀和主觀條件,以及貫徹執行這些決策的經驗教訓,是可以做為決策的借鑒的。
三國的正确決策,都是因能正确地分析客觀形勢,并根據自己内部的實際情況做出的。
如荀彧之所以提出“奉天予以從衆望”,是因當時軍閥混戰,百姓遭殃,餓莩遍野,人心厭亂思安,漢室雖衰弱,因正統思想的影響,思漢的仍大有人在,如能打起“擁漢”旗幟進行統一天下的戰争是大有作為的。
這時獻帝蒙難洛陽,曹操駐兵山東,兵強馬壯,就近興兵護駕,确是個大好機會,因此,荀或建議:“今天子蒙塵,将軍誠因此時首倡義兵,奉天予以從衆望,不世之略也。
”諸葛亮的“隆中策”也依據:曹操百萬之衆,“不可與争鋒;”孫權據有江東,國險民附,“可用力授而不可圖。
”而劉備當時無立錐之地,必須先建立根據地始能争天下,而當時可圖的隻有荊州和益州兩地,且荊州是用武之地”。
“益州險阻,沃野千裡,天府之國。
”“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以出秦川,百姓有不草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魯肅的“榻上策”也是根據當時東吳的内外形勢提出的,他認為以當時客觀形勢論,“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從孫權的處境來計議,“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今乘北方多務。
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此高祖之業也。
”以上荀彧、諸葛亮、魯肅的決策,都因各符合曹操、劉備、孫權所處的内外形勢,同樣重要的是曹操、劉備、孫權都是當世之英雄,故能采納并付之實施。
而曹操赤壁之敗,關羽荊州之失,恰恰與之相反。
曹操是對外對内的認識都有錯誤,如對周瑜、諸葛亮的智謀估計不足,對北軍不習水戰、盛冬無草,不習水土等缺乏認識,因而做出錯誤的決策;關羽則因一味盲目自大,蔑視曹魏,更不把孫權看在眼裡,于是“兩個拳頭出擊”,早把諸葛亮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八字方針忘得一幹二淨了;同時,對于内部存在的叛變因素也毫無所知,其敗走麥城終被擒殺也并非意外之事了。
綜上所述,可見要做出正确的決策,必須是:一、洞察和正确估計有關客觀形勢。
二、必須從自己的實際出發。
三、領導核心要多謀善斷。
這三點可稱為決策三要訣。
要做出任何正确的決策,這三要訣缺一不可。
商戰的決策也不例外。
據此,結合日本和“四小龍”成功經驗,試論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商戰決策。
洞察和正确估計有美客觀形勢 商戰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占領市場,這包括國内市場和國際市場,商戰的成果大小決定于占領市場的份額多少。
要占領市場首先須了解市場,如果對市場毫無了解,靠碰運氣去進行商戰是十有九敗的。
市場就是客觀存在,必須洞察和正确估計市場才能做出占領市場的正确決策。
要了解市場,要認識市場對商戰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實踐證明:大凡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跟其
即使全局性的決策是正确的,如果局部決策錯了,而又屬于關鍵環節的話,将使全局遭到挫折,甚至失敗。
可見,決策正确與否對勝敗至關重要。
三國之興,都與正确決策有關。
曹操起事之初,兵力不強。
又因他是宦官之孫,未孚衆望,缺乏号召力,後納荀彧”奉天子以從衆望”的決策,移獻帝于許都,于是大權在握,一下子從一方諸侯成為天下權力中心。
被曹操譽為天下兩英雄之一的劉備,初時也是寄人籬下,東奔西逃,狼狽不堪,後納諸葛亮“隆中策”,聯合孫權,打敗曹操,占有荊州,西圖兩川,終于建立蜀國。
孫權繼承父兄之業時,年僅十八,既無政績,又無戰功,終其一生未見有驚人謀略,但其超人之處是能用衆智,特别是他納魯肅“榻上策”與其抗曹之議,對于鞏固吳國政權起了關鍵作用。
以上所述三國的決策,都是屬于全局性的戰略決策,因其正确都各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全局性決策固然重要,局部決策也非小可,曹操掃平北方群雄後,起兵南征,破了荊州,順江東下,以統一天下,從戰略決策論無可非議。
而赤壁之敗,失在戰役、戰術之誤,如中了周瑜“反問計”而誤斬水軍兩都督蔡謂,張允,以及中了龐統“連環計”、黃蓋“苦肉計”緻遭火攻而潰敗。
赤壁之敗使曹操統一天下的宏圖終成泡影。
又如諸葛亮“隆中策”,主張占領荊州和西蜀,以形成對曹魏的鉗形攻勢,是與曹魏抗衡和圖大下的正确戰略決策;由于夫羽大意失荊州,這雖屬局部的失敗,卻影響了全局的決策,鉗形攻勢終宣告破産,蜀國從此從其巅峰跌落下來。
一蹶不振,日益走下坡路了。
探讨三國形成正确或錯誤決策的客觀和主觀條件,以及貫徹執行這些決策的經驗教訓,是可以做為決策的借鑒的。
三國的正确決策,都是因能正确地分析客觀形勢,并根據自己内部的實際情況做出的。
如荀彧之所以提出“奉天予以從衆望”,是因當時軍閥混戰,百姓遭殃,餓莩遍野,人心厭亂思安,漢室雖衰弱,因正統思想的影響,思漢的仍大有人在,如能打起“擁漢”旗幟進行統一天下的戰争是大有作為的。
這時獻帝蒙難洛陽,曹操駐兵山東,兵強馬壯,就近興兵護駕,确是個大好機會,因此,荀或建議:“今天子蒙塵,将軍誠因此時首倡義兵,奉天予以從衆望,不世之略也。
”諸葛亮的“隆中策”也依據:曹操百萬之衆,“不可與争鋒;”孫權據有江東,國險民附,“可用力授而不可圖。
”而劉備當時無立錐之地,必須先建立根據地始能争天下,而當時可圖的隻有荊州和益州兩地,且荊州是用武之地”。
“益州險阻,沃野千裡,天府之國。
”“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以出秦川,百姓有不草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魯肅的“榻上策”也是根據當時東吳的内外形勢提出的,他認為以當時客觀形勢論,“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從孫權的處境來計議,“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今乘北方多務。
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此高祖之業也。
”以上荀彧、諸葛亮、魯肅的決策,都因各符合曹操、劉備、孫權所處的内外形勢,同樣重要的是曹操、劉備、孫權都是當世之英雄,故能采納并付之實施。
而曹操赤壁之敗,關羽荊州之失,恰恰與之相反。
曹操是對外對内的認識都有錯誤,如對周瑜、諸葛亮的智謀估計不足,對北軍不習水戰、盛冬無草,不習水土等缺乏認識,因而做出錯誤的決策;關羽則因一味盲目自大,蔑視曹魏,更不把孫權看在眼裡,于是“兩個拳頭出擊”,早把諸葛亮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八字方針忘得一幹二淨了;同時,對于内部存在的叛變因素也毫無所知,其敗走麥城終被擒殺也并非意外之事了。
綜上所述,可見要做出正确的決策,必須是:一、洞察和正确估計有關客觀形勢。
二、必須從自己的實際出發。
三、領導核心要多謀善斷。
這三點可稱為決策三要訣。
要做出任何正确的決策,這三要訣缺一不可。
商戰的決策也不例外。
據此,結合日本和“四小龍”成功經驗,試論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商戰決策。
洞察和正确估計有美客觀形勢 商戰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占領市場,這包括國内市場和國際市場,商戰的成果大小決定于占領市場的份額多少。
要占領市場首先須了解市場,如果對市場毫無了解,靠碰運氣去進行商戰是十有九敗的。
市場就是客觀存在,必須洞察和正确估計市場才能做出占領市場的正确決策。
要了解市場,要認識市場對商戰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實踐證明:大凡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