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虛 實

關燈
實則虛之’。

    諸葛亮多謀,故使人于山僻燒煙,使我軍不敢從這條山路走,他卻伏兵在大路等着。

    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計!”諸将皆贊說,“丞相妙算,人不可及。

    ”遂勒兵走華容道。

    途中,人饑馬困,路小險峻,且适逢下雨,泥濘不堪,步履極難,倒下溝壑的,不計其數,行了數裡,三停人馬丢了二停,隻有三百餘人跟上。

    過了險峻,路稍平坦,曹操以為擺脫了敵兵追擊,正在自誇其高明,突然一聲炮響,西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将關雲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

    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觑。

    如不是雲長念及其昔日之情縱之歸去,曹操這次必被擒無疑。

     諸葛亮智算華容,可稱神機妙算,其運用虛實之法既絕且奇,正如毛宗崗所說:“凡計之中人,必度彼為何如人,而後中之,則未有不中者也。

    又度彼之料我為何如人,而後中之,則又未有不中者也,彼方自以為智,而我即中之以其智,則正迎乎彼之意中。

    彼方料我之智,而我反中之,以我之愚,則又出乎彼之意外。

    如孔明之料曹操于華容也。

    夫舉火于此,而伏兵于彼,則智人之所為,而為彼之所知。

    舉火于此,而伏兵即在此,此愚人之所為,而為彼之不及料。

    操固熟知有兵家虛實之法,而不熟知孔明之知有兵家虛實之法,此其所以為孔明之所中與?”(第五十四回評) 2.分敵勢:曹操襲白馬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寫“救白馬曹操解重圍”的故事,由于作者為突出關公斬顔良的神勇,卻沒有寫曹操如何分敵勢襲白馬之計。

    其實,在曆史上,曹操這一仗打得很漂亮。

     聲東擊西 漢末,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相拒于官渡,袁紹遣郭圖,淳于瓊、顔良進攻白馬。

    袁紹則引兵到黎陽,将渡河。

    東郡太守劉延告急,是年夏四月,曹操北救劉延。

    荀攸向曹操獻計說:“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

    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回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騎兵襲白馬,掩其無備,顔良可擒也。

    ”曹操從其計,袁紹聞曹操引軍渡河以襲其後,果分兵以應之。

    讵料曹軍一到延津即引軍直趨白馬,未到十餘裡,顔良大驚,侖卒應戰。

    張遼、關羽出戰,擊破之,斬顔良。

    遂解白馬圍。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百戰奇略》談及《形戰》,即以曹操襲白馬為其例,并總結其經驗說: “凡與敵戰,若彼衆多,即設虛形以分其勢,彼不敢不分兵以備我。

    敵勢既分,其兵必寡。

    我專為一,其卒自衆。

    以衆擊寡,無有不勝。

    法曰:形人而我無形。

    ” “形人而我無形” “形人而我無形”這話出于《孫子兵法·虛實篇》。

    原全文是:“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擊一也,則我衆而敵寡,能以衆擊寡者,則吾之所以戰者,約矣。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曹操襲白馬前,兵少于敵,虛襲敵後,使敵軍分,“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必分兵把守,故襲白馬時變成我衆敵寡,以衆擊寡乃勝。

    曹操平生最愛讀《孫子兵法》,他也是第一個整理和注解《孫子兵法》的人。

    他在《孫子序》中贊《孫子兵法》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

    ”曹操是三國時代傑出的軍事家,而他之所以能成為傑出的軍事家,與其熟讀兵書戰策,特别是與深入研究《孫子兵法》有關。

    我們從他的作戰謀略中大多可從《孫子兵法》中找到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