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賴荊州:孔明騙魯肅
關燈
小
中
大
荊州是用武之地,是重要的戰略基地。孔明的“隆中對”就*提出跨有荊益,做為奇正用以夾攻曹魏,故蜀國必須占據荊州;魯肅的“榻上策”就主張全據長江,始能保東吳安全,伺機以圖天下,所以東吳非奪荊州不可。
蜀國要占,吳國要奪,政治不能解決,訴諸武力是不可避免的。
魯肅以大局為重,堅持協商
為了争取用外交手段解決問題,魯肅曾三次前往索取荊州。在他與孔明的談判中,充分反映了兩人不同的外交風格和對策——
南陽被孔明用計奪取後,周瑜在大怒之下,準備起兵與劉備、孔明共決雌雄,魯肅堅決反對說:“如若自家互相兼并,倘曹兵乘虛而來,其勢危矣。”
自動要求前往以理說之,若說不通,動兵不遲。在談判中,孔明提出:荊州原是劉表基業,應由其子劉琦占據,若劉琦不在,别有商議。魯肅見劉琦病入膏育,不過半年必死,便同意達成協議:若劉琦不在,荊州歸還東吳。
孔明使乖賣巧,一再混賴
劉琦病逝,魯肅以吊喪為名再前往索取荊州,孔明又賴賬,說暫借荊州為本,待取得西川後,才交還荊州。魯肅為顧全大局,隻好聽從。孔明為表示他的“誠意”,還叫劉備立紙文書,寫明“哲借荊州為本”,押了字。保人孔明也押了字。孔明說:“亮是皇叔這裡人,難道自家做保?煩子敬先生也押個字,回見吳侯也好看。”魯肅以為“皇叔是仁義之人,必不相負”。
遂押了字。好久未見劉備取西川,孫權便令魯肅再去索取,這時,劉備、孔明又以取漢室同宗之地“怕人唾罵”為辭。劉備取川後,也不交還,這時魯肅已去世,不能對孫權施加影響,孫權終于用武力襲取荊州。
以狡詐外交對誠實外交
孔明和魯肅兩人都是蜀吳同盟的倡導者,彼此都始終堅持,至死不渝,但兩人在處理荊州問題上各有巧妙:魯肅從大局出發,主張用和平手段解決荊州問題,故一再讓步,委曲求全;而孔明卻使乖弄巧,一再混賴。一是誠實外交,一是狡詐外交。魯肅以誠相處,在其生時,雙方雖有矛盾卻不至于激化,仍能保持吳蜀同盟,孔明狡詐,雖然能抵賴于一時,但解決不了荊州問題,結果是促成“關羽毀敗,種歸嗟失”,使蜀吳同盟一度徹底破裂,這是與孔明堅持兩國同盟的本意違背的。
蜀國要占,吳國要奪,政治不能解決,訴諸武力是不可避免的。
魯肅以大局為重,堅持協商
為了争取用外交手段解決問題,魯肅曾三次前往索取荊州。在他與孔明的談判中,充分反映了兩人不同的外交風格和對策——
南陽被孔明用計奪取後,周瑜在大怒之下,準備起兵與劉備、孔明共決雌雄,魯肅堅決反對說:“如若自家互相兼并,倘曹兵乘虛而來,其勢危矣。”
自動要求前往以理說之,若說不通,動兵不遲。在談判中,孔明提出:荊州原是劉表基業,應由其子劉琦占據,若劉琦不在,别有商議。魯肅見劉琦病入膏育,不過半年必死,便同意達成協議:若劉琦不在,荊州歸還東吳。
孔明使乖賣巧,一再混賴
劉琦病逝,魯肅以吊喪為名再前往索取荊州,孔明又賴賬,說暫借荊州為本,待取得西川後,才交還荊州。魯肅為顧全大局,隻好聽從。孔明為表示他的“誠意”,還叫劉備立紙文書,寫明“哲借荊州為本”,押了字。保人孔明也押了字。孔明說:“亮是皇叔這裡人,難道自家做保?煩子敬先生也押個字,回見吳侯也好看。”魯肅以為“皇叔是仁義之人,必不相負”。
遂押了字。好久未見劉備取西川,孫權便令魯肅再去索取,這時,劉備、孔明又以取漢室同宗之地“怕人唾罵”為辭。劉備取川後,也不交還,這時魯肅已去世,不能對孫權施加影響,孫權終于用武力襲取荊州。
以狡詐外交對誠實外交
孔明和魯肅兩人都是蜀吳同盟的倡導者,彼此都始終堅持,至死不渝,但兩人在處理荊州問題上各有巧妙:魯肅從大局出發,主張用和平手段解決荊州問題,故一再讓步,委曲求全;而孔明卻使乖弄巧,一再混賴。一是誠實外交,一是狡詐外交。魯肅以誠相處,在其生時,雙方雖有矛盾卻不至于激化,仍能保持吳蜀同盟,孔明狡詐,雖然能抵賴于一時,但解決不了荊州問題,結果是促成“關羽毀敗,種歸嗟失”,使蜀吳同盟一度徹底破裂,這是與孔明堅持兩國同盟的本意違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