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民心:劉備巧奪西蜀

關燈
不談西川事,憑他一再挑撥,隻裝做不知,甚至用别的話漾開了去。

    張松辭去,劉備于十裡長亭設宴送行,依依不舍,還流下惜别之淚。

    張松自思:“玄德如此寬仁愛士,安可舍之?” 乃主動說服劉備取川,把自己的意圖連盤托出,并交出西川圖,上面盡寫着地理行程,遠近闊狹,山川險要,府庫錢糧,一一俱載明白。

    劉備用的是姜太公釣魚之法,願者上鈎,即一直以情動之,使其自動說出,這可使張松更死心為之賣命。

    這樣,劉備不僅在西川安置了一個忠于己的“間諜”,且對西川地理了如指掌,為以後在西蜀行軍提供了有利條件。

    張松回蜀後,又密與其好友法正、孟達交底,于是結成一夥,為劉備做内間。

    次日,張松鼓其如簧之舌,千方百計說服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入蜀支援,以拒張魯。

    “堡壘往往是從内部攻破的”,有張松、法正、孟達為劉備效力,加上劉璋之暗,何況召虎容易遣虎難,西蜀的命運可想而知了。

     人心不服雖得也難治 劉備入川後,就極力收拾西川民心:他嚴明号令,如有取百姓一物者斬,于是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因此,所經之地,百姓扶老攜幼,滿路瞻觀,焚香禮拜。

    劉備對歡迎的百姓皆用好言相慰。

    也因他以結民心為本,故在如何取川問題上,他和龐統、法正發生了分歧。

    劉備和劉璋在涪城相會時,龐統主張“來日設宴,請季玉赴席,于壁衣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主公擲杯為号,就筵上殺之,一擁而入成都,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可坐而定”。

    法正極力支持龐統的意見說:“若執狐疑之心,遷延日久,大為失計。

    且恐機謀一洩,反為他人所算。

    ”龐統、法正之謀雖巧,取蜀亦易,但缺乏政治考慮,這是謀士之策,非戰略家之謀。

    因初入其境而殺其主,必引起蜀民怨恨,人心不服,雖得之也難治,故劉備堅決不同意說:“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決不可行。

    ”二人再三說之,劉備隻是不從。

    劉備進駐葭萌關後,嚴禁軍士,廣施恩德,以收拾民心。

     由于劉備采取“攻心”戰略,深得西川人心,終于在蜀地站穩了腳跟。

     當他向成都進軍時,繼續執行其“攻心”戰略,大軍到處,立起免死旗,凡川兵倒戈卸甲者,不許殺害,如傷者償命;願降者參軍,不願者放回。

    因此,被俘川兵,歡聲雷動,大都願意留下為之效命。

    由于劉備得人心,蜀地士人多來投效,或通風報信,或出謀獻策。

    劉備進攻雒城,冷苞獻計拟決涪江之水,以淹死劉備之兵。

    對此,劉軍尚蒙在鼓中,幸得蜀中豪傑彭漾及時告知,才免于難。

    因人心歸劉備,劉璋雖有幾個忠臣、勇将為之獻智效死,也無濟于事,荊州軍到處,所向披靡,紛紛不戰而降,劉璋隻得獻城歸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