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斷送西蜀:劉禅寵宦官黃皓

關燈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這是孔明《前出師表》總結前後漢興亡的原因,用以告誡劉禅,确是語重心長,言真情切。而劉禅并沒有如孔明所希望的,親賢臣,遠小人,以興漢室;而是親小人,遠賢臣,重踏桓、靈覆轍,斷送了蜀國江山。

    昏庸無能的阿鬥

    劉禅是少有的昏君,是個不朽的”阿鬥”。平心而論,劉禅也不盡壞:

    他老實得可憐,昏庸得出奇,陳壽給他形象的評價是:“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孔明執政時,他遵其父劉備所囑:“事丞相如父”,且實權在孔明,他不聽也得聽。孔明操勞國家大事,整天忙得汗流浃背,食不甘味,睡不安席;劉禅卻可不費腦筋,飽食終日,樂其所樂。當然,他不是整天在昏睡,遇到國家有事,他有時也有所用心。如劉備逝世後,曹魏乘機興師五路侵蜀,因這時孔明閉門不出,他不知如何是好,急得團團轉,後來他到相府探望孔明,孔明告訴他退兵之策,他才如夢初醒。他對孔明也不盡放心,當孔明與司馬懿鬥兵鬥陣連續大勝,正欲乘勝直取長安的時候,他中了司馬懿的反間計,聽信流言——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國,宦官為之畫策,他便遣使資诏星夜宣孔明回。孔明奉旨回成都問他何故诏還?他無言可對,良久,乃說:

    “朕久不見丞相之面,心甚思慕,故特诏回,一無他事。”真是憨人憨話,憨氣十足。不過,總的說,孔明在世時,還是賢臣當道、小人遠避,劉禅基本上是聽孔明的話的,宦官也不敢出面幹政。孔明病逝五丈原後,情況逐漸發生變化,特别是蔣琬、費祎等賢相相繼去世後,他被宦官黃皓等小人所左右,溺幹酒色,不理朝政,政事、軍事弄得一塌糊塗。

    小人弄權,将士難為

    深得孔明兵法的姜維是蜀國後期的“擎天柱”,是個赤膽忠心的人,他秉承孔明遺志,九伐中原,雖天大勝,但也挫傷敵膽,使之不敢正窺西蜀。

    當姜維正在前線浴血奮戰,困魏國名将鄧艾于祁山時,忽連接後主的三道诏書,促其班師。原來是後主聽黃皓讒言:“姜維屢戰無功,可命閻宇代之。”

    閻宇何人?他身無寸功,隻因阿附黃皓,遂得重爵,官至右将軍。黃皓本想用閻宇代姜維,後知鄧艾善用兵,恐閻宇非其敵手,又寝其事。任用大将,如此兒戲,是撤是用,全憑一宦官作主,确是超級庸主。姜維回,得悉此事,入奏後主說:”黃皓奸巧專權,乃靈帝時十常侍也。陛下近則鑒于張讓,遠則鑒于趙高。早殺此人,朝廷自然清平,中原方可恢複。”後主笑說:“黃皓乃趨走小臣,縱使專權,亦無能為。”姜維因不能殺黃皓擔心被其所害,乃聽從郤正之言,領軍前往沓中屯田,以充軍實,徐圖進攻。自古以來,庸主當政,小人弄權,大将在外難于立功。昔”樂毅伐齊遭間阻,嶽飛破敵被讒回。”姜維豈能例外!

    西蜀之亡必然也

    劉禅昏庸透頂,黃皓專權胡為,西蜀之亡是必然之事。鐘會、鄧艾大舉興兵入侵西蜀,姜維即起沓中之兵前往拒敵,并上表請派精兵分守戰略重地陽安關和陰平橋,并指出“若失二處,漢中不保矣。”在這危急關頭,劉禅竟聽黃皓之言,召師婆入内殿問吉兇,她以“西川土神”附身,胡說什麼“陛下欣樂太平,何為求問他事?數年之後,魏國疆士亦歸陛下矣。陛下切勿憂慮。”自此,劉禅深信師婆之說,遂不聽姜維之育,每日隻在宮中飲宴歡樂。姜維累申告急表文,皆被黃皓隐匿。因此,使鐘會輕取陽安,鄧艾偷渡陰平,姜維雖仍和諸将死守劍閣,使鐘會受挫,不能前進,可是鄧艾已直趨成都,劉禅已面縛輿梓出陣,姜維縱有“回天力”也無濟于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