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 論 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關燈
諸葛亮、龐統、姜維、蔣琬、費祎,吳的孫權、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他們雖都是智者,但各有短長,這使彼此鬥智比才各有輸赢,才能引人入勝,使人每談到其精絕處,不禁為之拍案贊歎。

    “攻心為上”,而攻心最高水平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我們不能說隻是諸葛亮能用這絕妙戰法,他的“七擒七縱孟獲”是攻心的絕唱,能稱為攻心絕唱的倒是呂蒙襲荊州擒關羽。

    諸葛亮平南方以“攻心為上”,雖取得了最佳效果,即使南人不複反,但是在雙方反複的、激烈的較量和争戰之後,死人不少,如火燒藤甲兵,這不能稱為不戰而屈人之兵。

    呂蒙襲荊州,先是用種種計謀使關羽麻痹大意,集中主力圍樊城而無後顧之憂,他不費一兵一卒用白衣襲荊州,入荊州時嚴軍紀以及安撫和保護随關羽出征的将兵的家屬,以瓦解其軍心,當曾以善待士卒著稱的關羽回軍途中,因軍心已散,不戰而潰,關羽這個具有“萬人敵”本領的猛将終于被擒,這确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對劉備、孫權,過去研究者也不将之列入智者之列,其實劉備是個攻心大師,他的擲阿鬥、要投江、辭徐州、遣衆将、托孤話,盡得攻心妙用,故都收到最佳效果。

    對其事業起了重要作用;孫權明于知人,善于選将用将,不窮自己出征而捷報頻傳,非明智的統帥不能如此。

    以雄才大略著稱的曹操,張繡曾幾乎置之于死地,殺其長子、侄兒和愛将,而他從全局利益出發,忘卻“淯水之難”的深仇大恨,“矯情任算”收降張繡,并結為兒女親家,非大智者不能為之。

     《三國演義》的用人藝術,也是我國古代智慧的體現。

    它闡述三國興亡的原因,無不歸結于能否用得其人,這說明用人是何等重要!三國用人都各有所長,如劉備的”明于知人”,孔明的“德才兼備”,曹操的”唯才是舉”,孫權的“疑之不用,用之不疑”。

    他們既有其用人不同的特點,也有其共同之點,即不論資排輩,破格用人;不論親疏,賞罰分明,以及其各有巧妙的禦人術,等等。

     《三國演義》的智慧還體現在藝術的開拓和創造上,如用美的辯證法塑造典型人物,并能從發展、對比、矛盾中刻畫人物性格;在結構上,将故事情節如此頭緒紛壇、縱橫交錯,組成一個完整的美妙的整體。

    在這些方面,其同代的同類的中外文學作品是不能與之媲美的。

    還有它的造形、行情、寫景的詩情畫意,對以後文學創作也同樣有較大啟迪和影響。

    《三國演義》的上述的繼往開來的藝術成果,顯然是作者集衆人的智慧所創造的。

     具有多種借鑒作用 智慧與才智,智謀是同義詞,是指對事物具有認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明創造的能力。

    沒有這種能力前,人類長期是大自然的奴隸,有了這種能力,才逐漸成為大自然的主人,能改天換地。

    我國古代人早就認識到智慧的重大作用。

    《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與劉邦在廣武相持不下,項羽要求與劉邦鬥力,一決雌雄,劉邦笑着說:”吾能鬥智,不能鬥力”。

    結果善于鬥智的劉邦終于打敗能“力拔山”、勇冠三軍的項羽。

    西漢時出版的《淮南子·主術訓》也說:“衆智之所為,無不成也。

    ”可見,智慧是勝利或成功之本。

     是智慧必能正确認識或正确反映客觀的規律,所做的事會取得成功,相反,會遭到挫折或失敗,就不能稱為智慧。

    智慧有種種,有的能正确反映事物總的規律,有的能正确反映相類事物的共同規律,有的能正确反映一定事物的規律。

    因此,能相應地、實事求是地運用古代智慧,對我們的事業是會起有益的作用的。

     《三國演義》的許多謀略,雖然是應用于戰争,但都可應用于社會上的一切競争或鬥争,即包括政治、經濟、外交以至國與國之間的各種紛争。

    ”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出于《孫子兵法》,但《三國演義》運用于描繪三國之間的争戰是有所發展的。

    毛宗崗對于鄧艾與姜維(一百一十回)鬥争的勝敗評點說:“知己,而不知彼亦足以知己,是不得謂之知已;知彼,而不知彼亦料我之知彼,則不得謂之知彼。

    ”這段評點說明,《三國演義》不隻是照搬孫子兵法,而是有所創建的。

    孫子的“知彼知己”僅是從一方面說,隻有你“知己知彼”,而對方不知已不知彼,當然你是“百戰不殆”的,如果對方也”知己知彼”,那你就不一定”百戰不殆”了。

    如果知已,亦能料彼是否知已,知彼亦能知彼是否能料我知彼,這樣才能采取萬無一失的對策,始能“百戰不殆”。

    《三國演義》還将“固本始能戰”、“攻心為上”“避實擊虛”、“聲東擊西”、“先發制人”、“随機應變”等智謀運用于三國争戰,加以生動的描述,使這些古代兵法形象化、具體化,使人易于了解和借鑒。

    如果不懂得吸取這些智謀,是不可以言競争或鬥争的。

     有些中外學者預言:“在21世紀,中國古典小說能引起世界注目的非《三國演義》莫屬,尤其是它的應用研究。

    ”這是否科學預言,抑或是誇大之詞,這隻能到21世紀才能分曉。

    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國演義》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中華氏族的智慧将在國際競争中日益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