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 論 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關燈
小
中
大
《三國演義》在中國,家喻戶曉,有口皆譽;在日本,人們視之如寶,一書在手,如醉如癡。
三國熱也正在向世界擴展。
《三國演義》為何有如此吸引人的魅力呢?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因《三國演義》彙總了我國幾千年來的古代智慧,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用衆智寫成的不朽名著 《三國演義》并非成書于一時一人,而是人民群衆的集體創作。
東漢末年,群雄崛起,争戰不已,時間長達近百年,從魏、蜀、吳立國算起也近半個世紀。
由于三國故事十分豐富動人,它并不因三國歸晉而泯滅,而是在民間廣泛流傳,它的諸多英雄人物的事迹,更是吸引人,人們對他們十分敬佩和懷念,在其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将之美化,對于一些反面人物則極其憎恨,不斷将之醜化。
在這同時,文人寫的稗史也記錄了很多三國動人的故事,據說魏晉時有200多本。
宋時,已有專講三國故事的人,即專說“三分”的說書人。
迄元,已出版了可能是說書人的話本《全相三國志平話》,并出現了不少有關三國故事的雜戲,如《祭風》、《哭周瑜》、《五丈原》、《三戰呂布》等。
生活于元末明初有志于圖王的羅貫中在前人對三國故事加工、創作的基礎上,以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注”的史實為主線,參考了《全相三國志平話》的結構,吸取了稗史、雜劇、傳說、說書的精華,寫成了《三國志通俗演義》,至清,經毛宗崗的修訂,才最後定稿,書名改稱《三國演義》,這說明,《三國演義》的成書,經曆了醞釀、創作、定稿的三個階段,時間從三國故事流傳至清長達1000多年,參加創作的有說書人、戲劇家和文人學者,以及民間加工者,這部不朽名著《三國演義》正是用衆智寫成的。
《三國演義》所寫的是近一個世紀的大動蕩時代,它涉及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反映了封建社會各種極其尖銳而複雜的矛盾,塑造了諸多栩栩如主的曆史人物,再現了無數驚心動魄的古代戰鬥,如此長篇巨著,如果不集思廣益,借鑒前人的經驗和成果,隻是靠個人的虛構,那是不可想像的。
《三國演義》的種種戰鬥,是以《孫子兵法》為指導思想,揉合古代兵家的理論,将曆史上著名的戰役融化于其中,結合三國時代的戰争實際寫成的。
古代兵法的廟算、攻心、伐交、料敵、應變、用奇、造勢,示形、用詐、用術等,在《三國演義》裡都具體化、形象化了。
又如《三十六計》裡的“美人計”、“二虎競争計”、“驅虎吞狼計”、“假途伐虢計”,以及韓信的“十面埋伏計”和虞翻的“增竈退兵計”等,都被《三國演義》将之花樣翻新,加以運用。
但它不是照搬,是将之改造納入所再現的戰役,因而顯得有聲有色。
其着重描繪的還是三國時代的戰争,如赤壁之戰寫得多麼波瀾壯闊,五彩缤紛,而這主要是靠作者的天才虛構:又如曹操解白馬之圍和司馬懿平公孫康叛亂時采取聲東擊西的戰術,郭嘉平冀州、定遼東時獻“急之則合,緩之則離”之計,這都顯示了三國時代兵謀家的驚人智慧!在人物的塑造上,有些不朽人物形象也是在不斷加工的過程中形成的。
如對諸葛亮形象的塑造就是這樣。
在元代已有關于諸葛的雜戲,如《博望燒屯》、《諸葛論功》、《黃鶴樓》、《諸葛祭風》、《五丈原》、《燒樊城》等。
《全相三國志平話》寫諸葛故事也最多。
羅貫中塑造諸葛形象時,顯然是吸取上述素材加以再創造的,如”三顧茅廬”,《全相三國志平話》寫得很簡略,還說他是神仙,看了令人感到索然無趣;《三國志通俗演義》把他拉回人間,以虛寫實、烘雲托月的手法,把諸葛亮的亮大形象和劉備求賢若渴的心态描寫得活靈活現,使“三顧茅廬”成為求賢的典範,傳世的妙篇。
可是,諸葛的形象還不盡善盡美,除了有點“近妖”之外,在個别描寫上還存在嚴重的缺點,如寫諸葛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把魏延和司馬懿一起誘進并準備燒死于葫蘆谷,魏延逃出後,諸葛又将之嫁禍于楊儀,以加劇兩人的矛盾,對如此寫法,毛宗崗修訂的《三國演義》将之删掉了,這才不便諸葛由智者變成奸人,保持了諸葛的高大形象。
其他典型的塑造,如阿鬥投降後在魏國參加了司馬昭舉行的宴會時,他看魏舞聽蜀樂都手舞足蹈、”樂不思蜀”的神态,以及關于奸雄曹操的種種精采表演,素材也多取自傳說、戲劇、史書、稗史,并加以敷衍、誇張、改造。
可以說,《三國演義》的動人故事情節和不朽的典型形象,多是集衆智形成的。
集古代智慧之大成 中國4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閃爍着我們祖祖輩輩的智慧。
《三國演義》正是集古代智慧之大成,将之體現在其所塑造的主要人物身上。
它的智慧不是全集中于個别人物,而是體現于諸多人物的身上。
過去有人認為諸葛亮是《三國演義》智慧的化身,這不夠全面,說表現在他的身上較突出可以,但不能說隻他是智者,其他大都是愚者,如果是這樣,這部書就不會那麼吸引人了。
正因三分鼎立的魏、蜀、吳都擁有衆多人才,即衆多的智者,如魏的曹操、司馬懿、郭嘉、程昱、賈翊,蜀的劉備、
三國熱也正在向世界擴展。
《三國演義》為何有如此吸引人的魅力呢?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因《三國演義》彙總了我國幾千年來的古代智慧,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用衆智寫成的不朽名著 《三國演義》并非成書于一時一人,而是人民群衆的集體創作。
東漢末年,群雄崛起,争戰不已,時間長達近百年,從魏、蜀、吳立國算起也近半個世紀。
由于三國故事十分豐富動人,它并不因三國歸晉而泯滅,而是在民間廣泛流傳,它的諸多英雄人物的事迹,更是吸引人,人們對他們十分敬佩和懷念,在其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将之美化,對于一些反面人物則極其憎恨,不斷将之醜化。
在這同時,文人寫的稗史也記錄了很多三國動人的故事,據說魏晉時有200多本。
宋時,已有專講三國故事的人,即專說“三分”的說書人。
迄元,已出版了可能是說書人的話本《全相三國志平話》,并出現了不少有關三國故事的雜戲,如《祭風》、《哭周瑜》、《五丈原》、《三戰呂布》等。
生活于元末明初有志于圖王的羅貫中在前人對三國故事加工、創作的基礎上,以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注”的史實為主線,參考了《全相三國志平話》的結構,吸取了稗史、雜劇、傳說、說書的精華,寫成了《三國志通俗演義》,至清,經毛宗崗的修訂,才最後定稿,書名改稱《三國演義》,這說明,《三國演義》的成書,經曆了醞釀、創作、定稿的三個階段,時間從三國故事流傳至清長達1000多年,參加創作的有說書人、戲劇家和文人學者,以及民間加工者,這部不朽名著《三國演義》正是用衆智寫成的。
《三國演義》所寫的是近一個世紀的大動蕩時代,它涉及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反映了封建社會各種極其尖銳而複雜的矛盾,塑造了諸多栩栩如主的曆史人物,再現了無數驚心動魄的古代戰鬥,如此長篇巨著,如果不集思廣益,借鑒前人的經驗和成果,隻是靠個人的虛構,那是不可想像的。
《三國演義》的種種戰鬥,是以《孫子兵法》為指導思想,揉合古代兵家的理論,将曆史上著名的戰役融化于其中,結合三國時代的戰争實際寫成的。
古代兵法的廟算、攻心、伐交、料敵、應變、用奇、造勢,示形、用詐、用術等,在《三國演義》裡都具體化、形象化了。
又如《三十六計》裡的“美人計”、“二虎競争計”、“驅虎吞狼計”、“假途伐虢計”,以及韓信的“十面埋伏計”和虞翻的“增竈退兵計”等,都被《三國演義》将之花樣翻新,加以運用。
但它不是照搬,是将之改造納入所再現的戰役,因而顯得有聲有色。
其着重描繪的還是三國時代的戰争,如赤壁之戰寫得多麼波瀾壯闊,五彩缤紛,而這主要是靠作者的天才虛構:又如曹操解白馬之圍和司馬懿平公孫康叛亂時采取聲東擊西的戰術,郭嘉平冀州、定遼東時獻“急之則合,緩之則離”之計,這都顯示了三國時代兵謀家的驚人智慧!在人物的塑造上,有些不朽人物形象也是在不斷加工的過程中形成的。
如對諸葛亮形象的塑造就是這樣。
在元代已有關于諸葛的雜戲,如《博望燒屯》、《諸葛論功》、《黃鶴樓》、《諸葛祭風》、《五丈原》、《燒樊城》等。
《全相三國志平話》寫諸葛故事也最多。
羅貫中塑造諸葛形象時,顯然是吸取上述素材加以再創造的,如”三顧茅廬”,《全相三國志平話》寫得很簡略,還說他是神仙,看了令人感到索然無趣;《三國志通俗演義》把他拉回人間,以虛寫實、烘雲托月的手法,把諸葛亮的亮大形象和劉備求賢若渴的心态描寫得活靈活現,使“三顧茅廬”成為求賢的典範,傳世的妙篇。
可是,諸葛的形象還不盡善盡美,除了有點“近妖”之外,在個别描寫上還存在嚴重的缺點,如寫諸葛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把魏延和司馬懿一起誘進并準備燒死于葫蘆谷,魏延逃出後,諸葛又将之嫁禍于楊儀,以加劇兩人的矛盾,對如此寫法,毛宗崗修訂的《三國演義》将之删掉了,這才不便諸葛由智者變成奸人,保持了諸葛的高大形象。
其他典型的塑造,如阿鬥投降後在魏國參加了司馬昭舉行的宴會時,他看魏舞聽蜀樂都手舞足蹈、”樂不思蜀”的神态,以及關于奸雄曹操的種種精采表演,素材也多取自傳說、戲劇、史書、稗史,并加以敷衍、誇張、改造。
可以說,《三國演義》的動人故事情節和不朽的典型形象,多是集衆智形成的。
集古代智慧之大成 中國4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閃爍着我們祖祖輩輩的智慧。
《三國演義》正是集古代智慧之大成,将之體現在其所塑造的主要人物身上。
它的智慧不是全集中于個别人物,而是體現于諸多人物的身上。
過去有人認為諸葛亮是《三國演義》智慧的化身,這不夠全面,說表現在他的身上較突出可以,但不能說隻他是智者,其他大都是愚者,如果是這樣,這部書就不會那麼吸引人了。
正因三分鼎立的魏、蜀、吳都擁有衆多人才,即衆多的智者,如魏的曹操、司馬懿、郭嘉、程昱、賈翊,蜀的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