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

關燈
·198年 在徐州被曹操擒殺。

     呂布,東漢末年董卓部将。

    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頭)人。

    素以勇武著稱,使一枝方天畫戟,箭法高超,号稱∶“飛将軍”,三國時代最優秀的武将。

    原為荊州刺史丁原的義子,後投靠董卓為義子。

    王允用連環計使呂布殺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蟬。

    公元一九八年在徐州被曹操擒殺。

    一生有勇無謀,反複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後人有詩歎道: 洪水滔滔淹下邳,當年呂布受擒時。

     空餘赤兔馬千裡,漫有方天戟一枝。

     縛虎望寬今太懦,養鷹休飽昔無疑。

     戀妻不納陳宮谏,枉罵無恩大耳兒。

     ————————————————— 飛将軍中原絕舞——悲劇豪雄呂布 作者:碧血汗青 讀《三國演義》者,大多看完之後,對呂布的最深的印象怕就是燕人張翼德說的“三姓家奴”,為人好勇鬥狠純粹是個一介武夫,還奴顔卑膝,不講道義善變又無主見,隻是如果去看看《三國志》,這些惡行恐怕要略翻一下才是。

    不管演義小說中把他寫成怎麼樣,但是在曆史記載中的呂布,按我的看法卻是個由于個人性格而導緻最後身死名滅的悲劇豪雄,即使不算是英傑,也當可算得是一時豪雄,絕對不是象演義上描寫得那樣不堪的一個小人。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

    先以“骁武給并州。

    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内,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1)。

    從這一段話,可以知道兩件事情,一個是呂布“骁武”,這個自不待言,恐怕是人皆盡知的事情,第二個卻是被人忽略以及小說家們故意抹殺了的,就是“以布為主簿”一節,主薄,是掌管軍中所有錢糧政務、公文書信來往等一應事體的官吏,是個純粹的文職,而且所掌事務很瑣碎,而呂布在任主薄後丁原便“大見親待”,那應該說呂布在這個職位上是做得很不錯的,由此可見呂布絕對不是個卑魯少文之人,按現在的說法,怎麼也算得上是個知識分子,而不是象演義中所描寫的那樣,是個隻知道仗蠻勇的莽夫。

     靈帝崩後,大将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宦官,何進乃召卓使将兵赴京師,而丁原和呂布也“将兵詣洛陽。

    與何進謀誅諸黃門,(丁原)拜執金吾”,執金吾相當于現在的衛戍司令一職,結果事不成何進身死,洛陽大亂,“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衆迎帝于北芒,還宮”,董卓開始掌權。

    董卓為了專權,便“欲殺原,并其兵衆。

    卓以布見信于原,誘布令殺原。

    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2),演義上說到這一段的時候,說呂布是丁原的義子,然後又因為貪圖金珠寶馬殺丁原而投董卓,其實曆史上根本沒有呂布和丁原為父子的說法,寫二人關系隻有“大見親待”一句,也沒有說董卓用金珠寶馬去收買呂布,而且當時董卓官拜前将軍,封斄鄉侯兼并州牧,要論官位,董卓的前将軍遠在丁原的執金吾之上,對呂布以上令下,呂布當沒有回旋的餘地,而且呂布并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裝——部曲将領,而是漢官吏,再有其時甚至連“(何)進、苗部曲無所屬,皆詣卓”(3),非唯呂布一人,又加董卓有救架大功,皇帝在他手上,生死予奪,隻是一句話的事情,由不得你不從,所以這一段,又是小說家的曲筆。

     另外,董卓進京的初期,其名聲相當不錯。

    《後漢書》《董卓列傳》有雲董卓初時“……擢用群士。

    乃任吏部尚書漢陽周毖、侍中汝南伍瓊、尚書鄭公業、長史何颙等。

    以處士荀爽為司空。

    其染黨锢者陳紀、韓融之徒,皆為列卿。

    幽滞之士,多所顯拔。

    以尚書韓馥為冀州刺史,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陳留孔宙為豫州刺史,颍川張咨為南陽太守。

    卓所親愛,并不處顯職,但将校而已……”,《資治通鑒》又雲:“……董卓率諸公上書,追理陳蕃、窦武及諸黨人,悉複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孫”,陳蕃、窦武乃天下名士,靈帝時為宦官所枉殺,當時天下士人百姓皆冤之,而今一朝得雪;大儒蔡邕,先也因為得罪宦官,“……徙朔方,會赦得還。

    五原太守王智,……奏蔡邕謗讪朝廷;邕遂亡命江海,積十二年”,董卓進京後又辟之,“……(蔡邕)到,署祭酒,甚見敬重。

    舉高第,補侍禦史,又轉持書禦史,遷尚書。

    三日之間,周曆三台。

    遷巴郡太守,複留為侍中”(4),“……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贊事,邕亦每存匡益”(5),正因為這樣,蔡邕才有在董卓死時,于王允席上感董卓知遇之恩的一歎,以至身死。

    這個時候,董卓俨然是個賢臣,天下棟梁的模樣,誰知道他後來會怎麼樣,正可說“設使當初身先死,千古忠奸有誰知”。

    是以是時亦不得罪呂布以助纣為虐之名。

     待後來王允與仆射士孫瑞密謀誅董卓的時候,因為“卓自以遇人無禮,恐人謀己,行止常以布自衛。

    然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

    布拳捷避之,為卓顧謝,卓意亦解。

    由是陰怨卓。

    卓常使布守中閤,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6),因此便以呂布為内應來刺殺董卓,呂布與董卓,倒有“卓……甚愛信之,誓為父子”一句,又有王允說呂布時,“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

    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布遂許之”一段(7),這個時候說呂布倒是有得一說的,隻是董卓此刻已經兇相畢露,是個亂天下的國賊,關東諸侯已然起兵讨伐,可說人人得而誅之,所以最多隻好說呂布是假公濟私而已。

     緊接着因為王允不赦董卓部曲,董卓部曲李傕、樊稠、李蒙等十幾萬衆合圍長安城,這個時候呂布顯露了他性格的一角,《英雄記》有曰:“郭汜在城北。

    布開城門,将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

    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洛陽城中當時呂布為大将(允以布為奮威将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共秉朝政),他卻率軍出去與人“卻兵,但身決勝負”,固然可以說豪氣蓋天勇武過人,卻表明了他不以大局為念,隻以斬将奪旗的偏将之行為能,全然是個江湖豪士的形象,混不象個大将。

    後洛陽城破,呂布與李傕、樊稠戰城中,不勝,遂帶數百騎以董卓頭系馬鞍,駐馬青瑣門外,招王允同走,《通鑒》曰王允以“朝廷幼少,恃我而已”,并要呂布轉告關東諸侯:“努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遂不去死國。

     呂布東出後投袁術,袁術拒而不納,《三國志》記載他先“從張楊于河内。

    李傕等購求布急,布又逃歸袁紹”,然後“紹與布擊張燕于常山。

    燕精兵萬馀,騎數千。

    布有良馬曰赤兔。

    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

    ……紹患忌之。

    布覺其意,從紹求去。

    紹恐還為己害,遣壯士夜掩殺布,不獲。

    事露,布走河内,與張楊合。

    紹令衆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而在裴注中又有載這件事的詳細經過:“英雄記曰:布自以有功于袁氏,輕傲紹下諸将,以為擅相署置,不足貴也。

    布求還洛,紹假布領司隸校尉。

    外言當遣,内欲殺布。

    明日當發,紹遣甲士三十人,辭以送布。

    布使止于帳側,僞使人于帳中鼓筝。

    紹兵卧,布無何出帳去,而兵不覺。

    夜半兵起,亂斫布床被,謂為已死。

    明日,紹訊問,知布尚在,乃閉城門。

    布遂引去”,從這裡看,可以知道,先是袁紹“患忌之”,而呂布因為袁紹手下的将領是“擅相署置,不足貴也”,所以“輕傲紹下諸将”,要按現在的說法,就是人際關系不好,驕傲自大,公關能力太差。

    其實這也慣他不得,因為袁紹的車騎将軍是自己封的,不是朝廷下诏封的,而袁紹的手下的官是袁紹給的,所以當然比不上呂布由天子冊封的“奮威将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來得名正言順,說他們“擅相署置,不足貴也”不為過。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