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

關燈
·163年 誕生于河東解縣。

     ·184年 桃園三結義,讨伐黃 巾首立功。

     ·200年 斬言良,誅文醜 ·214年 劉備入蜀,鎮守荊 州。

     ·219年 攻下襄陽。

    水淹七 軍,降于禁、斬龐 德。

    被孫權襲後方, 兵敗被殺。

     關羽,劉備的義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

    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今山西省臨猗西南)人。

    因戰亂而逃亡至涿郡。

    其後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

    曾在汜水關前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布而聞名天下。

    官渡之戰前被俘,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為曹操殺了袁紹名将顔良、文醜。

    後千裡走單騎,騎坐赤兔馬,提一口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将,終于回到劉備身邊。

    後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軍,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殺龐德,讓華陀刮骨療毒,威名遠揚。

    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被孫權所殺,死時五十八歲。

    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

    後人有詩歎道: 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 千古雲長 作者:周澤雄 義薄雲天,氣貫長虹,這八個字是否"雲長"的天然注腳? 蜀漢大将關羽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大概隻有南宋抗金英雄嶽飛可與之相當,事實上這也是中國唯一兩個直到今天還不斷接受人間香火的武将,民國三年(1914年),兩人更殊途同歸,同時在武廟接受祭享。

    單個地看,中國最大的關帝廟,興旺程度都無法與杭州嶽墳相比,好在關帝廟遍布全國,所以若論香火總量,關雲長興許還勝出嶽少保一籌。

    追蹤關羽聲望的曲線圖也頗為有趣,與那些"死去原知萬事空"的倒黴蛋正相反,關羽的身價倒是與日俱增,日見隆盛,最後竟升至高不可攀的入雲龍境地。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作為被曹操優待的俘虜,關羽初被拜"偏将軍",獲封"漢壽亭侯"。

    建安二十四年,剛剛自封為漢中王的劉備,拜關羽為"前将軍"。

    關羽生前隆寵到此為止,接下來便迎來了綿綿無盡、一浪高過一浪的煌煌哀榮,先是被後主劉禅追谥為"壯缪侯",自宋徽宗封他為"忠惠公"後,曆代皇帝便開始了攀比熱潮,緻使關羽的地位不斷飙升:大觀二年(1108年)為"武安王",天曆元年(1328年)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到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更高居"協天護國忠義大帝"的寶座,逮至清代,經過一千多年的爆炒,關羽的名号已非26個漢字莫辦了,即"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可見,與曹操一樣,關羽"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窮"的泱泱大名,主要來自後人的再認識,與三國時人的評價并不吻合。

    與曹操不同的是,在曆史大盤的股指曲線上,關羽股走的是一條牛氣昂揚的增值道路,曹操股則一路熊樣,踉踉跄跄,至兩宋時差不多已跌破血本,可數度申請破産,隻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才略見觸底反彈。

     曆史常常未必公正,無往不勝的曆史法則一旦遭到藝術法則的有力狙擊,便有可能上演一場滑鐵盧。

    羅貫中《三國演義》便提供了一個明證。

    在這部中國最早的長篇小說中,作家主要傾全力塑造了三個人物:曹操、諸葛亮和關羽,作家對曹操竭盡鞭笞挖苦之能事,對諸葛亮和關羽,則無限景仰、不吝贊詞。

    為了誇大諸葛亮的神奇作用,羅貫中不惜讓自己同樣偏愛的劉備為之墊背,不惜向倜傥風流的周瑜栽贓:自諸葛亮在小說第三十八回神龍現身後,劉備便就地降格為一個唯諸葛之命是從的傀儡型人物了;周瑜更可憐,不僅被剝奪了"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的權力,還硬生生地淪為一個氣量偏狹的典型,接受嘔血身亡的屈辱命運。

    我們發現,羅貫中筆下的曹操,雖奸滑萬狀,但大多事有所本,即使所據多為"齊東野語"般的稗官野史;同樣出自他筆下的諸葛亮和關羽,出乎想象的内容則意外地多,作家的筆墨在這兩人身上因而也騰挪得最為酣暢,享受的創作自由也最為充分。

    清章學誠《丙辰劄記》裡曾用"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界定《三國演義》的虛實結構,這"三分虛構"中的兩分,我看倒要被孔明和雲長占去:這兩個在小說中都能死後顯靈的怪誕天才,因而也恰恰成為距曆史真相最遠的人物。

     雖然在羅貫中寫出不朽巨著之前,關羽作為一種傳說,已經在社會上赢得相當的地位聲望,但關羽"超群絕倫"形象的最終完成和樹立,又畢竟有賴于羅貫中的如椽巨筆。

    我覺得關羽若再次顯靈,再次以披閱《春秋左氏傳》的熱情展讀這部《三國演義》,他的第一反應乃是大驚失色。

    某著名作家因有感于個别記者對自己無中生有地胡亂吹捧,遂慨然有歎:虛假不實的美言,仍屬诽謗。

    倘如此,結合雲長倨傲不群的形象,他該覺得受到羅貫中的"厚誣"才對。

    當然,如果漢壽亭侯覺得悄悄接受下來也不壞的話,那他就會留神經常給這位羅貫中老弟上上墳去。

    須知滿中國的關帝廟,對于任何一位自我批評意識不是超常強烈的人來說,都是一種無法拒絕的誘惑。

    這便好像某人送你一筆來曆絕對沒有問題的巨款,且贈送的理由又是說得過去的(可以假設你無意中的一句話給某人壯了膽,他自此涉入商海,并大有斬獲,突然罹患癌症,撒手歸西前決定把這筆遺産全部贈給閣下),你有把握說自己一定會避之如避蛇嗎? 歐美人看《三個王朝的羅曼史》(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按即《三國演義》英譯名),大概會懷疑關羽是否有同性戀傾向,根據彼邦的《麻衣相法》,他們還可能把關羽那把大胡須,進一步鑒定為同性戀的标準特征。

    我得說這是冤枉的,不是說非同性戀者就不該成為美髯公,也不是說同性戀有何丢臉之處,而是關雲長根本就不是同性戀。

    都怪羅貫中不好,他為什麼把書寫得讓人誤以為關羽是個老童男呢?關羽有老婆,關平也不是他的義子,他還有女兒,此外,當時一本《蜀記》裡甚至還有關羽好美色的描述呢。

    試着考察羅貫中的本意,再結合文革時期作家對待筆下英雄的習慣做法,我們或許能體會作家那份略嫌幼稚的善良。

    文革時期的文學作品,為了标榜英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無私忠誠,主人公便經常被作家處理成不知愛情、婚姻為何物的人間怪客。

    影片《火紅的年代》裡的趙四海,四十大幾的模樣卻還沒有老婆,整天和老母住在一起;京劇《龍江頌》裡的女主角江水英,好像也沒有丈夫,所以整天隻知在龍江大壩上風風火火,向階級敵人開戰;京劇《智取威虎山》裡删去了原來小說中參謀長少劍波與衛生員小白茹那層迷人的暧昧關系;長篇小說《豔陽天》中的男主角,作家浩然也曾開宗明義地告訴我們:"蕭長春死了媳婦,三年也沒有娶上"…… 《三國演義》裡沒有老婆的關雲長,在古時偏偏成了最受婦人和孩子喜歡的形象,這事在今天也頗為可怪。

    我不想在此深究關羽讨古代女人歡心的原因所在,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在今天的女性世界裡不會再這麼兜得轉了。

    這樣一位更願意忠誠某個男人的家夥,即使他再儀表堂堂,作風和柳下惠一樣正派,也隻會吓跑天下女子。

    正是"柳下惠"這一點,最可能使關羽在戀愛場上受挫,太輕浮的男人與一點兒不輕浮的男人一樣,都是可怕的,也許後者還更可怕。

    ----張飛在女子面前的立場不甚清楚,若比誰更看輕女色,五虎上将中也許首推趙雲:出于對未來丈人的警惕,子龍曾以女方與自己同姓為借口,決然推掉了一名"絕色"女子。

     旅美曆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曆史》中,曾意外地勻出篇幅,對關羽這位三國名将作了一番很具現代意識的點評。

    摘抄如下:"此人(關羽)武藝必有獨到之處,譬如他與顔良對陣,'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衆之中,斬其首還',文中又沒有提及兩方随從将士之行動以及對陣之地形及距離,類似僥幸,又若有神授。

    他之不受曹公優渥,一意投歸先主,應系實情,也與他的習性符合。

    可是書中叙述他的英雄末路,則毫不恭維。

    關雲長對部下不能開懷推恩的掌握,對于敵情判斷、側衛警備也全部馬虎,又破口罵人,缺乏外交手腕,造成兩面受敵的危境而不自知,最後他的部隊毫無鬥志,不戰自潰,他自己隻能率領十餘騎落荒而走,也再沒有表現斬顔良時的英勇。

    以這樣的記載,出之标準的文獻,而中國民間仍奉之為戰神,秘密結社的團體也祀之為盟主,實在令人費解。

    "我喜歡黃仁宇先生的讀書法。

    讀書當在不疑處有疑,但這一點古人常較多地落實在考較義理上,而較少設身處地、将心比心地從具體情勢出發,如黃先生對關羽斬顔良時"兩方随從将士之行動及對陣之地形及距離"方面的存疑,就我所接觸到的古人評點三國文字,可說絕無僅有。

    但黃先生的考慮是必要的,不然,我們隻會一味跟着作家傻想關羽如何具有萬夫不當之勇,将誇大之詞盲目坐實,隻想着在字面上過瘾,待到後來需要正确理解關羽死因時,便難免破綻百出,針腳大亂。

    須知東吳派去斬殺關羽的潘璋,并不是什麼名将,而實"博蕩嗜酒"之輩,實際擒獲關羽父子的,更隻是潘璋手下一個名叫馬忠的小角色。

    關羽是不是竟像羅馬尼亞黨魁齊奧塞斯庫那樣,不明不白地死于尋常匹夫的暗算,亦頗可疑。

     憾哉,關羽和張飛,兩人一世英名,結果皆不得好死,雙雙身首異處。

    關羽更慘,不僅他的兒子關平當時就随自己陣亡,由于他此前處死了拒絕投降的曹操悍将龐德,龐德怒發沖冠的兒子龐會後來随鐘會、鄧艾大軍滅蜀時,夷滅了關羽全族。

    ──由此可見,水浒寨中那位号稱關公後人的"大刀關勝",肯定是一個冒牌貨。

     關雲長刮骨療毒,史有明載,當然為他作開刀手術的不該是華佗。

    難道羅貫中竟以為當時整個中華隻有一位華佗在金針度人?羅貫中有所不知的是,若這一手術真由華佗主刀,則關羽一邊接受手術一邊與部下飲宴喝酒的豪情反而會打些折扣:華佗此時當已抟制好了"麻沸散",一劑下去,關羽既無甚痛苦,與部下喝酒也就不值得讓人驚訝了。

    不,正因為關羽是在沒有任何麻藥的情況下接受"刮骨療毒",他的勇氣才使人敬意陡生。

     這樣的英雄是不會向任何人屈服的,這樣的大将即使沒有一把飄飄美髯助威,他也同樣有理由對别人表現得傲慢一些。

    即使這個"别人"乃是社會地位在自己之上的孫權。

    黃仁宇先生說關羽缺乏外交手腕,當指拒絕孫權和親一事。

    孫權貴為吳主,為示吳蜀和好之意,曾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女兒求婚,我們知道,孫權派出的親善使者遭到關羽一陣毒罵。

    羅貫中還嫌那一聲"狢子敢爾"不夠表達關羽傲視群雄的力度,在小說中添油加醋地綴上一句:"犬子安配虎女。

    "也許古代的讀者特喜歡看大英雄出言無狀,不講文明禮貌,換用今天的眼光,則關羽殊為不智。

    你可以拒絕婚姻,但沒必要陰損他人,何況,但逞一時之快的侮辱,是要付出代價的。

    尤其,你侮辱的對象,乃是那個連曹操都頗為忌憚的孫權。

     關羽隻是一個勁地張揚着自己,以至把自己弄到怪誕的程度。

    他為什麼不能稍稍節制一些傲慢呢?有節制的傲慢,才有可能升華為人格魅力,若表現得汗漫無邊,則不僅令人生厭,還可能帶來危險。

    這種危險,在和平時期會使人丢掉飯碗,在戰争期間,有可能使人丢掉腦袋。

    雲長,你以為自己是誰呢? 無須資料作證,我也能想見,以關羽的地位,以他平素的為人作風,他的身邊注定會出現一些慣于阿谀奉承的家夥。

    這是一種規律,有什麼樣的上級就有什麼樣的部下,一個地方、一個部門若出現大量谄媚之徒,把領導抓起來法辦肯定沒錯,因為隻有不講衛生的人才可能引來虱子的光臨。

    那些沒有在史籍中留下名姓的小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助長了關羽的天神意識,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