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雲長--周澤雄
關燈
小
中
大
就是當時已病體支離的呂蒙,在走向大限前給同樣末日臨頭的關羽上的最後一課。
性格即命運,極端兀傲與極端頹唐,本隻在旋踵之間。
關羽的失敗,原與"大意"無關,實在乃是個性使然。
最使關羽顔面無光的是:曹操突然間已沒有取關羽人頭的興緻了,當關羽因荊州失守而被迫放棄圍攻樊城,急速撤退的時候,曹操的信使鞭着快馬,用最快的速度趕到曹仁面前,嚴禁曹仁從後掩殺。
也許,這是曹操的外交手段,他故意要讓孫權立此一功,以使吳蜀交惡,瓦解吳蜀聯盟。
有識者認為,在徐晃當初打破關羽"露重飛難進"的重重營壘之後,曹操縱不假手呂蒙,也能擊敗關羽。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曹操對關羽确實心存厚愛,不忍心在他困敗時背後放出飛刀。
孫權殺了關羽之後,立即将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毫不猶豫地下令:以諸侯的規格,厚葬關羽。
兩人都是做給劉備看的,孫權想顯示殺關羽完全是曹操的主張,曹操的回答是"不"。
曹操成了最大的赢家,因為劉備把帳算到了孫權頭上。
西蜀成了最大的輸家,因為急于替兄弟複仇的劉備,在接下來的吳蜀彜陵之戰中,遭到了更加慘重的失敗。
結果,孫權笑到了最後。
這一切,皆緣自關羽将星的驟然殒落。
與《三國演義》中那個忠勇雙全、有情有義的美髯公相比,我這裡描畫的關羽,毋甯是讓人掃興的。
對此我深感抱歉,何況我也同時認識到,試圖看清關羽其人,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是關羽的性格有多麼複雜,而是他的頭頂上缭繞着民間曆千百年而不衰的袅袅香火,遂使他永遠裹着一件迷霧的大氅。
神化是歪曲的前奏,敬畏是誤解的始基,不同的人往往會因不同的目的,或高明或拙劣地為關羽人為添上種種細節,時格勢禁之後,就會使梳理不勝其煩。
就以民間"關羽斬貂蟬"為例,由于我們根本不清楚三國時期是否真有貂蟬其人(從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注引中,我們既找不到一根貂毛,也覓不到一尾蟬翼),這事便不知因何而起了。
就假設有貂蟬其人,就假設關羽和貂蟬還有緣相會,當然時間在白門樓缢殺呂布之後,我仍然不清楚關羽憑什麼要斬殺這樣一個有大功于漢家天下的絕色女子,這又能給我們的英雄增添多少豪邁呢? 中國古代的民間思維方式,确實常會攙雜些非常混帳的觀念,對此我們隻能置之不理。
關羽的幸運在于他被成功地歸結為某種英雄典型,關羽之使今人感到乏味,亦正在于他遭到該種英雄模式的捆綁。
人們一面贊美他,歌頌他,供奉他,一面卻又渾然不覺地使他陷入單調和程式化之中。
他成了民間樸素英雄心理的犧牲品。
然而羅貫中仍然是值得感謝的,他所塑造的這位英雄,就藝術形象而言,堪稱登峰造極。
我覺得單單玩味小說中"溫酒斬華雄"那一段,已足可使關羽不朽。
這場厮殺雖屬虛構(不然也無法解釋袁術"術生年以來,不知天下有劉備"的話了),但其中傳遞出的英雄氣概和戰争鼓點,千載之後猶在每一個讀者頭上咚咚作響。
我們不妨重溫一遍: "言未畢,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願斬華雄之頭,獻于帳下!'衆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鐘,立于帳前。
紹問何人,公孫瓒曰:'此劉玄德之弟關羽也。
'紹問現居何職。
瓒曰:'跟随劉玄德充馬弓手。
'帳上袁術大喝曰:'汝欺吾衆諸侯無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
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
'袁紹曰:'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恥笑。
'操曰:'此人儀表不俗,華雄安知他是弓手?'關公曰:'如不勝,請斬某頭。
'操教酾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
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
'出帳提刀,飛身上馬。
衆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衆皆失驚。
正欲探聽,鸾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
----其酒尚溫。
"這一段,寥寥僅278字,不僅勾畫出袁氏兄弟和曹操的性格,還使一位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刹那間栩栩如生。
誰能測量出在雲長"酒且斟下,某去便來"這八個字中,蘊蓄了多少英雄豪情呢?(附帶提一句,軍銜為都督的華雄人頭,實際上是被孫堅割下的,當時真正與董卓軍隊正面抗衡的,也隻有孫堅)。
"青史對青燈","赤心如赤面",這樣一個雲長即使不符合曆史真相,但首先是能夠讓人心潮澎湃的。
我們就享受這份心底的澎湃吧:一個赤面長須提大刀的人物,一個百萬軍中取上将之頭如探囊取物的人物,一個為了恩主不惜放棄眼前榮華、雖跋涉千山萬水而不辭的人物,一個竟能使自己貴為帝王之尊的兄長甯可不要江山也要為之報仇血恨的人物。
此外,如果你願意接受的話,他也許還是一個"作畫鐵筆強"的畫家,雖然,他的作品一幅也沒有留傳下來,正如我們也讀不到他一字半句遺文。
他的魅力既無可懷疑,又影影綽綽。
性格即命運,極端兀傲與極端頹唐,本隻在旋踵之間。
關羽的失敗,原與"大意"無關,實在乃是個性使然。
最使關羽顔面無光的是:曹操突然間已沒有取關羽人頭的興緻了,當關羽因荊州失守而被迫放棄圍攻樊城,急速撤退的時候,曹操的信使鞭着快馬,用最快的速度趕到曹仁面前,嚴禁曹仁從後掩殺。
也許,這是曹操的外交手段,他故意要讓孫權立此一功,以使吳蜀交惡,瓦解吳蜀聯盟。
有識者認為,在徐晃當初打破關羽"露重飛難進"的重重營壘之後,曹操縱不假手呂蒙,也能擊敗關羽。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曹操對關羽确實心存厚愛,不忍心在他困敗時背後放出飛刀。
孫權殺了關羽之後,立即将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毫不猶豫地下令:以諸侯的規格,厚葬關羽。
兩人都是做給劉備看的,孫權想顯示殺關羽完全是曹操的主張,曹操的回答是"不"。
曹操成了最大的赢家,因為劉備把帳算到了孫權頭上。
西蜀成了最大的輸家,因為急于替兄弟複仇的劉備,在接下來的吳蜀彜陵之戰中,遭到了更加慘重的失敗。
結果,孫權笑到了最後。
這一切,皆緣自關羽将星的驟然殒落。
與《三國演義》中那個忠勇雙全、有情有義的美髯公相比,我這裡描畫的關羽,毋甯是讓人掃興的。
對此我深感抱歉,何況我也同時認識到,試圖看清關羽其人,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是關羽的性格有多麼複雜,而是他的頭頂上缭繞着民間曆千百年而不衰的袅袅香火,遂使他永遠裹着一件迷霧的大氅。
神化是歪曲的前奏,敬畏是誤解的始基,不同的人往往會因不同的目的,或高明或拙劣地為關羽人為添上種種細節,時格勢禁之後,就會使梳理不勝其煩。
就以民間"關羽斬貂蟬"為例,由于我們根本不清楚三國時期是否真有貂蟬其人(從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注引中,我們既找不到一根貂毛,也覓不到一尾蟬翼),這事便不知因何而起了。
就假設有貂蟬其人,就假設關羽和貂蟬還有緣相會,當然時間在白門樓缢殺呂布之後,我仍然不清楚關羽憑什麼要斬殺這樣一個有大功于漢家天下的絕色女子,這又能給我們的英雄增添多少豪邁呢? 中國古代的民間思維方式,确實常會攙雜些非常混帳的觀念,對此我們隻能置之不理。
關羽的幸運在于他被成功地歸結為某種英雄典型,關羽之使今人感到乏味,亦正在于他遭到該種英雄模式的捆綁。
人們一面贊美他,歌頌他,供奉他,一面卻又渾然不覺地使他陷入單調和程式化之中。
他成了民間樸素英雄心理的犧牲品。
然而羅貫中仍然是值得感謝的,他所塑造的這位英雄,就藝術形象而言,堪稱登峰造極。
我覺得單單玩味小說中"溫酒斬華雄"那一段,已足可使關羽不朽。
這場厮殺雖屬虛構(不然也無法解釋袁術"術生年以來,不知天下有劉備"的話了),但其中傳遞出的英雄氣概和戰争鼓點,千載之後猶在每一個讀者頭上咚咚作響。
我們不妨重溫一遍: "言未畢,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願斬華雄之頭,獻于帳下!'衆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鐘,立于帳前。
紹問何人,公孫瓒曰:'此劉玄德之弟關羽也。
'紹問現居何職。
瓒曰:'跟随劉玄德充馬弓手。
'帳上袁術大喝曰:'汝欺吾衆諸侯無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
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
'袁紹曰:'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恥笑。
'操曰:'此人儀表不俗,華雄安知他是弓手?'關公曰:'如不勝,請斬某頭。
'操教酾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
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
'出帳提刀,飛身上馬。
衆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衆皆失驚。
正欲探聽,鸾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
----其酒尚溫。
"這一段,寥寥僅278字,不僅勾畫出袁氏兄弟和曹操的性格,還使一位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刹那間栩栩如生。
誰能測量出在雲長"酒且斟下,某去便來"這八個字中,蘊蓄了多少英雄豪情呢?(附帶提一句,軍銜為都督的華雄人頭,實際上是被孫堅割下的,當時真正與董卓軍隊正面抗衡的,也隻有孫堅)。
"青史對青燈","赤心如赤面",這樣一個雲長即使不符合曆史真相,但首先是能夠讓人心潮澎湃的。
我們就享受這份心底的澎湃吧:一個赤面長須提大刀的人物,一個百萬軍中取上将之頭如探囊取物的人物,一個為了恩主不惜放棄眼前榮華、雖跋涉千山萬水而不辭的人物,一個竟能使自己貴為帝王之尊的兄長甯可不要江山也要為之報仇血恨的人物。
此外,如果你願意接受的話,他也許還是一個"作畫鐵筆強"的畫家,雖然,他的作品一幅也沒有留傳下來,正如我們也讀不到他一字半句遺文。
他的魅力既無可懷疑,又影影綽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