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雲長--周澤雄
關燈
小
中
大
危險,在和平時期會使人丢掉飯碗,在戰争期間,有可能使人丢掉腦袋。
雲長,你以為自己是誰呢? 無須資料作證,我也能想見,以關羽的地位,以他平素的為人作風,他的身邊注定會出現一些慣于阿谀奉承的家夥。
這是一種規律,有什麼樣的上級就有什麼樣的部下,一個地方、一個部門若出現大量谄媚之徒,把領導抓起來法辦肯定沒錯,因為隻有不講衛生的人才可能引來虱子的光臨。
那些沒有在史籍中留下名姓的小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助長了關羽的天神意識,則成了一個有意思的困惑。
反正,在關羽走向生命終結點的旅程中,我們發現正是他那無法自拔的自大自戀意識,敲響他生命的喪鐘。
這份自大自戀意識,其實此前關羽已表露得非常彰顯了,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還造成了劉備集團内部的不和。
馬超初來投降時,遠在荊州的關羽曾特地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的人品等級。
諸葛亮當即明白了關羽的用意,回信中先是大誇馬超如何英雄了得,說是和張飛也有得一比,随即筆鋒一轉,"終不及你美髯公之超群絕倫呀!"關羽讀信後非常滿意,還把這封信讓手下人傳閱。
同年劉備自任漢中王,旋即大封諸侯,後人所謂劉備"五虎上将",即緣起于此。
關羽對張飛與自己同列自無意見,趙雲有大恩于劉備,且與關、張共事已久,于理于情,關羽皆沒法表示異議;對馬超的看法,已被諸葛亮的信消解掉,剩下的便是那個老黃忠了。
黃忠雖然戰功卓著,但那是在另一片戰場上,關羽無從親見。
當時諸葛亮就曾善意地提醒劉備:"雲長可能會不快",劉備表示日後當面向雲長解釋。
"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果然,消息傳到荊州,關羽拍案而起,一張棗紅臉刷地轉向青紫,斷然拒絕劉備授予自己的印绶。
虧得劉備派去的那位費詩先生特會講話,連說理帶哄騙,才算勉強接受了下來。
我們再結合關羽的具體死因作些探讨,以期更接近他的本我,嗅準缭繞在關帝廟前的那脈真香。
關羽死前一年,恰是他戎馬生涯的鼎盛期。
當是時,關羽在長江北岸屢戰屢勝,先是将曹操的宗室重臣、征南将軍曹仁駐守的樊城圍得水洩不通;接着又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然後再水陸并進,繼續圍逼樊城。
這座樊城,控勒着當時曹操轄區的南方,一旦失守,則大河以南,"非複國家有也。
"曹操的軍隊由于四面作戰,當時大概也有點不敷使用:一路軍由愛子曹彰統領,正在北方邊陲鎮壓代郡烏丸的叛亂;夏侯淵、張郃等在西北陽平關與劉備相持不下;曹洪與張飛、馬超在固山剛剛有過一場激戰,雖陣斬對方大将吳蘭,迫使張、馬暫時撤軍,但顯然沒到馬放南山的時候;曹仁轄區内的宛城,也時有變亂,尚需征南将軍分兵進剿;為了對付東吳潛在的偷襲,合肥防區也需要大量駐軍。
不久,追随曹操三十多年、與曹操有骨肉親情的夏侯淵又在定軍山陣亡,曹操親征漢中又不利,漢中事實上已歸劉備所有。
雖然愛子曹彰在北方大敲得勝鼓,但南面的失利,尤其是大将于禁的投降,仍給曹操心理上帶來重創。
曹操在回想"知于禁三十年"的往事時,雲長當年陣斬顔良、挂印封金的種種業績難免會浮上心頭,并使他機伶伶地打一冷戰。
這樣,當曹仁頻頻告急,不少原來臣服曹操的城池也開始向關羽作投機性歸順時,曹操有點膽怯了。
平時住在原袁紹老巢邺城的曹操,為了躲閃關羽的鋒芒,腦子裡盤算起是否該把首都從許昌遷到邺城來。
養虎贻患,想到自己當年先後放走了劉備和關羽,曹操不可能沒有後悔。
顯然,當時阻止部下追殺關羽時,曹操并沒有想到關羽會有今天(當然更不會想到後人會無中生有地編派出一段"過五關斬六将"的傳奇),他想得更多的隻是如何樹立自己一代雄主的恢廓氣度,因而袍袖一擡,"彼各事其主,由他去吧。
"現在,由關羽掀起的戰争風雲,堪堪就要遮蔽了曹家城樓。
他知道張遼可與關羽一戰,但張文遠平素與雲長義氣相投,惺惺相惜,常通音訊,讓兩人在戰場上翻臉,曹操固然無比信賴張遼的忠誠,仍覺得此事不妥。
何況,日後對付東吳孫權,少不了還要請這位蕩寇将軍出馬。
另一位可與雲長一敵的大将徐晃,剛剛在西北面協助夏侯淵和張郃,軍隊尚須休養生息。
唉,偏偏徐公明與雲長也有着不壞的交情,為什麼自己最堪重用的兩位大将,與雲長都交誼非淺呢?這更讓曹操對關羽刮目相看,他知道關羽的習性,極端傲慢,對士大夫尤其不敬,能入他法眼的,全中國都沒有幾位。
幾乎與此同時,東吳方面也感受到了關羽的威脅。
為了籌措軍糧,關羽曾擅自從荊州隸屬東吳境内的湘關收取大米。
這給了孫權一個不祥的信号:一旦關羽在與曹軍作戰中得以擴張勢力,他很可能進一步霸占荊州全境。
倘如此,由于荊州牢扼着東吳的上遊,整個東吳防線,就将暴露在關羽水軍"順流而東"的攻擊面上。
這一刻,關羽威震華夏,呼風喚雨,勇不可當,他睥睨萬物的孤傲品性也同時臻于頂點。
曹操并沒有遷都,"遷都"其實隻是一個刹那之念,從
雲長,你以為自己是誰呢? 無須資料作證,我也能想見,以關羽的地位,以他平素的為人作風,他的身邊注定會出現一些慣于阿谀奉承的家夥。
這是一種規律,有什麼樣的上級就有什麼樣的部下,一個地方、一個部門若出現大量谄媚之徒,把領導抓起來法辦肯定沒錯,因為隻有不講衛生的人才可能引來虱子的光臨。
那些沒有在史籍中留下名姓的小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助長了關羽的天神意識,則成了一個有意思的困惑。
反正,在關羽走向生命終結點的旅程中,我們發現正是他那無法自拔的自大自戀意識,敲響他生命的喪鐘。
這份自大自戀意識,其實此前關羽已表露得非常彰顯了,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還造成了劉備集團内部的不和。
馬超初來投降時,遠在荊州的關羽曾特地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的人品等級。
諸葛亮當即明白了關羽的用意,回信中先是大誇馬超如何英雄了得,說是和張飛也有得一比,随即筆鋒一轉,"終不及你美髯公之超群絕倫呀!"關羽讀信後非常滿意,還把這封信讓手下人傳閱。
同年劉備自任漢中王,旋即大封諸侯,後人所謂劉備"五虎上将",即緣起于此。
關羽對張飛與自己同列自無意見,趙雲有大恩于劉備,且與關、張共事已久,于理于情,關羽皆沒法表示異議;對馬超的看法,已被諸葛亮的信消解掉,剩下的便是那個老黃忠了。
黃忠雖然戰功卓著,但那是在另一片戰場上,關羽無從親見。
當時諸葛亮就曾善意地提醒劉備:"雲長可能會不快",劉備表示日後當面向雲長解釋。
"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果然,消息傳到荊州,關羽拍案而起,一張棗紅臉刷地轉向青紫,斷然拒絕劉備授予自己的印绶。
虧得劉備派去的那位費詩先生特會講話,連說理帶哄騙,才算勉強接受了下來。
我們再結合關羽的具體死因作些探讨,以期更接近他的本我,嗅準缭繞在關帝廟前的那脈真香。
關羽死前一年,恰是他戎馬生涯的鼎盛期。
當是時,關羽在長江北岸屢戰屢勝,先是将曹操的宗室重臣、征南将軍曹仁駐守的樊城圍得水洩不通;接着又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然後再水陸并進,繼續圍逼樊城。
這座樊城,控勒着當時曹操轄區的南方,一旦失守,則大河以南,"非複國家有也。
"曹操的軍隊由于四面作戰,當時大概也有點不敷使用:一路軍由愛子曹彰統領,正在北方邊陲鎮壓代郡烏丸的叛亂;夏侯淵、張郃等在西北陽平關與劉備相持不下;曹洪與張飛、馬超在固山剛剛有過一場激戰,雖陣斬對方大将吳蘭,迫使張、馬暫時撤軍,但顯然沒到馬放南山的時候;曹仁轄區内的宛城,也時有變亂,尚需征南将軍分兵進剿;為了對付東吳潛在的偷襲,合肥防區也需要大量駐軍。
不久,追随曹操三十多年、與曹操有骨肉親情的夏侯淵又在定軍山陣亡,曹操親征漢中又不利,漢中事實上已歸劉備所有。
雖然愛子曹彰在北方大敲得勝鼓,但南面的失利,尤其是大将于禁的投降,仍給曹操心理上帶來重創。
曹操在回想"知于禁三十年"的往事時,雲長當年陣斬顔良、挂印封金的種種業績難免會浮上心頭,并使他機伶伶地打一冷戰。
這樣,當曹仁頻頻告急,不少原來臣服曹操的城池也開始向關羽作投機性歸順時,曹操有點膽怯了。
平時住在原袁紹老巢邺城的曹操,為了躲閃關羽的鋒芒,腦子裡盤算起是否該把首都從許昌遷到邺城來。
養虎贻患,想到自己當年先後放走了劉備和關羽,曹操不可能沒有後悔。
顯然,當時阻止部下追殺關羽時,曹操并沒有想到關羽會有今天(當然更不會想到後人會無中生有地編派出一段"過五關斬六将"的傳奇),他想得更多的隻是如何樹立自己一代雄主的恢廓氣度,因而袍袖一擡,"彼各事其主,由他去吧。
"現在,由關羽掀起的戰争風雲,堪堪就要遮蔽了曹家城樓。
他知道張遼可與關羽一戰,但張文遠平素與雲長義氣相投,惺惺相惜,常通音訊,讓兩人在戰場上翻臉,曹操固然無比信賴張遼的忠誠,仍覺得此事不妥。
何況,日後對付東吳孫權,少不了還要請這位蕩寇将軍出馬。
另一位可與雲長一敵的大将徐晃,剛剛在西北面協助夏侯淵和張郃,軍隊尚須休養生息。
唉,偏偏徐公明與雲長也有着不壞的交情,為什麼自己最堪重用的兩位大将,與雲長都交誼非淺呢?這更讓曹操對關羽刮目相看,他知道關羽的習性,極端傲慢,對士大夫尤其不敬,能入他法眼的,全中國都沒有幾位。
幾乎與此同時,東吳方面也感受到了關羽的威脅。
為了籌措軍糧,關羽曾擅自從荊州隸屬東吳境内的湘關收取大米。
這給了孫權一個不祥的信号:一旦關羽在與曹軍作戰中得以擴張勢力,他很可能進一步霸占荊州全境。
倘如此,由于荊州牢扼着東吳的上遊,整個東吳防線,就将暴露在關羽水軍"順流而東"的攻擊面上。
這一刻,關羽威震華夏,呼風喚雨,勇不可當,他睥睨萬物的孤傲品性也同時臻于頂點。
曹操并沒有遷都,"遷都"其實隻是一個刹那之念,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