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那一雙碧眼

關燈
周泰身上,劍傷累累,刀痕處處,簡直可用體無完膚來形容。

    "周将軍這一道傷因何而起?""周将軍這一道傷來自何處?""周将軍這一道傷又為哪一個敵将所創?"伴随着孫權與周泰的一問一答,舉座皆驚,齊齊把敬仰的目光投向周泰。

    為加強和鞏固戲劇效果,孫權再接再厲,臨時又急出一把眼淚來,邊撫摸着周泰的臂膀,邊泣不成聲,"将軍,我與你親如兄弟。

    将軍在戰場上戰如熊虎,為孫某不惜軀命,以至受傷數十餘次,皮膚曆曆如刀鑿,我孫某又怎能不知恩圖報,委将軍以兵馬重任呢?"朱然、徐盛在一邊聽得噤若寒蟬,從此再也不敢對周泰有任何不敬。

     "士别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呂蒙,早先也曾受到魯肅的輕慢,"吳下阿蒙"的渾号,當頗能說明呂蒙本來地位之有限。

    但孫權用人不疑,還廣造聲勢,大搞促銷活動,為提高呂蒙的知名度可謂不遺餘力。

    事實證明了孫權的慧眼識英才,奪回荊州,擊敗關羽,呂蒙功高,堪稱一時無二。

    呂蒙病重時,為使愛将起死回生,孫權曾在全國範圍内高價尋訪杏林聖手。

    人主而能賢達若此,呂蒙真可死而無怨了。

     陸遜被孫權任命為抗擊蜀軍的主将時,也許整個東吳都在私相詢問:"陸遜是誰?"孫權遂仿效漢高祖劉邦"韓信拜将"的做法,大起将台,在做足了聲勢之後,才将陸遜隆重推出。

    《三國演義》裡羅貫中對此頗有渲染,茲不贅。

     其實陸遜早先因呂蒙病重而領軍職之時,就曾将自己的藉藉無名利用為克敵制勝的法寶。

    他知道關羽極端自負,遂在殺心初動之時,先給關羽寫了一封信,信中一面對關羽的神勇大加贊歎,一面将自己的仰慕之情表達得無比肉麻。

    如果關雲長真是"大意失荊州"的話,這份"大意"也差不多是陸遜強加給他的。

    ──碰到這樣一個隻會奉承拍馬的東吳小子,關羽那把漂亮的長須能不飄飄欲仙嗎? 孫權對周瑜、魯肅,均敬如兄長。

    雖然沒有劉備那種動辄與愛将"寝則同席"的愛好,但把他們請到家中,一邊喝酒,一邊秘密商議,孫權處理得别有一套。

    為了加強對部下的籠絡,商議前他常常還會把自己年高德劭的老母請出來,讓母親代自己說兩句得體的話。

    孫權派諸葛謹出使蜀國時,因諸葛謹乃諸葛亮的親哥哥,所有人都認為諸葛謹将一去不還。

    "胡說",孫權拍案而起,"我與子瑜(諸葛謹字)生死與共,天地同鑒,子瑜不會背叛我,就像我不可能背叛子瑜一樣。

    "果然,諸葛謹回來了。

     孫權識人之明,即使酒意朦胧之時,仍不減分毫。

    據《資治通鑒·卷七十二·魏紀四》記載,蜀人費祎出使吳國,孫權酒後吐真言,對費祎說道:"貴國楊儀、魏延,不過是兩個小人,即使對蜀國曾有過雞鳴狗盜之德,也不該委以重任。

    貴國一旦沒有了諸葛亮,兩人必定會生出禍亂來。

    諸君太不曉事,不知早加防範,那時不僅貴國深受其害,怕也要連累孫某不輕。

    "──這是驚人的預言,由于後事完全如孫權所料,孫權便不僅善于識人知人,竟然還顯出看破悠悠時空的超凡功力。

     江東那一雙碧眼,深不可測。

     孫權本來也有稱霸中原的雄心和意圖,所謂"思有(齊)桓(晉)文之功",隻因魯肅的規勸,他才即刻明智地放棄了這一想法,決定先識時務,再成俊傑(魯肅當時告訴孫權:"漢室不可能複興,曹操也不可能猝然滅亡,所以将軍隻有鼎足江東,先觀望天下再說")。

    孫權的長處在于,一旦明确,他絕不輕易改變自己的基本思想。

    這以後,孫權便兢兢業業,先求安定一方,同時百般警惕,不斷做好外交工作。

    總體上看,孫權的政策較少攻擊性,無論赤壁之戰還是彜陵之戰,都不是由他挑起戰端。

    襲擊關羽,其實也是蜀國食約在先,對荊州借而不還。

    為了一方太平,孫權時而與蜀國和親,時而又想着與魏國通婚,于兵法中的"借"字訣玩得猶為娴熟:或借力打力,或借力去力,或借力生力。

     吳國派使者趙咨都尉出使魏國。

    曹丕問道:"吳王何等主也?"趙咨答道:"聰明仁智,誠乃雄略之主。

    ""願聞其詳",曹丕顯得饒有興緻,趙咨便做了這番發揮:"納魯肅于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于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而虎視天下,是其雄也;不得已而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這最後一句話,即孫權之"略",更能說明孫權的本質。

    因為,我們隻有将他的隐忍與韬晦(亦即陳壽所謂"勾踐之奇"),與"安得彎弓如滿月,親射虎,看孫郎"的勃勃英姿結合起來,才更能接近那雙眼睛的真相。

     在那樣一個亂世,孫權居然能把人主的位置坐得那麼穩妥、長久,實際執政時間長達半個世紀,簡直是一個奇迹。

    難怪曹操生了那麼多傑出的兒子,仍然要感歎"生子當如孫仲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