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的原由探考
關燈
小
中
大
上詩人的狂放風格經常發作,“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6),曹植開始逐漸失寵。
這個時候又出了一件大事,就是曹植在魏國的都城邺城奔馳于弛道中。
弛道,是曹操做為魏王的專用道路,曹植這樣做,可以說已經以魏王自居了,所以曹操大怒,結果是“公車令坐死。
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7)。
曹丕最後做太子其中起最重要作用便是曹操謀士賈诩的一句話,《三國志》《賈诩》傳說:“是時,文帝為五官将,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
文帝使人問诩自固之術,诩曰:“願将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
如此而已。
”文帝從之,深自砥砺。
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诩,诩嘿然不對。
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屬适有所思,故不即對耳。
”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
”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曹操雖然有詩人氣質,但首先是個政治家,賈诩讓他看到了那個時代在立嗣問題上廢長立幼的利弊和前車之鑒,對于他來說,他死後維持政權的安定和長久才是第一位的,其他所有一切都可以讓路,包括自己個人的好惡。
而郭嘉、荀彧等人對他的長處評價中就有“善斷”一說,所以他馬上做出了決斷,于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為魏太子。
楊修在曹植失寵後,曾經有意疏遠曹植,但是因為曹植畢竟是曹操的兒子,所以不敢過于明顯,還是保持了一定的來往密度。
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他是比較缺乏政治上的應變能力的。
然而曹操在處理完了立嗣的問題後,馬上從政治角度出發,考慮到了曹植和曹丕争嗣的後果不能小看,因為兩人周圍都有一群謀士,而曹操是深知謀士力量的,所以終于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軍中将楊修估計是随便按了個什麼罪名就斬首了。
《三國志》是這樣說的:“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誅修”。
這裡,首先說了“終始之變”,再加上楊修“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所以殺了他。
可見楊修除了因為參與了奪嫡的原因被殺以外,還有的原因就是“有才策”和“袁氏之甥”。
不過單是有才策,是不會被曹操殺頭的。
曹操手下,謀士能臣猶如過江之鯉不可勝數,奇變橫生的賈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膽有謀的程昱等等,這些人軍事和政治上的能力遠過于楊修,卻沒有一個因為有才而遭曹操忌殺的。
單是“袁氏之甥”也不會被殺,象龐德在馬超手下就已經具勇名,他的親哥哥又在劉備手下為官,曹操一樣用他和曹仁一起對付關羽(9)可見就算有才又是袁術外甥,也不至于被殺。
這第二個原因,其實是因為楊修和曹操等人的正觀點不同,所以才遭忌。
楊修的父親楊彪,是個正統的儒學家,曹操則是個不拘小節的改革派。
在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都許昌的時候,他是尚書令,也就是相當于丞相的角色,就已經對曹操有所看法。
“建安元年,從東都許。
時天子新遷,大會公卿,兗州刺史曹操上殿,見彪色不悅,恐于此圖之,未得宴設,托疾如廁,因出還營”,又“(建安)四年,複拜太常,十年免。
十一年,諸以恩澤為侯者皆奪封。
彪見漢祚将終,遂稱腳攣不複行,積十年”(10),案《三國志》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禦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曹操為魏公,二十一年夏五月才進為魏王,而此雲“(建安)十一年,……彪見漢祚将終,遂稱腳攣不複行,積十年”,則可見并不僅僅因為是楊彪因為“見漢祚将終”才這樣的。
其中原因是就是因為建安元年的時候,曹操觐見天子而“彪色不悅”。
所以緊接着就以興平二年袁術僭号天子的事情株連楊彪,因為楊彪夫人是袁術的女兒,意圖除去這個政敵。
這個時候,另一個與曹操在政治上始終是對立,又與楊彪交好的大臣孔融聽說了,連朝服也來不及穿就來曹操處說:“楊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
《周書》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況以袁氏歸罪楊公。
《易》稱‘積善餘慶’,徒欺人耳。
”曹操辯解道:“此國家之意。
”孔融當即說:“假使成王殺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又繼續要挾曹操“今橫殺無辜,則海内觀聽,誰不解體!孔融魯國男子,明日便當拂衣而去,不複朝矣。
”曹操這個時候在朝中的根基還沒有穩,羽翼尚未豐滿,還要借助孔融等名士來收買人心,于是不得已“遂理出彪”。
但孔融此人,也是一個長于清談的狂放之士,幾次在曹操推行新令的時候和曹操過不去。
又冷嘲熱諷。
當時因為戰亂頻起,天又災荒,民不聊生,所以曹操下令禁酒以節糧,孔融就去書諷刺曹操說:“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堯不飲千锺,無以成其聖。
且桀纣以色亡國,今令不禁婚姻也”,禦史大夫郗慮知道這個事情後,便“免融官”,那知道他“雖居家失勢,而賓客日滿其門”,還“常歎曰:“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曹操破袁紹後,曹丕娶紹子袁熙的夫人甄氏為妻,他又調侃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賜周公。
”曹操因為孔融博學,還以為是書傳所記,就問孔融出處,孔融就說:“以今度之,想其當然耳”(11),所以孔融終于被曹操找個借口殺了。
和他最相得的彌衡,也因為看不起曹操,被放逐到劉表那裡,結果也不讨劉表喜歡,被劉表部将黃祖一刀殺了。
彌衡在評論許昌衆人的時候,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也就是說隻看得起這二人,其他人不足道。
而孔融推崇劉備更過于曹操,他們對曹操以及曹魏的重臣如荀彧、陳群、司馬懿等是很看不起的(12),因此可以說處處與曹魏政權作對,可惜又沒有政治和軍事上可以對抗的能力和實力,因此隻好在口頭上占些便宜,最終被曹操一個個地斬除了。
所以楊修死的第二個原因,是他隸屬于曹操對立面的政治
這個時候又出了一件大事,就是曹植在魏國的都城邺城奔馳于弛道中。
弛道,是曹操做為魏王的專用道路,曹植這樣做,可以說已經以魏王自居了,所以曹操大怒,結果是“公車令坐死。
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7)。
曹丕最後做太子其中起最重要作用便是曹操謀士賈诩的一句話,《三國志》《賈诩》傳說:“是時,文帝為五官将,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
文帝使人問诩自固之術,诩曰:“願将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
如此而已。
”文帝從之,深自砥砺。
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诩,诩嘿然不對。
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屬适有所思,故不即對耳。
”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
”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曹操雖然有詩人氣質,但首先是個政治家,賈诩讓他看到了那個時代在立嗣問題上廢長立幼的利弊和前車之鑒,對于他來說,他死後維持政權的安定和長久才是第一位的,其他所有一切都可以讓路,包括自己個人的好惡。
而郭嘉、荀彧等人對他的長處評價中就有“善斷”一說,所以他馬上做出了決斷,于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為魏太子。
楊修在曹植失寵後,曾經有意疏遠曹植,但是因為曹植畢竟是曹操的兒子,所以不敢過于明顯,還是保持了一定的來往密度。
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他是比較缺乏政治上的應變能力的。
然而曹操在處理完了立嗣的問題後,馬上從政治角度出發,考慮到了曹植和曹丕争嗣的後果不能小看,因為兩人周圍都有一群謀士,而曹操是深知謀士力量的,所以終于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軍中将楊修估計是随便按了個什麼罪名就斬首了。
《三國志》是這樣說的:“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誅修”。
這裡,首先說了“終始之變”,再加上楊修“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所以殺了他。
可見楊修除了因為參與了奪嫡的原因被殺以外,還有的原因就是“有才策”和“袁氏之甥”。
不過單是有才策,是不會被曹操殺頭的。
曹操手下,謀士能臣猶如過江之鯉不可勝數,奇變橫生的賈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膽有謀的程昱等等,這些人軍事和政治上的能力遠過于楊修,卻沒有一個因為有才而遭曹操忌殺的。
單是“袁氏之甥”也不會被殺,象龐德在馬超手下就已經具勇名,他的親哥哥又在劉備手下為官,曹操一樣用他和曹仁一起對付關羽(9)可見就算有才又是袁術外甥,也不至于被殺。
這第二個原因,其實是因為楊修和曹操等人的正觀點不同,所以才遭忌。
楊修的父親楊彪,是個正統的儒學家,曹操則是個不拘小節的改革派。
在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都許昌的時候,他是尚書令,也就是相當于丞相的角色,就已經對曹操有所看法。
“建安元年,從東都許。
時天子新遷,大會公卿,兗州刺史曹操上殿,見彪色不悅,恐于此圖之,未得宴設,托疾如廁,因出還營”,又“(建安)四年,複拜太常,十年免。
十一年,諸以恩澤為侯者皆奪封。
彪見漢祚将終,遂稱腳攣不複行,積十年”(10),案《三國志》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禦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曹操為魏公,二十一年夏五月才進為魏王,而此雲“(建安)十一年,……彪見漢祚将終,遂稱腳攣不複行,積十年”,則可見并不僅僅因為是楊彪因為“見漢祚将終”才這樣的。
其中原因是就是因為建安元年的時候,曹操觐見天子而“彪色不悅”。
所以緊接着就以興平二年袁術僭号天子的事情株連楊彪,因為楊彪夫人是袁術的女兒,意圖除去這個政敵。
這個時候,另一個與曹操在政治上始終是對立,又與楊彪交好的大臣孔融聽說了,連朝服也來不及穿就來曹操處說:“楊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
《周書》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況以袁氏歸罪楊公。
《易》稱‘積善餘慶’,徒欺人耳。
”曹操辯解道:“此國家之意。
”孔融當即說:“假使成王殺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又繼續要挾曹操“今橫殺無辜,則海内觀聽,誰不解體!孔融魯國男子,明日便當拂衣而去,不複朝矣。
”曹操這個時候在朝中的根基還沒有穩,羽翼尚未豐滿,還要借助孔融等名士來收買人心,于是不得已“遂理出彪”。
但孔融此人,也是一個長于清談的狂放之士,幾次在曹操推行新令的時候和曹操過不去。
又冷嘲熱諷。
當時因為戰亂頻起,天又災荒,民不聊生,所以曹操下令禁酒以節糧,孔融就去書諷刺曹操說:“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堯不飲千锺,無以成其聖。
且桀纣以色亡國,今令不禁婚姻也”,禦史大夫郗慮知道這個事情後,便“免融官”,那知道他“雖居家失勢,而賓客日滿其門”,還“常歎曰:“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曹操破袁紹後,曹丕娶紹子袁熙的夫人甄氏為妻,他又調侃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賜周公。
”曹操因為孔融博學,還以為是書傳所記,就問孔融出處,孔融就說:“以今度之,想其當然耳”(11),所以孔融終于被曹操找個借口殺了。
和他最相得的彌衡,也因為看不起曹操,被放逐到劉表那裡,結果也不讨劉表喜歡,被劉表部将黃祖一刀殺了。
彌衡在評論許昌衆人的時候,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也就是說隻看得起這二人,其他人不足道。
而孔融推崇劉備更過于曹操,他們對曹操以及曹魏的重臣如荀彧、陳群、司馬懿等是很看不起的(12),因此可以說處處與曹魏政權作對,可惜又沒有政治和軍事上可以對抗的能力和實力,因此隻好在口頭上占些便宜,最終被曹操一個個地斬除了。
所以楊修死的第二個原因,是他隸屬于曹操對立面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