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的一生及其評價
關燈
小
中
大
”。
唐代革新家名相裴度曾說:“嘗讀舊史,詳求往哲”,有的人忠于君主,而無開國才略;有的人品德高尚,而無治世法術,這四者兼備的,唯有諸葛亮一人。
我們曾将諸葛亮一生的言行功業,歸結為三點:修身善德,盡忠為國,虛心納谏,廉潔奉公,嚴明法紀,一身正氣的典範精神;忠順勤勞,盡職盡責,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為實現國家民族統一、國富民安的遠大理想,“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為國家民族益利而奮鬥終生的獻身精神。
諸葛亮崇高的精神風貌,有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正氣,其立身行事及宏文雅論,包含着正心、立身、待人、治國、治軍、用兵、明法等豐富深邃的内涵,其中感人至深者,莫過于他對國家、對居主、對家人、對同僚、對下屬、對百姓,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濃厚的人情味和博大的愛心。
正是其博雅深切的愛心,給人們心靈深處以極大的撞擊和感召力。
唐太宗稱道諸葛亮為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他總結諸葛亮治國八字訣:“忠誠、無私、平直、大信”,要大臣們學習并身體力行。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特别讴歌諸葛亮勵精圖治,自強不息的品格,以寄托其富國強兵的政治理想。
大文豪蘇轼稱諸葛亮為“萬乘之師”。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贊揚諸葛亮“精忠大義”,“千載如生”。
朱熹“每酒酣,多朗誦《出師表》,或書之以贈友人”。
民族英雄文天祥《懷孔明詩》雲:“至今出師表,讀之淚沾胸。
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
元代詩人薩都剌歌頌諸葛亮《出師表》所體現的“忠貞大義,與日月同輝”。
清朝康熙曾說:“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身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在封建制時代,有讀《出師表》不流淚者非忠臣的說法。
實際上,這表明《出師表》所反映的忠幹國家民族的精神,與曆代愛國志士在思想情操上是一脈相通的。
如果說諸葛亮是蜀漢高層領導集團中文班領頭人,那麼,關羽就是這個集團中武班領頭人。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注引《江表傳》稱:“羽好《(春秋)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
這條記載又見《吳書·魯肅傳》注引《江表傳》,此乃呂蒙向魯肅所說:“斯人(羽)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
可見其真實可信。
《三國志集解·關羽傳》引黃奭曰;有墓志言羽祖石磐父道遠,三世皆習《春秋》。
此說見于碑刻,當有所據。
因關羽家世傳《春秋》學,羽年少習之,故年長猶能背誦,也足見其對《春秋》研讀谙熟。
《春秋》是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
所記起魯隐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凡12公242年。
《春秋》叙事簡潔,深寓儒家倫理道德褒貶。
故《孟子·滕文公下》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春秋》為經,其傳有左氏、公羊、榖梁三家。
《左氏傳》詳于史實,公羊、榖梁二傳以釋義例。
關羽從小愛儒家思想熏陶,因而在處身立事道德規範上,同劉備、諸葛亮可算同道中人。
劉備甚有知人之明,他之所以特别看重關羽,深知其德才兼備,後來将留守荊州以及北伐的重任交給他,其原因也在于此。
關羽追随劉備約35年,先為兄弟,後為君臣。
劉備在取益州之前的31年的鬥争生涯中,從縣尉小吏到郡國相、州牧,颠沛流離,幾起幾落,曾投靠過割據勢力公孫瓒、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
他多次被敵軍打敗,甚至兩次連妻子家屬被俘。
當時群雄逐鹿,不少謀士、武将依據各霸主地盤勢力大小,離散組合不常。
而關羽對待劉備,不管其處于何種情況,都衷心擁戴,矢志不渝,這在戰亂時各種勢力盛衰莫測的形勢下,是難能可貴的。
這既說明二人相知甚深,情操政見相侔,又表現出關羽對劉備所具有的一種純真的人間情義。
建安五年(195年)正月,劉備為曹操所敗,奔袁紹。
操軍攻破下邳,俘關羽,“拜為偏将軍(為主将下屬副将,五品),禮之其厚”。
同年四月,關羽斬顔良,解白馬之用圍,曹操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曹操素“壯羽為人”,深加寵愛,“暗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特示張遼:“卿試以情問之”。
既而遼以問羽,羽歎曰:“吾深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将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張遼将此意禀告曹操,操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
關羽斬顔良後,曹操知其必去,特“重加賞賜”,意欲挽留。
關羽毅然“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
曹操部屬“欲追之”。
曹操制止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這段記載内涵豐富,發人深思,曆來為人們所贊歎不絕: 其一,當時劉備大敗後,軍隊離散,寄人籬下。
而曹操為中原兩大霸主之一,且即将統一中原。
他對關羽又封官拜爵,賞賜有加。
而關羽仍離曹歸劉,說明他不為高官厚爵所誘,更顯其對劉備的忠義,可貫蒼穹。
其二,絕不因其對劉備的忠義彌笃,便置曹操的厚愛于不顧,決心要報效而後去,并說到做到。
這又表明他不是專注忠義于一人,而是以忠義為立身行事的根本。
所以宋代唐庚說:“關羽為曹公所厚,而終不忘其君,可以賢矣。
然戰國之士亦能之”。
至于關羽“必欲立效以報曹公,然後封還所賜,拜書告辭而去,進退去就,雍容可觀”。
這是“戰國之士”所作不到的。
其三,關羽對張遼講明其心迹,以示不欺,誠心感人。
這便是呂蒙稱贊關羽的“斯人長而好學,梗亮有雄氣”,即具有光明磊落的英雄氣概。
其四,他特将曹操給予的一切“封其所賜”,分文不取,“拜書告辭”。
不為名利動心,不為封爵絷情,這又表明關羽為追求既定的志向,視名利為糞土的高貴品質。
其五,曹操以明主的胸懷,為關羽忠義所感,讓其離去,以成人之美。
故斐松之評論說:“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而成其義,自非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平”。
唐禮部尚書虞世南頌關羽:“利不動,爵不絷,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義烈烈,偉丈夫,真豪傑,綱常備,古今絕”。
明代程敏政《讀将鑒博議》引戴溪言:關羽“古今稱之者,以其忠義大節,足以仰高于後也”。
元代郝經《漢義勇武安王廟碑》文指出:“昭烈始終守一仁,武安王始終守一義”,而諸葛亮則始終守一忠。
蜀漢君主、文武領班者三人所守仁、忠、義,可以說是儒家思想和品德情操的核心。
仁者,講仁政,使人民生活幸福,講博愛,也就是今天人們常講的愛心。
忠者,指對君主、國家、民族忠誠。
古代君主和國家是一個概念,故當時臣僚常把君主稱國家。
精忠報國,實質上就是愛國主義思想。
義者,講正義,請情義,指維護公正合理的事,指一種人間真情。
劉備甘願與10萬投靠他的普通百姓,同生死,共休戚,表現其崇高的博愛精神。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忠貫日月,關羽義薄雲天。
仁愛、忠誠、信義這三者,在封建制時代,雖說具有不同的階級内涵,但從整個國家民族的利益講,它又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意義。
在我國社會曆史發展中,上述蜀漢最高領導層三個代表人物,其立身處事既符合我國主體文化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規範,又基本上體現了我國傳統優秀文化中的一部分。
正由于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常常稱贊仁愛、仁慈、博愛、愛心;忠心、忠烈、忠誠;忠義可嘉、見義勇為、仗義執言、義不容辭、仁至義盡等合理正确的行為準則。
雖然時代不同,含義也有别。
但曆史文化不能割斷,新舊曆史文化之間有一種繼承和發展的關系。
諸葛亮和關羽長期以來,被封建統治者、志士仁人、普通老百姓所讴歌、崇拜,并祀為神靈,其緣由盡在于此。
尤其是關羽,他除了忠肝義膽外,還具有骁勇善戰,武藝絕倫、光明磊落等光輝形象。
因而在宋元以後封建制後期,國内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以及同外國侵略者的鬥争,逐漸趨向激烈的形勢下,無論封建統治者或廣大人民群衆,都需要一種趨“人間的力量”來保衛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甯,人民的生存。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人類社會曆史發展進程中,科學尚不發達時,人們有着軟弱的一面,當人力無法克服自然力或社會矛盾時,必然要“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這時人們便造就了神這種“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以作為精神上的支撐和安慰。
關羽這位在衆多武将中,其忠義至醇、神勇超人、武藝絕倫、光明磊落等具有突出優勢,因而被人們選中了作為一種超人間力量的神靈,而加以頂禮崇拜。
同時,忠義、護國、神勇、靈祐、保民、綏靖、伏魔、宣德等一頂頂桂冠,不斷地加在他的頭上。
北宋以後,曆代文人學士的關廟碑文和詩詞,都是集中歌頌其忠義神勇,保國祐民,以及抗禦外侮,軀散邪惡。
即所謂:關羽“亘萬古而為神”,“佑我皇明,億萬年祗”;旌善誅惡康黎元”。
“鎮撫海澨,再戰殲倭”等等。
以此作為保衛國家民族,以及維護人民利益的一種支撐力和精神安慰。
當科技進步,人間力量能夠征服自然力解決社會矛盾時,屬于“超人間力量”的神,也就自然會消失了。
唐代革新家名相裴度曾說:“嘗讀舊史,詳求往哲”,有的人忠于君主,而無開國才略;有的人品德高尚,而無治世法術,這四者兼備的,唯有諸葛亮一人。
我們曾将諸葛亮一生的言行功業,歸結為三點:修身善德,盡忠為國,虛心納谏,廉潔奉公,嚴明法紀,一身正氣的典範精神;忠順勤勞,盡職盡責,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為實現國家民族統一、國富民安的遠大理想,“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為國家民族益利而奮鬥終生的獻身精神。
諸葛亮崇高的精神風貌,有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正氣,其立身行事及宏文雅論,包含着正心、立身、待人、治國、治軍、用兵、明法等豐富深邃的内涵,其中感人至深者,莫過于他對國家、對居主、對家人、對同僚、對下屬、對百姓,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濃厚的人情味和博大的愛心。
正是其博雅深切的愛心,給人們心靈深處以極大的撞擊和感召力。
唐太宗稱道諸葛亮為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他總結諸葛亮治國八字訣:“忠誠、無私、平直、大信”,要大臣們學習并身體力行。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特别讴歌諸葛亮勵精圖治,自強不息的品格,以寄托其富國強兵的政治理想。
大文豪蘇轼稱諸葛亮為“萬乘之師”。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贊揚諸葛亮“精忠大義”,“千載如生”。
朱熹“每酒酣,多朗誦《出師表》,或書之以贈友人”。
民族英雄文天祥《懷孔明詩》雲:“至今出師表,讀之淚沾胸。
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
元代詩人薩都剌歌頌諸葛亮《出師表》所體現的“忠貞大義,與日月同輝”。
清朝康熙曾說:“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身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在封建制時代,有讀《出師表》不流淚者非忠臣的說法。
實際上,這表明《出師表》所反映的忠幹國家民族的精神,與曆代愛國志士在思想情操上是一脈相通的。
如果說諸葛亮是蜀漢高層領導集團中文班領頭人,那麼,關羽就是這個集團中武班領頭人。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注引《江表傳》稱:“羽好《(春秋)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
這條記載又見《吳書·魯肅傳》注引《江表傳》,此乃呂蒙向魯肅所說:“斯人(羽)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
可見其真實可信。
《三國志集解·關羽傳》引黃奭曰;有墓志言羽祖石磐父道遠,三世皆習《春秋》。
此說見于碑刻,當有所據。
因關羽家世傳《春秋》學,羽年少習之,故年長猶能背誦,也足見其對《春秋》研讀谙熟。
《春秋》是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
所記起魯隐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凡12公242年。
《春秋》叙事簡潔,深寓儒家倫理道德褒貶。
故《孟子·滕文公下》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春秋》為經,其傳有左氏、公羊、榖梁三家。
《左氏傳》詳于史實,公羊、榖梁二傳以釋義例。
關羽從小愛儒家思想熏陶,因而在處身立事道德規範上,同劉備、諸葛亮可算同道中人。
劉備甚有知人之明,他之所以特别看重關羽,深知其德才兼備,後來将留守荊州以及北伐的重任交給他,其原因也在于此。
關羽追随劉備約35年,先為兄弟,後為君臣。
劉備在取益州之前的31年的鬥争生涯中,從縣尉小吏到郡國相、州牧,颠沛流離,幾起幾落,曾投靠過割據勢力公孫瓒、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
他多次被敵軍打敗,甚至兩次連妻子家屬被俘。
當時群雄逐鹿,不少謀士、武将依據各霸主地盤勢力大小,離散組合不常。
而關羽對待劉備,不管其處于何種情況,都衷心擁戴,矢志不渝,這在戰亂時各種勢力盛衰莫測的形勢下,是難能可貴的。
這既說明二人相知甚深,情操政見相侔,又表現出關羽對劉備所具有的一種純真的人間情義。
建安五年(195年)正月,劉備為曹操所敗,奔袁紹。
操軍攻破下邳,俘關羽,“拜為偏将軍(為主将下屬副将,五品),禮之其厚”。
同年四月,關羽斬顔良,解白馬之用圍,曹操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曹操素“壯羽為人”,深加寵愛,“暗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特示張遼:“卿試以情問之”。
既而遼以問羽,羽歎曰:“吾深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将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張遼将此意禀告曹操,操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
關羽斬顔良後,曹操知其必去,特“重加賞賜”,意欲挽留。
關羽毅然“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
曹操部屬“欲追之”。
曹操制止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這段記載内涵豐富,發人深思,曆來為人們所贊歎不絕: 其一,當時劉備大敗後,軍隊離散,寄人籬下。
而曹操為中原兩大霸主之一,且即将統一中原。
他對關羽又封官拜爵,賞賜有加。
而關羽仍離曹歸劉,說明他不為高官厚爵所誘,更顯其對劉備的忠義,可貫蒼穹。
其二,絕不因其對劉備的忠義彌笃,便置曹操的厚愛于不顧,決心要報效而後去,并說到做到。
這又表明他不是專注忠義于一人,而是以忠義為立身行事的根本。
所以宋代唐庚說:“關羽為曹公所厚,而終不忘其君,可以賢矣。
然戰國之士亦能之”。
至于關羽“必欲立效以報曹公,然後封還所賜,拜書告辭而去,進退去就,雍容可觀”。
這是“戰國之士”所作不到的。
其三,關羽對張遼講明其心迹,以示不欺,誠心感人。
這便是呂蒙稱贊關羽的“斯人長而好學,梗亮有雄氣”,即具有光明磊落的英雄氣概。
其四,他特将曹操給予的一切“封其所賜”,分文不取,“拜書告辭”。
不為名利動心,不為封爵絷情,這又表明關羽為追求既定的志向,視名利為糞土的高貴品質。
其五,曹操以明主的胸懷,為關羽忠義所感,讓其離去,以成人之美。
故斐松之評論說:“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而成其義,自非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平”。
唐禮部尚書虞世南頌關羽:“利不動,爵不絷,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義烈烈,偉丈夫,真豪傑,綱常備,古今絕”。
明代程敏政《讀将鑒博議》引戴溪言:關羽“古今稱之者,以其忠義大節,足以仰高于後也”。
元代郝經《漢義勇武安王廟碑》文指出:“昭烈始終守一仁,武安王始終守一義”,而諸葛亮則始終守一忠。
蜀漢君主、文武領班者三人所守仁、忠、義,可以說是儒家思想和品德情操的核心。
仁者,講仁政,使人民生活幸福,講博愛,也就是今天人們常講的愛心。
忠者,指對君主、國家、民族忠誠。
古代君主和國家是一個概念,故當時臣僚常把君主稱國家。
精忠報國,實質上就是愛國主義思想。
義者,講正義,請情義,指維護公正合理的事,指一種人間真情。
劉備甘願與10萬投靠他的普通百姓,同生死,共休戚,表現其崇高的博愛精神。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忠貫日月,關羽義薄雲天。
仁愛、忠誠、信義這三者,在封建制時代,雖說具有不同的階級内涵,但從整個國家民族的利益講,它又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意義。
在我國社會曆史發展中,上述蜀漢最高領導層三個代表人物,其立身處事既符合我國主體文化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規範,又基本上體現了我國傳統優秀文化中的一部分。
正由于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常常稱贊仁愛、仁慈、博愛、愛心;忠心、忠烈、忠誠;忠義可嘉、見義勇為、仗義執言、義不容辭、仁至義盡等合理正确的行為準則。
雖然時代不同,含義也有别。
但曆史文化不能割斷,新舊曆史文化之間有一種繼承和發展的關系。
諸葛亮和關羽長期以來,被封建統治者、志士仁人、普通老百姓所讴歌、崇拜,并祀為神靈,其緣由盡在于此。
尤其是關羽,他除了忠肝義膽外,還具有骁勇善戰,武藝絕倫、光明磊落等光輝形象。
因而在宋元以後封建制後期,國内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以及同外國侵略者的鬥争,逐漸趨向激烈的形勢下,無論封建統治者或廣大人民群衆,都需要一種趨“人間的力量”來保衛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甯,人民的生存。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人類社會曆史發展進程中,科學尚不發達時,人們有着軟弱的一面,當人力無法克服自然力或社會矛盾時,必然要“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這時人們便造就了神這種“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以作為精神上的支撐和安慰。
關羽這位在衆多武将中,其忠義至醇、神勇超人、武藝絕倫、光明磊落等具有突出優勢,因而被人們選中了作為一種超人間力量的神靈,而加以頂禮崇拜。
同時,忠義、護國、神勇、靈祐、保民、綏靖、伏魔、宣德等一頂頂桂冠,不斷地加在他的頭上。
北宋以後,曆代文人學士的關廟碑文和詩詞,都是集中歌頌其忠義神勇,保國祐民,以及抗禦外侮,軀散邪惡。
即所謂:關羽“亘萬古而為神”,“佑我皇明,億萬年祗”;旌善誅惡康黎元”。
“鎮撫海澨,再戰殲倭”等等。
以此作為保衛國家民族,以及維護人民利益的一種支撐力和精神安慰。
當科技進步,人間力量能夠征服自然力解決社會矛盾時,屬于“超人間力量”的神,也就自然會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