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曹操的功過
關燈
小
中
大
作者:明心齋
論壇上常見網友自言崇拜曹操,比之秦始皇毛澤東,更有甚者乃以“漢丞相”自名。
更解釋說,此“漢丞相”是曹孟德而非諸葛孔明。
真是所謂世易時移,黑白颠倒,隻恐七十二座疑冢中有人吃吃竊笑也! 近世頗有學者為曹操翻案,肯定曹操的曆史功績,想把白臉塗成紅臉的。
這也是所謂矯枉過正,畢竟以前否定曹操的太多,将其曆史功績一筆抹殺,隻着眼于他的罪過。
然而功是功,過是過,評價一個曆史人物,必須功過并論,忽略哪方面都是不對的。
曹操的曆史功績,現在看來,應該是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掃平北方軍閥,統一中國北方,恢複發展生産,使北方人民安居樂業,過上太平生活。
這些功績,表現出曹操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另外,他博學多才,其詩歌至今流傳,又表現出卓越的文學才能。
這些功績和才能聚于曹操一身,自然顯現出男子漢大丈夫的非凡魅力,有人因此而喜歡他崇拜他,也算是有道理的。
曹操對于漢王朝,也是有些貢獻的。
早年,他是“治世之能臣”,不畏豪強,執法嚴明,将他的轄區治理得井井有條;領兵打黃巾,雖然有鎮壓農民起義之嫌,畢竟也是對漢王朝有保全之功;興兵讨董卓,雖然沒有成功,但也是堂堂正義之師。
後來迎獻帝,遷都許昌,恢複禮樂,使奄奄一息的漢王朝又多活了許多年,這也是有貢獻的。
曹操因此得意地自比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
如果曹操真的肯做周文王、周公,做伊尹、霍光,那在曆史上他就可以稱是一個完人了。
但是不然,曹操至所以肯留着漢獻帝,不是拿他當君王,隻是為了“挾天子而令諸侯”,隻是為了握一張王牌,方便其發号施令。
一旦羽翼豐滿,根基穩固,就要取而代之。
《後漢書獻帝紀》中,建安年間曹操每一次升官,範晔都寫為“曹操自為……”表面上仍是獻帝封的,但曹操想當什麼,獻帝就得封什麼。
“三公制”搞膩了,就改為“丞相制”,直到後來封魏公加九錫,最後進封魏王。
對忠于漢朝的官員,有名望的官員,曹操陸續實施排擠、罷免、屠殺。
而那些試圖對抗曹操扶保漢室的官員貴族,曹操更是殺得有理,甚至牽連上皇後皇子。
曹瞞傳曰:公遣華歆勒兵入宮收後,後閉戶匿壁中。
歆壞戶發壁,牽後出。
帝時與禦史大夫郗慮坐,後被發徒跣過,執帝手曰:“不能複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時也。
”帝謂慮曰:“郗公,天下甯有是邪!”遂将後殺之,完及宗族死者數百人。
這段帝後之慘狀,在京劇《逍遙津》中表現最多,聽之凄怆。
人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确是公允之論。
曹操對于漢獻帝,絲毫沒有臣子之節,他在《十二月己亥令》中的侃侃而談,實在是自欺欺人。
按《後漢書》的說法,在桓帝靈帝時,“天厭漢德已久”,漢王朝實是到了應該滅亡的地步。
仁人君子為了天下蒼生,取漢祚而代之,原沒有什麼過錯。
張角黃巾起義時,提出的口号就是堂堂正正,“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明确提出要造反,要消滅漢朝,取而代之,他雖然失敗了,但死得像個英雄。
董卓曹操之流,口頭上尊重漢統,以天下為己任,而采取種種卑劣手段,陰謀篡位,這種行徑,在人品上實實地不如張角!後來曹操正月死,到十月曹丕就篡了漢,美其名曰:禅讓。
如今人們有許多時尚的觀念,像“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曆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雲雲。
在這些理論的引導下,天下事原沒有對錯之分,隻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就行。
所以曹操為了自己的利益,做什麼都不算錯,能夠取得成功就是英雄。
卻不知天下原有公道,古語說:“作繭自縛”,俗語說:“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曹操潛移漢祚,曹丕順利篡位,應該說是取得成功了。
但曹操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這些品德上的污點竟成了
更解釋說,此“漢丞相”是曹孟德而非諸葛孔明。
真是所謂世易時移,黑白颠倒,隻恐七十二座疑冢中有人吃吃竊笑也! 近世頗有學者為曹操翻案,肯定曹操的曆史功績,想把白臉塗成紅臉的。
這也是所謂矯枉過正,畢竟以前否定曹操的太多,将其曆史功績一筆抹殺,隻着眼于他的罪過。
然而功是功,過是過,評價一個曆史人物,必須功過并論,忽略哪方面都是不對的。
曹操的曆史功績,現在看來,應該是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掃平北方軍閥,統一中國北方,恢複發展生産,使北方人民安居樂業,過上太平生活。
這些功績,表現出曹操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另外,他博學多才,其詩歌至今流傳,又表現出卓越的文學才能。
這些功績和才能聚于曹操一身,自然顯現出男子漢大丈夫的非凡魅力,有人因此而喜歡他崇拜他,也算是有道理的。
曹操對于漢王朝,也是有些貢獻的。
早年,他是“治世之能臣”,不畏豪強,執法嚴明,将他的轄區治理得井井有條;領兵打黃巾,雖然有鎮壓農民起義之嫌,畢竟也是對漢王朝有保全之功;興兵讨董卓,雖然沒有成功,但也是堂堂正義之師。
後來迎獻帝,遷都許昌,恢複禮樂,使奄奄一息的漢王朝又多活了許多年,這也是有貢獻的。
曹操因此得意地自比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
如果曹操真的肯做周文王、周公,做伊尹、霍光,那在曆史上他就可以稱是一個完人了。
但是不然,曹操至所以肯留着漢獻帝,不是拿他當君王,隻是為了“挾天子而令諸侯”,隻是為了握一張王牌,方便其發号施令。
一旦羽翼豐滿,根基穩固,就要取而代之。
《後漢書獻帝紀》中,建安年間曹操每一次升官,範晔都寫為“曹操自為……”表面上仍是獻帝封的,但曹操想當什麼,獻帝就得封什麼。
“三公制”搞膩了,就改為“丞相制”,直到後來封魏公加九錫,最後進封魏王。
對忠于漢朝的官員,有名望的官員,曹操陸續實施排擠、罷免、屠殺。
而那些試圖對抗曹操扶保漢室的官員貴族,曹操更是殺得有理,甚至牽連上皇後皇子。
曹瞞傳曰:公遣華歆勒兵入宮收後,後閉戶匿壁中。
歆壞戶發壁,牽後出。
帝時與禦史大夫郗慮坐,後被發徒跣過,執帝手曰:“不能複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時也。
”帝謂慮曰:“郗公,天下甯有是邪!”遂将後殺之,完及宗族死者數百人。
這段帝後之慘狀,在京劇《逍遙津》中表現最多,聽之凄怆。
人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确是公允之論。
曹操對于漢獻帝,絲毫沒有臣子之節,他在《十二月己亥令》中的侃侃而談,實在是自欺欺人。
按《後漢書》的說法,在桓帝靈帝時,“天厭漢德已久”,漢王朝實是到了應該滅亡的地步。
仁人君子為了天下蒼生,取漢祚而代之,原沒有什麼過錯。
張角黃巾起義時,提出的口号就是堂堂正正,“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明确提出要造反,要消滅漢朝,取而代之,他雖然失敗了,但死得像個英雄。
董卓曹操之流,口頭上尊重漢統,以天下為己任,而采取種種卑劣手段,陰謀篡位,這種行徑,在人品上實實地不如張角!後來曹操正月死,到十月曹丕就篡了漢,美其名曰:禅讓。
如今人們有許多時尚的觀念,像“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曆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雲雲。
在這些理論的引導下,天下事原沒有對錯之分,隻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就行。
所以曹操為了自己的利益,做什麼都不算錯,能夠取得成功就是英雄。
卻不知天下原有公道,古語說:“作繭自縛”,俗語說:“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曹操潛移漢祚,曹丕順利篡位,應該說是取得成功了。
但曹操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這些品德上的污點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