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章:國難家仇

關燈
郭靖心中一動,暗想:“莫錯殺了好人,莫錯殺了好人!” 郭靖叫道:“丐幫的兄弟們,跟我來!”說着奔下城頭,楊過也要随去。

    郭靖道:“你昨晚練氣傷身,今日千萬不能用力,守在城頭給我掠陣吧。

    ”楊過見蒙古兵屠戮漢人,真是當他們豬狗不如,本想随郭靖去大殺一陣,聽了他這話,心中一怔,又不能直說昨晚其實并非練功走火,隻得回到城頭。

    但見郭靖率領一隊雜衣漢子,大開西門,沖了出去,迂回攻向蒙古軍的側翼。

     蒙古軍使這借刀殺人之計,原是一舉兩得,既可屠殺漢人,又能搖動宋兵軍心,突見郭靖領了一隊健漢沖到,人人武藝精熟,勇不可當。

     押在衆百姓後面的蒙古軍當即分兵來敵。

    郭靖所率領的漢子,大半是丐幫中的好手,另有一小半是各地來投的忠義之士,一齊大聲吶喊,奮勇當先,這一股聲勢,先自教蒙古兵氣餒,兩軍一交,即有百餘名蒙古兵被砍下馬來。

    眼見這一隊千人隊抵擋不住,斜刺裡又沖到一個千人隊,雙方揮動長刀,沖刺劈殺蒙古。

    那軍是百戰之師,果然勇悍精銳,郭靖所率的壯士雖然個個身負武藝,一時之間卻也不易取勝。

    被逼攻城的衆百姓見蒙古軍分心厮殺,無人再來逼攻,發一聲喊,四下逃散。

     隻聽得東邊号角聲響,馬蹄奔騰,兩個蒙古千人隊疾沖而至,接着西邊又有兩個千人隊馳來,将郭靖等一群人圍在垓心。

    呂文煥在城頭見到蒙古兵這等威勢,隻吓得心驚俱裂,那敢分兵去救。

     楊過站在城頭觀戰,心中卻是反複想着郭靖那句話:“莫錯殺了好人,莫錯殺了好人。

    ”眼見他被蒙古兵四面包圍,心想:“城頭本來隻須不斷放箭,射死一些百姓,蒙古兵便無法攻上。

    現下郭伯伯身遭危難,全是為了不肯錯殺了好人而起。

    這些百姓與他素不相識,絕無淵源,他尚且舍命相救,那麼他何以要害死我爹爹?” 他眼望着城下的慘烈厮殺,心中卻是圍繞着這個難解之謎打轉:“他和我父義結金蘭,交情自不尋常,但終于下手害他,難道我父真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麼?”他從未見過自己生父之面,但自小想象父親仁俠慷慨、英俊勇武,乃是天下一等一的好男兒,突然要他承認父親是個壞人,實是萬萬不能。

    其實在他内心深處,早已隐約覺得父親遠遠不及郭伯伯,隻是以前每當甫動此念,立即強自壓制,此刻卻不由得他不想到此節了。

     這時城下的喊聲驚天動地,郭靖一千人左沖右突,始終殺不出重圍。

    朱子柳率領一彪人馬,武氏兄弟與郭芙另行率領一彪人馬,均欲出城接應,隻聽得号角聲急,蒙古又有四個千人隊沖到了城門之前。

    那忽必烈用兵,果然不同尋常,隻要城中開門接應,那四隊精兵便要一擁而入。

    呂文煥瞧得心驚肉跳,大聲傳令:“不許開城!”又命兩百刀斧手嚴守城門之旁,敢開啟門者立斬。

     城内城外亂成一團,楊過心中也是各種念頭互相交戰,一時盼望郭靖就此陷沒在亂軍之中,一時又望他殺退敵軍。

    突見蒙古陣勢一亂,數千騎兵如潮水般向兩旁潰退,郭靖手持一柄長矛,縱馬馳出,身後的壯漢結成方陣,一路殺至城邊。

    這方陣結得極是嚴整,蒙古軍竟然阻擋不住,待退到城門之外,郭靖回轉馬頭,親自殿後,長矛起處,接連将七八名蒙古将官挑下馬來。

    蒙古兵将見他如此神威,一齊勒馬,不敢十分逼近。

     呂文煥對郭靖倚若長城,見他危險,心中大喜,忙叫:“開城!”那城門隻開三四尺,僅容一騎,衆壯漢陸續奔了進來。

    蒙古軍見功敗垂成,黃旗招動,兩彪軍馬自左右沖到。

    呂文煥大叫:“郭靖兄弟,你快進城,咱們不等旁人了。

    ”郭靖見部屬未曾全部脫險,那肯先行入城,反而縱馬上前刺殺了兩名沖得最近的蒙古勇士。

     但大軍一動,猶如潮水一般,郭靖縱然武藝精深,一人之力如何能抵擋大軍的沖擊? 朱子柳在城頭見情勢危急,忙垂下一根長索,叫道:“郭兄弟,吊上來。

    ”郭靖一回頭,見最後一名丐幫兄弟已經入城,卻有十餘名蒙古兵跟着沖進城門。

    城門旁的刀斧手一面抵敵,一面用力關門,那兩尺厚的鐵門緩緩合攏。

    郭靖大喝一聲,一矛刺死了一名什長,縱身一躍,伸手拉住了長索。

     朱子柳奮力一扯,郭靖登時向上升了丈許。

    督戰的萬夫長喝道:“放箭!”霎時之間千弩齊發。

    郭靖上躍之際,早已防到此着,脫下身上長袍,右手持索,左手将袍子在身前舞得猶如一塊極大的盾牌,隻是他胯下的坐騎,卻連中了三十餘枝長箭,射得竟如一隻刺猬。

    朱子柳雙手交替,将郭靖越拉越高,眼見他身子離城頭尚有二丈,蒙古軍中突然轉出一個胖大和尚。

    身披黃色袈裟,正是金輪法王。

    他從一名蒙古軍官中接過鐵弓長箭,拉滿了弦,搭上了狼牙雕翎,心知郭靖與朱子柳都是武藝深湛,若是射他二人,定然被擋,于是右手一松,那長箭倏向吊着郭靖的長索中節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