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銀絲鞭鬥九龍鞭
關燈
小
中
大
老師,你到北京是去和人争雄圖霸,不是動拳腳,便要動刀槍,'易'字加'足'為'踢',加'刀'為'剔',因此你不是給人踢死,便是給旁人剔除。
" 易老師越聽越怒,但聽她說得頭頭是道,也不由得暗自心驚,強言道:"我單名一個'吉'字,早便吉祥吉利了,你還有何話說?"袁紫衣搖頭道:"大兇大險。
這個'吉'字本來甚好,但偏偏對易老師甚為不祥,'易'者換也,将吉祥更換了去,那是什麼?自然是不吉了。
"易吉默然。
袁紫衣又道:"這'吉'字拆将開來,是'十一口'三字,易老師啊,凡人隻有一口,你卻有十一口,多出來的十口是什麼口?那自然是傷口,是刀口了。
由此觀之,你此番上北京去,命中注定要身中十刀,屍骨不歸故鄉。
" 越是迷信之人,越是聽不得不祥之言。
易吉本來雍容寬宏,一身富貴之氣,此時眉心鬥現煞氣,斜目橫睨袁紫衣,冷笑道:"好,袁姑娘,多謝金玉良言。
你是那一位老師門下?令尊是誰?"袁紫衣笑道:"你也要給我算命拆字麼?何必要查我的家宅出身?"易吉冷笑道:"瞧你年紀輕輕,咱們又素不相識,你定是受人指使,來踢我易吉的盤子來着。
我姓易的大不與小鬥,男不與女鬥,你叫你背後那人出來,瞧瞧到底是誰身中十刀,屍骨不歸故鄉。
"他伸手指着她臉,大聲道:"你背後那人是誰?" 袁紫衣笑道:"我背後的人麼?"假裝回頭一看,不由得一驚,隻見岸上站着一人,穿着一身粗布藍衣,打扮作鄉農模樣,正是胡斐,心想不知他何時到了此處,自己全神給易吉拆字,竟沒察覺。
她不動聲色,回過頭來笑道:"我背後這人麼?我瞧他是個看牛挑糞的鄉下小子。
" 易吉怒道:"你莫裝胡羊,我說的是在背後給你撐腰,叫你來搗鬼的那人,是男子漢大丈夫,何必藏頭露尾,鬼鬼祟祟?"他料定是仇家暗中指使袁紫衣前來搗亂,好使自己出行不利,此人必然熟知自己的性情忌諱,否則她何以盡說不吉之言?其實袁紫衣聰明過人,見他越是怕聽不吉利的說話,便越是盡揀兇險災禍來說。
袁紫衣正色道:"易老師,常言道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我這番逆耳忠言,聽不聽也由得你。
至于九龍派嘛,你若不去,由小女子代你去便了。
" 當袁紫衣躍上船頭不久,胡斐即已跟蹤而至。
那日他在河裡洗澡時衣服被竊,赤身露體不便出來,好在為時已晚,不久天便黑了,這才到鄉農家去偷了一身衣服,他最關懷的,是一本家傳的拳經刀譜,這刀譜放在貼肉衣服的袋中,竟給她連衣帶書,一股腦兒的取了去,心想這女子先偷我包袱,又偷我衣服,定是為了這本刀譜,心中十分憂急,一路疾趕,不久便追上了她,但見她勒馬緩緩而行,卻又不是偷了刀譜便即遠走高飛的模樣。
他愈想愈疑,無法推測這女子真意何在,心想若是動手強搶,自己武功未必便勝得了她,于是暗暗在後窺視,要瞧她有何其他動靜,另有何人接應,但跟了兩日,始終不見有何端倪,這日在易家灣湘江之畔,卻又見她向易吉起釁,竟是又要搶奪掌門人的模樣。
胡斐暗暗稱奇:"這位姑娘竟是有一味掌門人癖。
她遇到掌門人便搶,為的是在江湖上闖萬立威呢,還是另有深意,看來兩人說僵了便要動手,且讓他們鹬蚌相争,我便來個漁翁得利,設法奪回刀譜。
本來此時牽她白馬,易如反掌,但好曲子不唱第二遍,重施故技,未免顯得自己無能。
"于是慢慢走近船頭,等候良機搶奪袁紫衣背上包袱。
隻見易吉一張紅堂堂的臉膛由紅轉紫,嘶啞着嗓子說道:"姑娘如此說,那是罵易某無能,不可再作九龍派的掌門人?"袁紫衣微笑道:"那也不是。
易老師既然此行不利,性命可不是鬧着玩的,不如把九龍派的掌門人讓與我吧。
小女子一片好心,純系為你着想……" 她話未說完,突見船艙中鑽出兩條漢子,手中各持一條九節鞭。
一個中年大漢道:"這女子瘋瘋癫癫,師父不必理她,待弟子趕她上岸,莫誤了開船的吉時。
"說着左手伸出,便去推袁紫衣的肩頭。
袁紫衣伸指在他手臂上輕輕一彈,說道:"功夫不行,功夫不行。
"那漢子登覺臂彎中一麻,手掌沒碰到她的肩頭,上臂便已軟軟的垂了下來。
另一個漢子喝道:"大師哥,動家夥吧!" 兩人齊聲呼哨,嗆啷啷一陣響亮,兩條九節鋼鞭同時向袁紫衣膝頭打去。
他們不欲傷她性命,是以鋼鞭到處,并非要害之所。
袁紫衣見兩人都使九節鞭,心念一動:"是了,他們叫做九龍派,大概最擅長的便是九節鞭。
"她與易吉東拉西扯,一來是挫折他的銳氣,二來也是想探聽他的武功家數,這時一見雙鞭擊到,心中大喜:"好啊,你們碰到使軟鞭的老祖宗啦。
"兩隻白白的纖手伸出,快速無倫的抓住兩根鞭頭,相互一纏,打成結形,身子毫不移動,微笑着站在當地。
兩名漢子尚未察覺,隻見鞭頭并未打到她身上,反而雙鞭互纏,各自用力一扯,這一來正中了袁紫衣之計,雙鞭鞭頭本來松松搭着,一扯之下,登成死結。
兩人驚得呆了,又是用力一扯,兩條軟鞭纏得更緊。
易吉喝道:"莽撞之徒,快退開了。
"抓住長
" 易老師越聽越怒,但聽她說得頭頭是道,也不由得暗自心驚,強言道:"我單名一個'吉'字,早便吉祥吉利了,你還有何話說?"袁紫衣搖頭道:"大兇大險。
這個'吉'字本來甚好,但偏偏對易老師甚為不祥,'易'者換也,将吉祥更換了去,那是什麼?自然是不吉了。
"易吉默然。
袁紫衣又道:"這'吉'字拆将開來,是'十一口'三字,易老師啊,凡人隻有一口,你卻有十一口,多出來的十口是什麼口?那自然是傷口,是刀口了。
由此觀之,你此番上北京去,命中注定要身中十刀,屍骨不歸故鄉。
" 越是迷信之人,越是聽不得不祥之言。
易吉本來雍容寬宏,一身富貴之氣,此時眉心鬥現煞氣,斜目橫睨袁紫衣,冷笑道:"好,袁姑娘,多謝金玉良言。
你是那一位老師門下?令尊是誰?"袁紫衣笑道:"你也要給我算命拆字麼?何必要查我的家宅出身?"易吉冷笑道:"瞧你年紀輕輕,咱們又素不相識,你定是受人指使,來踢我易吉的盤子來着。
我姓易的大不與小鬥,男不與女鬥,你叫你背後那人出來,瞧瞧到底是誰身中十刀,屍骨不歸故鄉。
"他伸手指着她臉,大聲道:"你背後那人是誰?" 袁紫衣笑道:"我背後的人麼?"假裝回頭一看,不由得一驚,隻見岸上站着一人,穿着一身粗布藍衣,打扮作鄉農模樣,正是胡斐,心想不知他何時到了此處,自己全神給易吉拆字,竟沒察覺。
她不動聲色,回過頭來笑道:"我背後這人麼?我瞧他是個看牛挑糞的鄉下小子。
" 易吉怒道:"你莫裝胡羊,我說的是在背後給你撐腰,叫你來搗鬼的那人,是男子漢大丈夫,何必藏頭露尾,鬼鬼祟祟?"他料定是仇家暗中指使袁紫衣前來搗亂,好使自己出行不利,此人必然熟知自己的性情忌諱,否則她何以盡說不吉之言?其實袁紫衣聰明過人,見他越是怕聽不吉利的說話,便越是盡揀兇險災禍來說。
袁紫衣正色道:"易老師,常言道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我這番逆耳忠言,聽不聽也由得你。
至于九龍派嘛,你若不去,由小女子代你去便了。
" 當袁紫衣躍上船頭不久,胡斐即已跟蹤而至。
那日他在河裡洗澡時衣服被竊,赤身露體不便出來,好在為時已晚,不久天便黑了,這才到鄉農家去偷了一身衣服,他最關懷的,是一本家傳的拳經刀譜,這刀譜放在貼肉衣服的袋中,竟給她連衣帶書,一股腦兒的取了去,心想這女子先偷我包袱,又偷我衣服,定是為了這本刀譜,心中十分憂急,一路疾趕,不久便追上了她,但見她勒馬緩緩而行,卻又不是偷了刀譜便即遠走高飛的模樣。
他愈想愈疑,無法推測這女子真意何在,心想若是動手強搶,自己武功未必便勝得了她,于是暗暗在後窺視,要瞧她有何其他動靜,另有何人接應,但跟了兩日,始終不見有何端倪,這日在易家灣湘江之畔,卻又見她向易吉起釁,竟是又要搶奪掌門人的模樣。
胡斐暗暗稱奇:"這位姑娘竟是有一味掌門人癖。
她遇到掌門人便搶,為的是在江湖上闖萬立威呢,還是另有深意,看來兩人說僵了便要動手,且讓他們鹬蚌相争,我便來個漁翁得利,設法奪回刀譜。
本來此時牽她白馬,易如反掌,但好曲子不唱第二遍,重施故技,未免顯得自己無能。
"于是慢慢走近船頭,等候良機搶奪袁紫衣背上包袱。
隻見易吉一張紅堂堂的臉膛由紅轉紫,嘶啞着嗓子說道:"姑娘如此說,那是罵易某無能,不可再作九龍派的掌門人?"袁紫衣微笑道:"那也不是。
易老師既然此行不利,性命可不是鬧着玩的,不如把九龍派的掌門人讓與我吧。
小女子一片好心,純系為你着想……" 她話未說完,突見船艙中鑽出兩條漢子,手中各持一條九節鞭。
一個中年大漢道:"這女子瘋瘋癫癫,師父不必理她,待弟子趕她上岸,莫誤了開船的吉時。
"說着左手伸出,便去推袁紫衣的肩頭。
袁紫衣伸指在他手臂上輕輕一彈,說道:"功夫不行,功夫不行。
"那漢子登覺臂彎中一麻,手掌沒碰到她的肩頭,上臂便已軟軟的垂了下來。
另一個漢子喝道:"大師哥,動家夥吧!" 兩人齊聲呼哨,嗆啷啷一陣響亮,兩條九節鋼鞭同時向袁紫衣膝頭打去。
他們不欲傷她性命,是以鋼鞭到處,并非要害之所。
袁紫衣見兩人都使九節鞭,心念一動:"是了,他們叫做九龍派,大概最擅長的便是九節鞭。
"她與易吉東拉西扯,一來是挫折他的銳氣,二來也是想探聽他的武功家數,這時一見雙鞭擊到,心中大喜:"好啊,你們碰到使軟鞭的老祖宗啦。
"兩隻白白的纖手伸出,快速無倫的抓住兩根鞭頭,相互一纏,打成結形,身子毫不移動,微笑着站在當地。
兩名漢子尚未察覺,隻見鞭頭并未打到她身上,反而雙鞭互纏,各自用力一扯,這一來正中了袁紫衣之計,雙鞭鞭頭本來松松搭着,一扯之下,登成死結。
兩人驚得呆了,又是用力一扯,兩條軟鞭纏得更緊。
易吉喝道:"莽撞之徒,快退開了。
"抓住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