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窺古洞 鐵笛子陷身

關燈
鐵笛子早将應用兵器帶好,并将三俠童忙子由雁山六友那裡得來的靈蛇絲所制飛索七十二天梯、連絞環暗中背人要去,連那枝鐵笛緊藏腰問,辭别衆人,獨自起身。

    為防被人看破,特意繞遠,故意走向出口一面,到一偏僻之處,回顧無人跟來,再朝附近兩個守望的壯士悄悄囑咐了幾句,令其有人來問如何回答,少時來人接替,并往山口那面送上一信,然後施展輕功,由左近踏着危崖峭壁上到崖頂,再往裡走一段,估計不會被下面的人看見,一路飛馳縱躍,覓路往村後通往東南方森林的危崖下面走去。

    村中地廣,上來所行相反,中間險阻又多,相隔雖遠,仗着武功精純,身輕如燕,許多難行之處均可飛越過去,就這樣也走了小半個時辰,方始到達昨夜落蛇的崖坡頂上。

    那一片崖頂甚是寬大,隻是山石崎岖,高低不平,人在上面仗着突出崖頂的怪石甚多,卻易隐藏。

    還未到達,細看前面崖頂形勢業已心動,覺着自己和山中諸俠以前真個粗心,這等地勢如何為了崖壁險峭如削、上下大高便不留意?及至走到再看,不禁大驚。

     原來崖頂上面也有裡許來寬一片肢陀,由此往後成一斜坡,地勢逐漸高起。

    因其又寬又長,上下又高,人立下面至多隻能看出前面崖口有限所在,再往裡去下面便看不出,又有别的峰崖隔斷,常人不能上去,無法遠望。

    靠近村口一面又是大片平疇沃野,村人按時耕作,都認為這環抱全村的大片峰崖無異銅牆鐵壁,誰也不曾朝上留意。

    崖頂斜坡随同肢陀起伏,波浪一般逐漸高起,再往前溜,上面直無一塊平地,石齒尖銳,也頗難走。

    到了盡頭卻和刀切一般一落數十丈。

    那兩座崖洞便在後壁腰上,内中一座由近頂三四丈突出一片寬厭不等丈許來長的平崖,下面便是那條大壑,同在平崖右側古松之下,松生石縫之中,夭矯如龍,蒼鱗鐵幹,甚是剛勁,枝幹粗壯,上面松梢似在昔年折斷。

     旁枝雖頗繁茂,頂卻是個秃幹,又是彎曲向上,内一秃幹離開崖頂才六七尺,飛舞生動,形态甚奇。

    隔着那條大壑,休說飛越崖頂,便落在近頂平崖之上也非容易。

    對崖地勢較低,灌木叢生,春夏之交毒蟲蛇蟒到處伏竄,又有許多污泥濕地最是難行,另一崖洞離頂約十多丈,相隔尚遠,洞也最大,内有好幾間天然石室,離開對岸非但較近,洞下相隔三丈之處并有一片淺坡,壁間還橫着一條天然棧道,雖有幾處中斷,輕功真好的人仍可随意往來,鐵笛子以前便是由此上下。

     初意先到崖頂昨夜墜蛇之處的上面查看一陣,再去下面兩洞窺探,然後由那一片森林繞出山去。

    還未走下,先就發現崖頂上散着一些燒焦的樹枝,知道當地乃全崖最厭的一段,另一大洞非但崖頂還要寬出兩三倍,再往前走形勢更險,不會輕功的人休說上下艱難,簡直無法立足。

    如其所料不錯,無論是否仇敵必在前面大洞之内,也許火光便山那面崖頂發出。

    暗忖:"側面崖頂都是山石,草木不生,怎有燒焦的樹枝灰燼遺留在此?"同時又見崖上有一三尺來高、尺許粗細突出崖頂的山石折斷在旁,仿佛被人新近扳倒,痕迹猶新。

    下面現一洞穴,并有一條死蛇被石壓斷,地上碎着兩粒土塊,約有酒杯大小,想起昨夜死蛇,忽然醒悟,知道這類号稱十步灰的毒蛇具有特性,又最兇猛,雖然一樣冬眠,最喜藏伏高亢幹淨之處,遇到冬陽暖時偶然還要出穴,吐去所含土塊,向太陽噓氣,隻不再吃東西,行動遲緩。

    到了驚蟄以後走起來便其行如風,尤其餓極求食追逐生物簡直比箭還快,人還不曾看清,蛇己一瞥而過。

    所到之處野草轉眼枯死,人被咬中決走不出十步之外。

    但這東西最是靈警,每曬冬陽都在中午陽光當頂無人之際,蛇穴照例又在高而向陽又最隐僻的石縫之中,照此形勢,分明上面石筍被人折斷,内中所藏兩條毒蛇一被石塊打死,另一條竄将出來,也被那人随手一抛,或是受驚急竄,竄過了頭,落向崖下跌死。

    因其冬眠無力,所有奇毒都在口裡,蛇口土塊業已吐出,那人由火光中認出毒蛇,不等反噬便自下手,才未受傷。

    來人隐伏在此,蹤迹自然隐秘,何以登高發火,不怕被人看見,豈非怪事?難道此人隻到這裡為止,或是無心尋來,先不知崖那面藏有大片樂土,彼時天氣又太昏黑,用火照亮,等到發現下面有人,才将火滅去不成?但他折斷石筍作什,連想不解。

    斷定人在下面洞中,便看準形勢覓路掩将過去。

     因事太奇突,敵友難分,不知對方為何隐藏在此,如是苦沙彌還好,萬一異派仇敵隐伏洞中,專為窺探村中虛實,來者決非庸手,雖隻崖頂裡許之隔,身邊帶有旗花信号,稍有動靜下面援兵立時相繼趕到,到底打草驚蛇。

    就算下面住的是苦沙彌,這類行蹤詭秘的異人雖非旁門之比,連山教家規又嚴,終非純正一流,對外決不肯說底細,正好作為事出無心窺探他的動靜,怎麼能夠長點見識,即使相遇也有話說。

    藝高人膽大,自恃一身本領,便遇強敵,至多不能取勝,也不至于大敗。

    上來料定無人便罷,如其尋到決非易與,為防萬一,連那輕易不用的一枝鐵笛也暗藏袖内,輕悄悄掩将過去。

     崖洞離頂不高,由上縱落易被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