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白泉居的窮苦酒客
關燈
小
中
大
隆冬時節仍有不少遊人香客登臨往來,雖不似春秋佳日那麼繁盛,卻也不在少數。
附近村鎮中居民一半種田為生,一半便靠這些香客遊人做些買賣。
荒災之後農村隻管調敝,人民窮苦,村上仍開着兩爿酒店,還有各式專制土産和廟中和尚需用的店鋪,遇到好天氣和趕集時節,照樣熙來攘往,肩摩跋接,表面上也頗熱鬧,看不出來。
隻為當日不是集期,天又酷寒,這座白泉村離山口稍遠,地勢較偏,又非初一、十五等廟會之期,比來路近山一帶村鎮分外顯得冷清。
畢貴人雖一樣好狡,沒有趙三元那樣穩練陰沉,見那村鎮一條大街,家家關門閉戶,滿地冰雪狼藉,經過衆人踐踏,黑一塊白一塊十分難看,地上橫着幾條車迹,被寒風一吹,凍得比鐵還硬,一不小心,不被絆倒便被滑倒。
那些店鋪都是風門緊閉,門口挂着補了又補的破舊門簾,一眼望過去冷清清的,偶有一二人走過,也是縮頭拱手,急匆匆冒着寒風搶往附近人家店鋪之内,不再走出,仿佛怕冷已極。
回顧無人,脫口笑說: "老師哥,你看這裡還是靠近城廂的村鎮,都顯得這麼荒涼窮苦,比我們前月來時所見隻更厲害,遠的地方更不必說。
昨天那兩位朋友偏說得這位黑道上的朋友和活菩薩一樣,仿佛濟南府的苦人都被他一人救完,你看哪有一點好過影子?" 趙三元方覺畢貴冒失,所尋的人還未見到,不應這等說法,猛瞥見相隔不遠的一家酒店裡面門簾微微一擡,好象有人探頭欲出又進神氣,心中一動;看出那家酒鋪也是一個舊相識,主人餘富還曾托過自己官司,每來鎮上訪案必要擾他幾杯。
那場官司雖是口中答應幫忙,并未為他出力,仗着本來有理,隻花了十兩銀子的鋪堂費便被放出,為了他這一案事情湊巧,遇到本官老太太的生日,提前放出了幾天,對方便認為是自己的功勞,感激非常,隻一見面定要拉往店中盡情款待。
心想,此人雖是一個本分商民,因有兩個親戚做過镖行夥計,少年時也跟着走了兩次镖,眼皮頗雜,人又慷慨,開店年久,本地幾個黑道中人又常來他店裡飲酒避風,商計官事,多半均與相識,又是一個極好耳目。
本定事完尋他,天氣大冷,丁家住在鎮東頭未了一家,相隔還有半裡,來得太早,去了人家定必款待,何苦叫他費事,不如就到餘富所開白泉居擾他一餐,就便命一夥計去将丁三甲喊來一齊訪問,豈不省事得多,打聽起來也容易些。
心中尋思,畢貴也是多年老公事,一點就透,被趙三元用肩膀輕輕撞了一下,業已明白過來。
雖覺一路留心,并未發現有人跟蹤,兩面人家又都畏寒不出,不會聽去,即便對頭此時出現,憑自己的眼力一望而知,正可看出他的形貌,以為下手之計,何必這樣情虛多疑?但因趙三元是老大哥,平日情如兄弟,每次辦案都不出他所料,也就不便違背,隻得改變口風,把前事岔開。
談不兩句已到白泉居門口,正要一同走進,猛瞥見門簾起處沖出一人,飛也似往鎮東頭走去,穿着一身!日棉衣,頭上戴着一頂氈帽,仿佛怕冷已極。
如在平日趙三元也不會疑心,何況那人明是一個窮苦村農,看去并不起眼,隻為當日心中有事,又聽人說飛賊影無雙專和窮苦的人交往,方才又見門簾微動,有人走出重又縮了回去,同時瞥見側面紙隔扇上有一小孔,好似新近被人弄破,暗忖:"餘富平日最愛幹淨,多麼破舊的桌椅門窗也都收拾整齊,這樣寒天怎會把這紙窗摳破,不加糊補?"那人腳底又是那麼慌張,當時生疑。
本心想要追上查問,繼一想此舉打草驚蛇,還是不妥,便朝畢貴使一眼色,故意笑道:"今天真個冷極,我不耐煩到丁三甲家去了,你去尋他,說我在白泉居請他吃兩杯,商量我嶽父欠租之事吧。
可是話要說得圓,多年交情,這筆租糧業已撥在你大嫂名下,他如富餘,我夫妻便過個肥年,否則我也不會逼他,千萬不可使他多心,快去快來,我在裡面等你。
"說時,暗中留意窗上破孔有無人在窺探,未見影迹,抽空把嘴一努,說完便裝怕冷,往裡掀簾走進。
畢貴自然會意,口中答話,便朝前面那人跟蹤趕去,好在雙方途向相同,丁家又在鎮的東頭,那人如是鎮上居民自可看出一點虛實,如其由外走來,相隔決不甚近,也可相機行事,甚而将他喊住盤問均無不可,由此往前追去不提。
這裡趙三元匆匆掀簾往裡鑽進。
因是心有疑念,故意改由西首沖進,心想,門内如其有人暗中窺探,當時便可看出。
果然對面有人搶出,不是身法靈巧,雙方幾乎撞個滿懷。
門内原有半間,熱天專賣冷面,到了冬天便即收起,一面堆着柴草雜物,走過這半間方是酒店客堂。
為了春秋廟會期中朝山人多,酒鋪生意雖小,地方卻大,共有十來張桌子,雖是淡月,因主人和氣,看得利薄,多年積蓄,生意不大,底子卻厚,酒客仍是不斷,但比鬧月要少十之八九。
趙三元上月曾經來過,以為這冷天氣酒客更少,一見對面來人竟是餘富,正笑問:"老弟如何這樣慌張,差一點沒有把我撞倒!"餘富連忙賠話表示歡迎,笑答:"因聽門外口音甚熟,心疑二位班頭光降,特出迎接,不料心急了些,差點撞上。
"忽聽内裡說笑勸飲之聲十分熱鬧。
趙三元聽出酒客甚多,同時看出裡層也懸着一副半舊的棉門簾,不等回答,忙先輕挑簾縫往裡張望,瞥見裡面雖未坐滿,也有半堂酒客,還有兩桌吃殘的,仿佛客人剛走,還未撤淨,兩桌杯筷雖隻四五份,但是途中曾經留神,并未見有酒客走出,心中大是驚疑。
暗忖:"這樣荒年,就說鄉下人飯吃得早,今日非集非會,也不應該一清早便來這裡聚飲。
如說外路來的香客遊人,又不應該這樣短裝打扮,穿得那舊。
再細一看越發疑心,原來裡面六七桌酒客約有三十人,都是本地窮苦村民,最好的也不過佃戶長工之類,最奇是衣服雖舊,大都厚實,一望而知是新添的棉花,每人并有一頂式樣不同的破舊皮棉風帽,如在城裡人和常人眼裡自看不出一點異樣,自己辦案多年,目光何等敏銳,一見便知新制項下,鄉下殷實一點的小上财主儉省一點的也不過這樣打扮,這班酒客居然一律,十九相同,與上月所見衣不蔽體,有的還穿着破單夾衣,面有菜色。
冷得亂抖的情景相去天淵,并還吃得這麼高興,尋常過新年也未必都如此舍得來下酒館,況當荒年歲暮,離年将近,租糧尚交不上,衣食不周之際,哪有餘錢添補衣服,成群結夥來下酒館,斷無如此情理。
内中一多半不是熟人也是熟臉,差不多全是本鎮附近的窮苦農民,豈非奇事?"忙即縮退回去,方想,昨日所聞業已有些證實,照此情勢恐還不止周濟二字,也許對方收買人心,别有圖謀都在意中。
我如稍露形迹來意反而有害,想了想,覺着餘、丁二人均有交
附近村鎮中居民一半種田為生,一半便靠這些香客遊人做些買賣。
荒災之後農村隻管調敝,人民窮苦,村上仍開着兩爿酒店,還有各式專制土産和廟中和尚需用的店鋪,遇到好天氣和趕集時節,照樣熙來攘往,肩摩跋接,表面上也頗熱鬧,看不出來。
隻為當日不是集期,天又酷寒,這座白泉村離山口稍遠,地勢較偏,又非初一、十五等廟會之期,比來路近山一帶村鎮分外顯得冷清。
畢貴人雖一樣好狡,沒有趙三元那樣穩練陰沉,見那村鎮一條大街,家家關門閉戶,滿地冰雪狼藉,經過衆人踐踏,黑一塊白一塊十分難看,地上橫着幾條車迹,被寒風一吹,凍得比鐵還硬,一不小心,不被絆倒便被滑倒。
那些店鋪都是風門緊閉,門口挂着補了又補的破舊門簾,一眼望過去冷清清的,偶有一二人走過,也是縮頭拱手,急匆匆冒着寒風搶往附近人家店鋪之内,不再走出,仿佛怕冷已極。
回顧無人,脫口笑說: "老師哥,你看這裡還是靠近城廂的村鎮,都顯得這麼荒涼窮苦,比我們前月來時所見隻更厲害,遠的地方更不必說。
昨天那兩位朋友偏說得這位黑道上的朋友和活菩薩一樣,仿佛濟南府的苦人都被他一人救完,你看哪有一點好過影子?" 趙三元方覺畢貴冒失,所尋的人還未見到,不應這等說法,猛瞥見相隔不遠的一家酒店裡面門簾微微一擡,好象有人探頭欲出又進神氣,心中一動;看出那家酒鋪也是一個舊相識,主人餘富還曾托過自己官司,每來鎮上訪案必要擾他幾杯。
那場官司雖是口中答應幫忙,并未為他出力,仗着本來有理,隻花了十兩銀子的鋪堂費便被放出,為了他這一案事情湊巧,遇到本官老太太的生日,提前放出了幾天,對方便認為是自己的功勞,感激非常,隻一見面定要拉往店中盡情款待。
心想,此人雖是一個本分商民,因有兩個親戚做過镖行夥計,少年時也跟着走了兩次镖,眼皮頗雜,人又慷慨,開店年久,本地幾個黑道中人又常來他店裡飲酒避風,商計官事,多半均與相識,又是一個極好耳目。
本定事完尋他,天氣大冷,丁家住在鎮東頭未了一家,相隔還有半裡,來得太早,去了人家定必款待,何苦叫他費事,不如就到餘富所開白泉居擾他一餐,就便命一夥計去将丁三甲喊來一齊訪問,豈不省事得多,打聽起來也容易些。
心中尋思,畢貴也是多年老公事,一點就透,被趙三元用肩膀輕輕撞了一下,業已明白過來。
雖覺一路留心,并未發現有人跟蹤,兩面人家又都畏寒不出,不會聽去,即便對頭此時出現,憑自己的眼力一望而知,正可看出他的形貌,以為下手之計,何必這樣情虛多疑?但因趙三元是老大哥,平日情如兄弟,每次辦案都不出他所料,也就不便違背,隻得改變口風,把前事岔開。
談不兩句已到白泉居門口,正要一同走進,猛瞥見門簾起處沖出一人,飛也似往鎮東頭走去,穿着一身!日棉衣,頭上戴着一頂氈帽,仿佛怕冷已極。
如在平日趙三元也不會疑心,何況那人明是一個窮苦村農,看去并不起眼,隻為當日心中有事,又聽人說飛賊影無雙專和窮苦的人交往,方才又見門簾微動,有人走出重又縮了回去,同時瞥見側面紙隔扇上有一小孔,好似新近被人弄破,暗忖:"餘富平日最愛幹淨,多麼破舊的桌椅門窗也都收拾整齊,這樣寒天怎會把這紙窗摳破,不加糊補?"那人腳底又是那麼慌張,當時生疑。
本心想要追上查問,繼一想此舉打草驚蛇,還是不妥,便朝畢貴使一眼色,故意笑道:"今天真個冷極,我不耐煩到丁三甲家去了,你去尋他,說我在白泉居請他吃兩杯,商量我嶽父欠租之事吧。
可是話要說得圓,多年交情,這筆租糧業已撥在你大嫂名下,他如富餘,我夫妻便過個肥年,否則我也不會逼他,千萬不可使他多心,快去快來,我在裡面等你。
"說時,暗中留意窗上破孔有無人在窺探,未見影迹,抽空把嘴一努,說完便裝怕冷,往裡掀簾走進。
畢貴自然會意,口中答話,便朝前面那人跟蹤趕去,好在雙方途向相同,丁家又在鎮的東頭,那人如是鎮上居民自可看出一點虛實,如其由外走來,相隔決不甚近,也可相機行事,甚而将他喊住盤問均無不可,由此往前追去不提。
這裡趙三元匆匆掀簾往裡鑽進。
因是心有疑念,故意改由西首沖進,心想,門内如其有人暗中窺探,當時便可看出。
果然對面有人搶出,不是身法靈巧,雙方幾乎撞個滿懷。
門内原有半間,熱天專賣冷面,到了冬天便即收起,一面堆着柴草雜物,走過這半間方是酒店客堂。
為了春秋廟會期中朝山人多,酒鋪生意雖小,地方卻大,共有十來張桌子,雖是淡月,因主人和氣,看得利薄,多年積蓄,生意不大,底子卻厚,酒客仍是不斷,但比鬧月要少十之八九。
趙三元上月曾經來過,以為這冷天氣酒客更少,一見對面來人竟是餘富,正笑問:"老弟如何這樣慌張,差一點沒有把我撞倒!"餘富連忙賠話表示歡迎,笑答:"因聽門外口音甚熟,心疑二位班頭光降,特出迎接,不料心急了些,差點撞上。
"忽聽内裡說笑勸飲之聲十分熱鬧。
趙三元聽出酒客甚多,同時看出裡層也懸着一副半舊的棉門簾,不等回答,忙先輕挑簾縫往裡張望,瞥見裡面雖未坐滿,也有半堂酒客,還有兩桌吃殘的,仿佛客人剛走,還未撤淨,兩桌杯筷雖隻四五份,但是途中曾經留神,并未見有酒客走出,心中大是驚疑。
暗忖:"這樣荒年,就說鄉下人飯吃得早,今日非集非會,也不應該一清早便來這裡聚飲。
如說外路來的香客遊人,又不應該這樣短裝打扮,穿得那舊。
再細一看越發疑心,原來裡面六七桌酒客約有三十人,都是本地窮苦村民,最好的也不過佃戶長工之類,最奇是衣服雖舊,大都厚實,一望而知是新添的棉花,每人并有一頂式樣不同的破舊皮棉風帽,如在城裡人和常人眼裡自看不出一點異樣,自己辦案多年,目光何等敏銳,一見便知新制項下,鄉下殷實一點的小上财主儉省一點的也不過這樣打扮,這班酒客居然一律,十九相同,與上月所見衣不蔽體,有的還穿着破單夾衣,面有菜色。
冷得亂抖的情景相去天淵,并還吃得這麼高興,尋常過新年也未必都如此舍得來下酒館,況當荒年歲暮,離年将近,租糧尚交不上,衣食不周之際,哪有餘錢添補衣服,成群結夥來下酒館,斷無如此情理。
内中一多半不是熟人也是熟臉,差不多全是本鎮附近的窮苦農民,豈非奇事?"忙即縮退回去,方想,昨日所聞業已有些證實,照此情勢恐還不止周濟二字,也許對方收買人心,别有圖謀都在意中。
我如稍露形迹來意反而有害,想了想,覺着餘、丁二人均有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