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縱橫鈎黨清流禍 峭茜風期月旦評
關燈
小
中
大
”一則,叙查伊璜遇吳六奇,結語說:“後查以修史一案,株連被收,卒得免,皆将軍力也。
”評語稱:“厚施而不問其名,真俠烈古丈夫哉。
而将軍之報,慷慨豪爽,尤千古所僅見。
如此胸襟,自不應老于溝渎。
以是知兩賢之相遇,非偶然也。
”《觚剩》一書中叙此事雲:“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鑨者,購得朱相國史稿,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于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借列焉。
未機私史禍發,凡有事于是書者,論置極典。
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
”至于吳六奇參與天地會事,正史及過去裨官皆所未載。
) 他三人所談,乃當世最隐秘之事,其時身在運河舟中,後艙中隻呂氏母子三人,黃宗羲又是壓低了嗓子而說,自不虞為旁人竊聽,舟既無牆,也不怕隔牆有耳了。
不料顧炎武一句話剛說完,忽聽得頭頂喈一聲怪笑。
三人大吃一驚,齊喝:“什麼人?”卻更無半點聲息。
三人面面相觑,均想:“難道真有鬼怪不成?” 三人中顧炎武最為大膽,也學過一點粗淺的防身武藝,一凝神間,伸手入懷,摸出一柄匕首,推開艙門,走上船頭,凝目向船篷頂瞧去,突然間船篷蹿起一條黑影,撲将下來。
顧炎武喝道:“是誰?”舉匕首向那黑影刺去。
但覺手腕一痛,已給人抓住,跟着後心酸麻,已給人點中了穴道,匕首脫手,人也給推進了船艙之中。
黃宗羲和呂留良見顧炎武給人推進艙來,後面站着一個黑衣漢子,心中大驚,見那漢子身材魁梧,滿面獰笑。
呂留良問道:“閣下黑夜之中,擅自闖入,是何用意?” 那人冷笑道:“多謝你們三個挑老子升官發财啦。
吳六奇要造反,查伊璜要造反,鳌少保得知密報,還不重重有賞?嘿嘿,三位這就跟我上北京去作個見證。
” 呂顧黃三人暗暗心驚,均深自悔恨:“我們深宵在舟中私語,還是給他聽見了,我們行事魯莽,死不足惜,這一下累了吳将軍,可壞了大事。
” 呂留良道:“閣下說什麼話,我們可半點不懂。
你要誣陷好人,盡管自己去幹,要想拉扯上旁人,那可不行。
”他已決意以死相拚,如給他殺了,那便死無對證。
那大漢冷笑一聲,突然欺身向前,在呂留良和黃宗羲胸口各點一點,呂黃二人登時也都動彈不得。
那大漢哈哈一笑,說道:“衆位兄弟,都進艙來吧,這一次咱們前鋒營立的功勞可大着啦。
”後艄幾個人齊聲答應,進來了四人,都是船家打扮,一齊哈哈大笑。
顧黃呂三人面面相觑,知道前鋒營是皇帝的親兵,不知如何,這幾人竟會早就跟上了自己,扮作船夫,一直在船篷外竊聽。
黃宗羲和呂留良也還罷了,顧炎武這十幾年來足迹遍神州,到處結識英雄豪傑,眼光可謂不弱,對這幾名船夫卻竟沒留神。
隻聽一名親兵叫道:“船家掉過船頭,回杭州去,有什麼古怪,小心你的狗命。
”後艄上那掌舵的艄公應道:“是!” 掌舵艄公是個六七十歲的老頭兒,顧炎武雇船時曾跟他說過話,這艄公滿臉皺紋,彎腰如弓,确是長年搖橹拉纖的模樣,當時見了便毫不起疑。
沒想到這老艄公雖是貨真價實,他手下的船夫卻都掉了包,自是在衆親兵威逼之下,無可奈何,隻怪自己單顧得和黃呂二人高談闊論,陷身危局而不自知。
那黑衣大漢笑道:“顧先生、黃先生、呂先生,你三位名頭太大,連京裡大老們也知道啦,否則我們也不會跟上了你們,哈哈!”轉頭向四名下屬道:“咱們得了廣東吳提督謀反的真憑實據,這就趕緊去海甯把那姓查的抓了來。
這三個反賊倔強得緊,逃是逃不了的,得提防他們服毒跳河。
你們一個釘住一個,有什麼岔子,幹系可不小。
”那四人應道:“是,謹遵瓜管帶吩咐。
”瓜管帶道:“回京後見了鳌少保,人人不愁升官發财。
”一名親兵笑道:“那都是瓜管帶提拔栽培,單憑我們四個,怎有這等福分?” 船頭忽然有人嘿嘿一笑,說道:“憑你們這四個混蛋,原也沒這等福份。
”船艙門呼的一聲,向兩旁飛開,一個三十來歲的書生現身艙口,負手背後,臉露微笑。
瓜管帶喝道:“官老爺們在這裡辦案,你是誰?”那書生微笑不答,邁步踏進船艙。
刀光閃動,兩柄單刀分從左右劈落。
那書生閃身避過,随即欺向瓜管帶,揮掌拍向他頭頂。
瓜管帶忙伸左臂擋格,右手成拳,猛力擊出。
那書生左腳反踢,踹中了一名親兵胸口,那親兵大叫一聲,登時鮮血狂噴。
另外三名親兵舉刀或削或剁。
船艙中地形狹窄,那書生施展擒拿功夫,劈擊勾打,喀的一聲響,一名親兵給他掌緣劈斷了頸骨。
瓜管帶右掌拍出,擊向那書生後腦。
那書生反過左掌,砰的一聲,雙掌相交,瓜管帶背心重重撞上船艙,船艙登時塌了一片。
那書生連出兩掌,拍在餘下兩名親兵的胸口,喀喀聲響,二人肋骨齊斷。
瓜管帶縱身從船艙缺口中跳将出去。
那書生喝道:“哪裡走?”左掌急拍而出,眼見便将擊到他背心,不料瓜管帶正在此時左腳反踢,這一掌恰好擊在他的足底,一股掌力反而推着他向前飛出。
瓜管帶急躍蹿出,見岸邊有一株垂柳挂向河中,當即抓住柳枝,一個倒翻筋鬥,飛過了柳樹。
那書生奔到船頭,提起竹篙,揮手擲出。
月光之下,竹篙猶似飛蛇,急射而前。
但聽得瓜管帶“啊”的一聲長叫,竹篙已插入他後心,将他釘在地下,篙身兀自不住晃動。
那書生走進船艙,解開顧黃呂三人的穴道,将四名親兵的死屍抛入運河,重點燈燭。
顧黃呂三人不住道謝,問起姓名。
那書生笑道:“賤名适才承蒙黃先生齒及,在下姓陳,草字近南。
” 注: 本書的寫作時日是一九六九年十月廿三日到一九七二年九月廿二日。
開始寫作之時,文化大革命的文字獄高潮雖已過去,但慘傷憤懑之情,兀自萦繞心頭,因此在構思新作之初,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文字獄。
我自己家裡有過一場曆史上著名的文字獄。
我的一位祖先查嗣庭,于清雍正四年以禮部侍郎被派去做江西省正考官,出的試題是“維民所止”。
這句話出于《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千裡,維民所止。
”意思說,國家廣大的土地,都是百姓所居住的,含有愛護人民之意。
那本來是一個很尋常的題目,但有人向雍正皇帝告發,說“維止”兩字是“雍正”兩字去了頭,出這試題,用意是要殺皇帝的頭。
雍正那時初即位,皇位經過激烈鬥争而得來,自己又砍了不少人的頭,不免心虛,居然憑了“拆字”的方法,将查嗣庭全家逮捕嚴辦。
查嗣庭大受拷掠,死在獄中,雍正還下令戮屍,兒子也死在獄中,家屬流放,浙江全省士人不準參加舉人與進士的考試六年。
查嗣庭的哥哥查慎行後來得以放歸,不久即去世。
另有一種說法是,查嗣庭作了一部書,書名《維止錄》。
有一名太監向雍正說“維止”兩字是去“雍正”兩字之頭。
又據說《維止錄》中有一則筆記:“康熙六十一年某月日,天大雷電以風,予适乞假在寓,忽聞上大行,皇四子已即位,奇哉。
”“大行”是皇帝逝世,皇四子就是雍正,書中用到“奇哉”兩字,顯然是譏刺雍正以不正當手段篡位。
《維止錄》中又記載,杭州附近的諸橋鎮,有一座漢關帝廟,廟聯是:“荒村古廟猶留漢,野店浮橋獨姓諸。
”諸、朱兩字同音,雍正認為是漢人懷念前明。
至于查嗣庭在江西出的試題,首題是《論語》:“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第三題是《孟子》:“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這時候正在行保舉,廷旨說他有意讪謗,三題茅塞于心,廷旨謂其“不知何指,居心殊不可問。
” 雍正的上谕中說:“查嗣庭……朕令在内廷行走,後授内閣學士,見其語言虛詐,兼有狼顧之相,料其心術不端。
今閱江西試錄所出題目,顯系心懷怨望,諷刺時事之意。
料其居心乖張,平日必有記載,遣人查其寓所行李中,有日記二本,悖亂荒唐、怨诽捏造之語甚多。
又于聖祖之用人行政,大肆讪謗……熱河偶發水,則書淹死官員八百餘人,又書雨中飛蝗蔽天;此一派荒唐之言,皆未有之事。
……着即拿問,交三法司嚴審定拟。
”雍正所公開的罪名是:看其相而料其心術不端;諷刺時事;日記中記錄天災。
據後代史家考證,査嗣庭之受牽累,主因還不在文字獄,文字之禍隻不過是雍正的借口。
雍正之得位,據說道路不正,他登基後,大舉整肅與他争位的太子黨、允祀黨、允禔黨等官員。
査嗣庭據說是太子黨的索額圖一派,所以雍正掌權後要置之死地。
本書初在《明報》發表時,第一回稱為“楔子”,回目是查慎行的一句詩“如此冰霜如此路”。
查慎行本名嗣琏,是嗣庭的親哥哥,他和二弟嗣瑮、三弟嗣庭都是翰林。
此外堂兄嗣韓是榜眼,侄兒查昇是侍講,也都是翰林。
查慎行的大兒子克建、堂弟嗣珣都是進士。
當時稱為“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門戶科第甚盛。
查慎行和嗣瑮因受胞弟文字獄之累,都于嚴冬奉旨全家自故鄉赴京投獄。
當時受到牽連的還有不少名士,查慎行在投獄途中寫詩贈給一位同科中進士的難友,有兩句是:“如此冰霜如此路,七旬以外兩同年。
” 查慎行在清朝算得是第一流詩人,置之唐人宋人間大概隻能算第二流了。
清人王士祯、趙翼、紀曉岚等都評他的詩與陸遊并駕齊驅,互有長短,恐怕有點過譽。
康熙皇帝很喜歡他的詩,他中舉後三次考不中進士,康熙召他進宮,在南書房當直。
進宮之後再考,才中二甲第二名進士,這時他的堂兄、二弟、侄兒、兒子都已中了進士。
和查慎行癸未年(康熙四十二年)同科中進士的有他堂弟嗣珣,以及同鄉陳世倌(《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的父親)。
查慎行和二弟嗣瑮都是黃宗羲的弟子。
查慎行有《敬業堂詩集》五十卷,續集六卷。
他在北京獄中之時,仍不斷做詩,今錄其獄中詩數首,以見其詩風一斑:《哭三弟潤木》:“家難同時聚,多來送汝終,吞聲自兄弟,泣血到孩童。
地出陰寒洞,天号慘澹風。
莫嗟泉路遠,父子獲相逢。
”(原注:上侄先一日卒。
)(按:潤木即查嗣庭,其子早一日死。
) 《閏三月朔作》:“年光何與衰翁事,也複時時喚奈何。
為百草憂春雨少,替千花惜曉風多。
”(按:“春雨少”暗指朝廷少恩,“曉風多”指政事嚴苛。
) 五言絕句:“南所對北監,傳是錦衣獄。
剩有圍外人,追思珰禍酷。
”(按:“珰禍”指明末魏忠賢等太監陷害無辜。
)“蟲以臭得名,橫行罪難掩,均為血肉害,虮虱當末減。
”“人間有桃杏,怅望春維暮。
風卷飛花來,誰家庭下樹。
”(原注:清明前一日大風,杏花數片,吹入牆内。
) 《敗群鵲》:“朝喳喳,暮嚄嚄,鵲聲喜,烏聲惡。
兒童打烏不打鵲,道是纥幹生處樂維南(按:纥幹,山名,積雪極寒)。
兩鵲鸷不仁,占巢高樹旁無鄰,有如鷹化為鸠眼未化,以猛濟貪四顧圖并吞,每當下食群退避,六國何敢争強秦?我欲驅使去,舉火兼巢焚,一回一歎還逡巡。
天生萬物何物無敗群?籲嗟乎!天生萬物何物無敗群?” 《春已盡矣,孤柳尚未舒條,閑步其下偶成》:“圍外新葉樹,出牆高亭亭,畫地乃為牢,獨來伴拘囹。
我衰何足道,日夜望汝榮。
已經三月餘,衆眼終未青。
将毋學病叟,爾作支離形?并生天地間,草木非無情。
寄語後栽者,勿依問囚廳。
” 查慎行的詩篇中極多同情平民疾苦之作,甚至對禽獸草木也寄以同情心。
《敬業堂詩集》當時公開刊行,獄中諸詩也都保留,可見即在清朝統治最嚴酷之時,禁網之密,對文字的檢查,仍遠遠不及文化大革命時的厲害。
本書五十回的回目都是集查慎行詩中的對句。
《敬業堂詩集》篇幅雖富,但要選五十聯七言句來标題每一回的故事内容,倒也不大容易。
這裡所用的方法,不是像一般集句那樣從不同詩篇中選錄單句,甚至是從不同作者的詩中選集單句,而是選用一個人詩作的整個聯句。
有時上一句對了,下一句無關,或者下一句很合用,上一句卻用不着,隻好全部放棄。
因此有些回目難免不很貼切。
有些集句出于古體詩,古體詩的平仄與近體詩不同,有些對聯因之對得也不貼切。
所以要集查慎行的詩,因為這些詩大都是康熙曾經看過的(“獄中詩”自是例外),康熙又曾為查慎行題過“澹遠堂”三字的匾額。
古人寫文章提到自己祖先,決不直呼其名,通常在字号或官銜之下加一“公”字。
記得小時候在家裡聽長輩談論祖先,說到查慎行時稱“初白太公”,說到查昇時稱“聲山太公”。
現代人寫白話文,不必這樣迂了。
本書回目中有生僻詞語或用典故的,在每回文末稍作注解,以助年輕讀者了解。
本回回目中,“鈎黨”是“牽連陷害”,“縱橫鈎黨清流禍”的意思是:對許多有名的讀書人株連迫害。
“峭茜”是高峻鮮明,形容人格高尚、風采俊朗,“峭茜風期月旦評”的意思是:賢豪風骨之士,當會得到見識高超之人的稱譽。
”評語稱:“厚施而不問其名,真俠烈古丈夫哉。
而将軍之報,慷慨豪爽,尤千古所僅見。
如此胸襟,自不應老于溝渎。
以是知兩賢之相遇,非偶然也。
”《觚剩》一書中叙此事雲:“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鑨者,購得朱相國史稿,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于世,前列參閱姓氏十餘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借列焉。
未機私史禍發,凡有事于是書者,論置極典。
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
”至于吳六奇參與天地會事,正史及過去裨官皆所未載。
) 他三人所談,乃當世最隐秘之事,其時身在運河舟中,後艙中隻呂氏母子三人,黃宗羲又是壓低了嗓子而說,自不虞為旁人竊聽,舟既無牆,也不怕隔牆有耳了。
不料顧炎武一句話剛說完,忽聽得頭頂喈一聲怪笑。
三人大吃一驚,齊喝:“什麼人?”卻更無半點聲息。
三人面面相觑,均想:“難道真有鬼怪不成?” 三人中顧炎武最為大膽,也學過一點粗淺的防身武藝,一凝神間,伸手入懷,摸出一柄匕首,推開艙門,走上船頭,凝目向船篷頂瞧去,突然間船篷蹿起一條黑影,撲将下來。
顧炎武喝道:“是誰?”舉匕首向那黑影刺去。
但覺手腕一痛,已給人抓住,跟着後心酸麻,已給人點中了穴道,匕首脫手,人也給推進了船艙之中。
黃宗羲和呂留良見顧炎武給人推進艙來,後面站着一個黑衣漢子,心中大驚,見那漢子身材魁梧,滿面獰笑。
呂留良問道:“閣下黑夜之中,擅自闖入,是何用意?” 那人冷笑道:“多謝你們三個挑老子升官發财啦。
吳六奇要造反,查伊璜要造反,鳌少保得知密報,還不重重有賞?嘿嘿,三位這就跟我上北京去作個見證。
” 呂顧黃三人暗暗心驚,均深自悔恨:“我們深宵在舟中私語,還是給他聽見了,我們行事魯莽,死不足惜,這一下累了吳将軍,可壞了大事。
” 呂留良道:“閣下說什麼話,我們可半點不懂。
你要誣陷好人,盡管自己去幹,要想拉扯上旁人,那可不行。
”他已決意以死相拚,如給他殺了,那便死無對證。
那大漢冷笑一聲,突然欺身向前,在呂留良和黃宗羲胸口各點一點,呂黃二人登時也都動彈不得。
那大漢哈哈一笑,說道:“衆位兄弟,都進艙來吧,這一次咱們前鋒營立的功勞可大着啦。
”後艄幾個人齊聲答應,進來了四人,都是船家打扮,一齊哈哈大笑。
顧黃呂三人面面相觑,知道前鋒營是皇帝的親兵,不知如何,這幾人竟會早就跟上了自己,扮作船夫,一直在船篷外竊聽。
黃宗羲和呂留良也還罷了,顧炎武這十幾年來足迹遍神州,到處結識英雄豪傑,眼光可謂不弱,對這幾名船夫卻竟沒留神。
隻聽一名親兵叫道:“船家掉過船頭,回杭州去,有什麼古怪,小心你的狗命。
”後艄上那掌舵的艄公應道:“是!” 掌舵艄公是個六七十歲的老頭兒,顧炎武雇船時曾跟他說過話,這艄公滿臉皺紋,彎腰如弓,确是長年搖橹拉纖的模樣,當時見了便毫不起疑。
沒想到這老艄公雖是貨真價實,他手下的船夫卻都掉了包,自是在衆親兵威逼之下,無可奈何,隻怪自己單顧得和黃呂二人高談闊論,陷身危局而不自知。
那黑衣大漢笑道:“顧先生、黃先生、呂先生,你三位名頭太大,連京裡大老們也知道啦,否則我們也不會跟上了你們,哈哈!”轉頭向四名下屬道:“咱們得了廣東吳提督謀反的真憑實據,這就趕緊去海甯把那姓查的抓了來。
這三個反賊倔強得緊,逃是逃不了的,得提防他們服毒跳河。
你們一個釘住一個,有什麼岔子,幹系可不小。
”那四人應道:“是,謹遵瓜管帶吩咐。
”瓜管帶道:“回京後見了鳌少保,人人不愁升官發财。
”一名親兵笑道:“那都是瓜管帶提拔栽培,單憑我們四個,怎有這等福分?” 船頭忽然有人嘿嘿一笑,說道:“憑你們這四個混蛋,原也沒這等福份。
”船艙門呼的一聲,向兩旁飛開,一個三十來歲的書生現身艙口,負手背後,臉露微笑。
瓜管帶喝道:“官老爺們在這裡辦案,你是誰?”那書生微笑不答,邁步踏進船艙。
刀光閃動,兩柄單刀分從左右劈落。
那書生閃身避過,随即欺向瓜管帶,揮掌拍向他頭頂。
瓜管帶忙伸左臂擋格,右手成拳,猛力擊出。
那書生左腳反踢,踹中了一名親兵胸口,那親兵大叫一聲,登時鮮血狂噴。
另外三名親兵舉刀或削或剁。
船艙中地形狹窄,那書生施展擒拿功夫,劈擊勾打,喀的一聲響,一名親兵給他掌緣劈斷了頸骨。
瓜管帶右掌拍出,擊向那書生後腦。
那書生反過左掌,砰的一聲,雙掌相交,瓜管帶背心重重撞上船艙,船艙登時塌了一片。
那書生連出兩掌,拍在餘下兩名親兵的胸口,喀喀聲響,二人肋骨齊斷。
瓜管帶縱身從船艙缺口中跳将出去。
那書生喝道:“哪裡走?”左掌急拍而出,眼見便将擊到他背心,不料瓜管帶正在此時左腳反踢,這一掌恰好擊在他的足底,一股掌力反而推着他向前飛出。
瓜管帶急躍蹿出,見岸邊有一株垂柳挂向河中,當即抓住柳枝,一個倒翻筋鬥,飛過了柳樹。
那書生奔到船頭,提起竹篙,揮手擲出。
月光之下,竹篙猶似飛蛇,急射而前。
但聽得瓜管帶“啊”的一聲長叫,竹篙已插入他後心,将他釘在地下,篙身兀自不住晃動。
那書生走進船艙,解開顧黃呂三人的穴道,将四名親兵的死屍抛入運河,重點燈燭。
顧黃呂三人不住道謝,問起姓名。
那書生笑道:“賤名适才承蒙黃先生齒及,在下姓陳,草字近南。
” 注: 本書的寫作時日是一九六九年十月廿三日到一九七二年九月廿二日。
開始寫作之時,文化大革命的文字獄高潮雖已過去,但慘傷憤懑之情,兀自萦繞心頭,因此在構思新作之初,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文字獄。
我自己家裡有過一場曆史上著名的文字獄。
我的一位祖先查嗣庭,于清雍正四年以禮部侍郎被派去做江西省正考官,出的試題是“維民所止”。
這句話出于《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千裡,維民所止。
”意思說,國家廣大的土地,都是百姓所居住的,含有愛護人民之意。
那本來是一個很尋常的題目,但有人向雍正皇帝告發,說“維止”兩字是“雍正”兩字去了頭,出這試題,用意是要殺皇帝的頭。
雍正那時初即位,皇位經過激烈鬥争而得來,自己又砍了不少人的頭,不免心虛,居然憑了“拆字”的方法,将查嗣庭全家逮捕嚴辦。
查嗣庭大受拷掠,死在獄中,雍正還下令戮屍,兒子也死在獄中,家屬流放,浙江全省士人不準參加舉人與進士的考試六年。
查嗣庭的哥哥查慎行後來得以放歸,不久即去世。
另有一種說法是,查嗣庭作了一部書,書名《維止錄》。
有一名太監向雍正說“維止”兩字是去“雍正”兩字之頭。
又據說《維止錄》中有一則筆記:“康熙六十一年某月日,天大雷電以風,予适乞假在寓,忽聞上大行,皇四子已即位,奇哉。
”“大行”是皇帝逝世,皇四子就是雍正,書中用到“奇哉”兩字,顯然是譏刺雍正以不正當手段篡位。
《維止錄》中又記載,杭州附近的諸橋鎮,有一座漢關帝廟,廟聯是:“荒村古廟猶留漢,野店浮橋獨姓諸。
”諸、朱兩字同音,雍正認為是漢人懷念前明。
至于查嗣庭在江西出的試題,首題是《論語》:“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第三題是《孟子》:“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這時候正在行保舉,廷旨說他有意讪謗,三題茅塞于心,廷旨謂其“不知何指,居心殊不可問。
” 雍正的上谕中說:“查嗣庭……朕令在内廷行走,後授内閣學士,見其語言虛詐,兼有狼顧之相,料其心術不端。
今閱江西試錄所出題目,顯系心懷怨望,諷刺時事之意。
料其居心乖張,平日必有記載,遣人查其寓所行李中,有日記二本,悖亂荒唐、怨诽捏造之語甚多。
又于聖祖之用人行政,大肆讪謗……熱河偶發水,則書淹死官員八百餘人,又書雨中飛蝗蔽天;此一派荒唐之言,皆未有之事。
……着即拿問,交三法司嚴審定拟。
”雍正所公開的罪名是:看其相而料其心術不端;諷刺時事;日記中記錄天災。
據後代史家考證,査嗣庭之受牽累,主因還不在文字獄,文字之禍隻不過是雍正的借口。
雍正之得位,據說道路不正,他登基後,大舉整肅與他争位的太子黨、允祀黨、允禔黨等官員。
査嗣庭據說是太子黨的索額圖一派,所以雍正掌權後要置之死地。
本書初在《明報》發表時,第一回稱為“楔子”,回目是查慎行的一句詩“如此冰霜如此路”。
查慎行本名嗣琏,是嗣庭的親哥哥,他和二弟嗣瑮、三弟嗣庭都是翰林。
此外堂兄嗣韓是榜眼,侄兒查昇是侍講,也都是翰林。
查慎行的大兒子克建、堂弟嗣珣都是進士。
當時稱為“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門戶科第甚盛。
查慎行和嗣瑮因受胞弟文字獄之累,都于嚴冬奉旨全家自故鄉赴京投獄。
當時受到牽連的還有不少名士,查慎行在投獄途中寫詩贈給一位同科中進士的難友,有兩句是:“如此冰霜如此路,七旬以外兩同年。
” 查慎行在清朝算得是第一流詩人,置之唐人宋人間大概隻能算第二流了。
清人王士祯、趙翼、紀曉岚等都評他的詩與陸遊并駕齊驅,互有長短,恐怕有點過譽。
康熙皇帝很喜歡他的詩,他中舉後三次考不中進士,康熙召他進宮,在南書房當直。
進宮之後再考,才中二甲第二名進士,這時他的堂兄、二弟、侄兒、兒子都已中了進士。
和查慎行癸未年(康熙四十二年)同科中進士的有他堂弟嗣珣,以及同鄉陳世倌(《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的父親)。
查慎行和二弟嗣瑮都是黃宗羲的弟子。
查慎行有《敬業堂詩集》五十卷,續集六卷。
他在北京獄中之時,仍不斷做詩,今錄其獄中詩數首,以見其詩風一斑:《哭三弟潤木》:“家難同時聚,多來送汝終,吞聲自兄弟,泣血到孩童。
地出陰寒洞,天号慘澹風。
莫嗟泉路遠,父子獲相逢。
”(原注:上侄先一日卒。
)(按:潤木即查嗣庭,其子早一日死。
) 《閏三月朔作》:“年光何與衰翁事,也複時時喚奈何。
為百草憂春雨少,替千花惜曉風多。
”(按:“春雨少”暗指朝廷少恩,“曉風多”指政事嚴苛。
) 五言絕句:“南所對北監,傳是錦衣獄。
剩有圍外人,追思珰禍酷。
”(按:“珰禍”指明末魏忠賢等太監陷害無辜。
)“蟲以臭得名,橫行罪難掩,均為血肉害,虮虱當末減。
”“人間有桃杏,怅望春維暮。
風卷飛花來,誰家庭下樹。
”(原注:清明前一日大風,杏花數片,吹入牆内。
) 《敗群鵲》:“朝喳喳,暮嚄嚄,鵲聲喜,烏聲惡。
兒童打烏不打鵲,道是纥幹生處樂維南(按:纥幹,山名,積雪極寒)。
兩鵲鸷不仁,占巢高樹旁無鄰,有如鷹化為鸠眼未化,以猛濟貪四顧圖并吞,每當下食群退避,六國何敢争強秦?我欲驅使去,舉火兼巢焚,一回一歎還逡巡。
天生萬物何物無敗群?籲嗟乎!天生萬物何物無敗群?” 《春已盡矣,孤柳尚未舒條,閑步其下偶成》:“圍外新葉樹,出牆高亭亭,畫地乃為牢,獨來伴拘囹。
我衰何足道,日夜望汝榮。
已經三月餘,衆眼終未青。
将毋學病叟,爾作支離形?并生天地間,草木非無情。
寄語後栽者,勿依問囚廳。
” 查慎行的詩篇中極多同情平民疾苦之作,甚至對禽獸草木也寄以同情心。
《敬業堂詩集》當時公開刊行,獄中諸詩也都保留,可見即在清朝統治最嚴酷之時,禁網之密,對文字的檢查,仍遠遠不及文化大革命時的厲害。
本書五十回的回目都是集查慎行詩中的對句。
《敬業堂詩集》篇幅雖富,但要選五十聯七言句來标題每一回的故事内容,倒也不大容易。
這裡所用的方法,不是像一般集句那樣從不同詩篇中選錄單句,甚至是從不同作者的詩中選集單句,而是選用一個人詩作的整個聯句。
有時上一句對了,下一句無關,或者下一句很合用,上一句卻用不着,隻好全部放棄。
因此有些回目難免不很貼切。
有些集句出于古體詩,古體詩的平仄與近體詩不同,有些對聯因之對得也不貼切。
所以要集查慎行的詩,因為這些詩大都是康熙曾經看過的(“獄中詩”自是例外),康熙又曾為查慎行題過“澹遠堂”三字的匾額。
古人寫文章提到自己祖先,決不直呼其名,通常在字号或官銜之下加一“公”字。
記得小時候在家裡聽長輩談論祖先,說到查慎行時稱“初白太公”,說到查昇時稱“聲山太公”。
現代人寫白話文,不必這樣迂了。
本書回目中有生僻詞語或用典故的,在每回文末稍作注解,以助年輕讀者了解。
本回回目中,“鈎黨”是“牽連陷害”,“縱橫鈎黨清流禍”的意思是:對許多有名的讀書人株連迫害。
“峭茜”是高峻鮮明,形容人格高尚、風采俊朗,“峭茜風期月旦評”的意思是:賢豪風骨之士,當會得到見識高超之人的稱譽。